查文庫>徐志摩> 徐志摩性格

徐志摩性格

徐志摩性格

  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有一位才子,他風流倜儻,玉樹臨風,他灑脫不,追求浪漫,是個性情中人

  他就是《再別康橋》的作者徐志。我覺得他之所以被大眾所熟知的可能就是因為這首詩歌吧。不過最近兩年的熱播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大大加深了我們對徐志的瞭解。

  徐志自小出生貴族世家,所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父親徐申如是個有見地,有魅力,有正義感的人,這對徐志的成長無不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後來他出國留學,見識了西方文化,他在那一段時間愛上了西方學者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英國期間,對他的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康橋,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徐志忘情於康橋,沉迷於大自然,乃是因為他以為現實社會是醜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純潔的,美好的,為要救治這個社會和人們,醫治當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辦法是:離卻墮落的文明,迴向自然的單純。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覆人類童真的天性,社會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在這階段,他廣交英國名士,孕育了自己的人生觀和政治觀念,那就是理性主義。

  他很開放,或許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當他不喜歡張幼儀的時候,他依然和她離了婚。在當時的社會,能如此的坦然,是多麼的偉大,至少可以和現在的我們美。他很執著,他隨後無可救藥的愛上了林因,但是現實總是那麼不如人意。但他並沒有放棄追求,直到最後徐志,林因和梁思成三人成為很好的朋友。這個就是在現在社會,也沒有幾個男人可以做到的。他也是一個“情痴”,後來又遇上了有夫之婦的陸小曼,他們相愛了,可是徐並沒有陸的不雅行為而拋棄他,而是省吃儉用,積蓄費用給陸花銷。徐志的禮貌,舉止,態度,言語,無處不與人以快感,他是一切人的朋友,這或許是他的魅力,也受到無數女性的青睞。徐志是一個深信人生必須有愛、自由和美的理想主義者,是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失敗英雄。他的失敗,使人充滿恭敬與同情,因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這信心,冒了絕大的危險,費了無數的麻煩,犧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去追求去試驗一個夢想中有愛的境界。在追求愛情的同時徐志沒有放棄對文學的追求,因為他把文學看成是自己精神的源泉。

  他的性格,我敢說,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危險的,隨時可以滅亡自己,但偏偏是因為這種性格,才造就了一代奇才。他的執著,他的熱情,他的優雅,他的理性,在我們這個時代,也是需要鼓勵的,但是凡事都要具體對待。

  1931年徐志遇空難去世,一顆文學巨星就這樣隕落了。正如他詩中所言“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他留下了不少詩文讓後人去品味,而他的浪漫人生的成敗得失也久久的令人深長思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他對愛情和文學的執著追求吧!

  (一)追求“愛、自由、美”的三位一體

  胡適說徐志:“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一團愛。”“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二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胡適:《回憶徐志》,載《徐志紀念專輯》。

  胡適又總結說:“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徐志,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須有愛,必須有自由,必須有美;他深信這種三位一體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純潔的心血培養出來的。——若以這個觀點來觀察志的一生,他這十年中的一切行為就全可以瞭解了。只有從這個觀點上才可以瞭解志的行為。我們必須先認清了他的單純信仰的人生觀,方才認得清志的為人。”

  梁實秋說徐志的“三位一體”的單純理想落到實處是“與他所愛的一個美貌女子的自由結合”。

  周作人同意胡適的看法:“志這人很可愛,他有他的主張,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許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態度和說話總是和真率,令人覺得可親近。凡是見過志幾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這種感化,引起一種好感,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點也好像臉上某處的一顆小黑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小部分,只令人微笑點頭,並沒有嫌憎之感。適之又說志是誠實的理想主義者,這個我也同意,而且覺得志因此更是可尊了。這個年頭兒,別的什麼都可以有,只是誠實卻早已找不到,志卻還保守著他天真爛漫的誠實;可以說是世所稀有的奇人了。”周作人:《回憶徐志》,載《徐志紀念專輯》。

  (二)富於持久的寬厚的同情心

  林因說:“我們尋常人就愛說了解;能瞭解的我們便同情,不瞭解的我們便很落寞乃至於酷刻。志則不然——無論出自何人,在何等情況之下,他理智上認為適當與否,他全能表幾分同情。……我可以忠實地說,至少他要比我們多數的人偉大許多;他覺得人類各種的情感動作全有它不同的,價值放大了的人類的眼光,同情是不該限於我們劃定的範圍內。”“不止如是,他還曾為他的一點理想的愚誠幾次幾乎不見容於社會。但是他自己卻未曾為這個而吝他給他人的同情,他的性情,不曾為受了刺激而轉變刻薄暴戾過,誰能不承認他幾有超人的寬量。”林因還說“我們生在這沒有宗教的.時代”,徐志“比我們近情,近理,比我們熱誠,比我們天真,比我們對萬事萬物都更有信仰,對神,對人,對靈,對自然,對藝術!”林微因:《回憶徐志》,載《徐志紀念專輯》。

  (三)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徐志自己說:“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這並不高深,這只是說我只知道個人,只認得清個人,只信得過個人。我信德克拉西(民主)的意義只是普通的個人主義;在各個人自覺和意識與自覺的努力中函有真純德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實現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個人實現他可能的色香。”徐志:《自剖》。他的信仰——以個人主義為基點,要求個性解放,主張性靈的自由發展。這種信仰貫穿於他短暫的人生歷程與作品。

  徐志對梁啟超說:“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朗照我深奧之靈府。”

  在《自剖》一文中,徐志自述:“我是一個好動的人。每回我身體行動的時候,我的思想也彷彿跟著跳蕩。……是動,不論什麼性質,就是我的興趣、我的靈感;是動,就會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

  徐志的詩歌獨抒性靈。徐志自己闡述道:“我要的是筋骨裡迸出來的、血液裡激出來的、性靈中跳出來的、生命裡震盪出來的真純的思想。”

  朱自清指出:“作為詩人論,徐氏更為世所知。他沒有聞氏指聞一多。那樣精密,但也有他那樣冷靜。他是跳著濺著不捨晝夜的一道生命水。”

  對於離婚,徐志的理由是:“我之甘冒世之不,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兇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個性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戀愛確是可遇不可求,但不能不求。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錢杏邨在《徐志先生的自畫像》一文中指出,由於徐志耽迷於個人主義理想,以致睜著眼睛做夢終被現實粉碎,於是墮入濃重失望的痛苦之中難以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