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徐志摩> 《再別康橋》詩歌解讀

《再別康橋》詩歌解讀

《再別康橋》詩歌解讀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主要講的是什麼呢?全詩要如何進行賞析呢?

  再別康橋

  作者: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1928.11.6 中國海上

  詩題解讀:初看詩題――再別康橋――即包含意蘊。康橋之譯勝於劍橋,中國人對“劍”與“康”是有基本的心理判斷的。“再別”,有故事性,其前定有一別,現在又別,內心若何?令人猜想。

  第一節詩解讀:康橋母校,來而別,別而來,來又別,暗合詩題。“西天”可為實寫,即詩人於船上所見;或為虛寫,即康橋母校。“雲彩”何等豔麗、美好,令人嚮往。

  而疊音詞“輕輕”的使用,極富音樂感,又有迴環的美,營造出的淡淡的情緒彌滿全詩。

  第二節詩解讀:用“那”領起回憶,極親切直接,且音韻上響亮異常。誰人不知詩人在“那河畔”曾留身影?誰人不知詩人對“那河”的愛戀?“那河”並不孤單,有“金柳”。

  柳樹在詩人眼中為什麼是“金”?此為實景。因為夕陽霞照,紅彤彤,嬌豔豔。柳本有情,自有倩影,何況在有情人眼中!

  有情!情在神妙的比喻中。詩人竟將“金柳”喻成“新娘”!這是何等新奇的比喻,有人曾將什麼東西喻成新娘嗎?喻成未曾謀面渴盼見見的新娘嗎?難怪倒映在波光裡的樹影是“豔影”!這“豔影”怎麼能不在“心頭盪漾”?

  第三節詩解讀:詩人的眼神並未停留,他還看到了“軟泥”、“青荇”,你看它們在幹什麼?“油油地”、“招搖”。有情人眼中無物不情!詩人真真有情人!此情此景,詩人大受觸動,說“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我也甘心!

  第四節詩解讀:詩人的眼神由俯視轉而仰觀遠望,他看到了“那”“潭”!潭水在榆陰的遮蔽下表現出無限的美,變幻的美。詩人情感又起――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虹,何等的美,所有的色彩,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人的念想,全在“虹”上,詩人將情感寄託在“虹”這個意象上,絢麗至極。

  “揉碎在浮藻間”,實意是:潭水因浮藻動而有紋,紋碎而多之狀,詩人竟說是一潭揉碎。揉碎了卻更美,因為每一個碎片都“沉澱著彩虹似的夢”!作者的思緒由現實轉而夢境。其實人在美景中不免做夢,做各種各樣的夢,詩人之夢使詩如夢!

  第五節詩解讀:詩人,尋夢。

  撐了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那平時不見的美/流連,忘返/有了星輝/和著星輝/在船裡,放歌!

  第六節詩解讀:但我不能放歌!

  “放歌”,又不能“放歌”,詩人情感在此有所糾結,是什麼讓詩人難以抉擇?

  原來有“悄悄”,有“沉默”。別離時的笙簫,怎會高歌,悄悄才是笙簫對詩人的體貼;夏蟲也在體貼,康橋也在體貼!

  此時詩人,怎能分清我是誰。我是誰?誰是我?我是康橋,我是金柳,我是青荇,我是水草,我是那潭,我還是……我與康橋,情濃得合一,情濃得不捨。

  第七節詩解讀:是的,再美不過康橋,但我要別離。

  我要悄悄的來,更要悄悄的走。我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總結:全詩彌滿在靜謐安康、幸福留連,情濃濃、波豔豔中,詩人在幸福中,我們也在幸福著。美好的詩歌總給我們美好的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