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是什麼朝代的
導語: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擁有著極強的愛國主義情懷,是人們非常熟知的詞人。那麼,楊萬里是什麼朝代的人呢?
楊萬里是什麼朝代的?
楊萬里,南宋傑出愛國詩人(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歷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閒居鄉里。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他作詩25000多首,只有少數傳下來。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職廣東,發現惠、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遂奏請同意,在所有諸路鄉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士兵遷駐城內。在惠州先後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遊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遊豐湖》等,其中《遊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被祀於西湖畔的景賢祠。
楊萬里詩歌取景藝術
1、取景自然,各具風貌
“老夫不是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晚寒題水仙花並湖山三首》)“誠齋以為古人之詩得之於天,亦即出於自然”“然妙詞絕唱,往往不自意而出,原非雕琢而來,抑且非雕琢可得。”“其文成於自然。”他的大量優秀的詩作抓住自然之景特徵,因而各具風貌。
抓住季節特徵取景。如“清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桑茶坑道中》)擷取的是初春景象:陣雨初停,暖日和風,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綠花紅,柳蔭濃密。渲染出了明媚,和暖的季節氛圍和生機無限的意境.而由雨而晴,由溼而幹,溪水由淺而滿,花草於風中搖曳,又讓人感受到大自然充滿了春的律“動”之美。“郡池六月水方生,便有新荷貼水輕。雨蒔獨來無個事,閒聽啼鳥語昇平。”《雨足曉立郡圃荷橋幻》寫雨後漲水時的新荷,點染了夏景。“隔樹漏天青破碎,驚風度竹碧匆忙”,《城頭秋望》給人留下很深的秋的印象。
抓住不同地域的典型景物、古道、物產等取景。如《秋日晚望》是有代表性的鄉村生活美景:“村落豐登黽,人家笑語聲。”“只麼秋殊淺,如何氣許清?”作者心懷愉悅,聚焦於一幅色彩絢爛的豐收圖;晚霞映在溪中,夕陽猶在松梢,從清朗的空氣中傳來農家笑語聲,這鄉居生活是如此可愛。再如“許市人家遠樹前,虎丘山色夕陽邊。石橋分水入別港,茅屋垂楊仍釣船。”(《將近仵市望見虎丘》)是蘇州近郊的景色,詩人首先點出許市,著名的虎丘山,接著描繪了縱橫的河道、石橋、垂楊和漁船。這樣就準確寫出了江南水鄉的特色。
2、小景和諧,大景恢宏
楊萬里的詩相當一部分取景具體而微,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如“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彷彿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三、四兩句,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後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
而有些詩取景又給人感覺大氣恢宏。如“銀山一朵三千丈,隔海飛來對面銷。”描寫南海波濤壯偉懾人的聲勢。在《峽中得風掛帆》中“樓船上水不寸步,兩山慘慘愁將暮。一聲霹靂天欲雨,隔江草樹忽起舞,風從海南天外來,怒吹峽山山倒開。百夫絕叫椎大鼓,一夫飛上千尺桅。布帆掛了卻袖手,坐看水上鵝毛走。”出色地寫出大風來時峽谷中那種驚心動魄的.場景以及船伕的豪邁氣概和矯健身手,讀來使人振奮。
3、手法高明,重視寫生
楊萬里的《曉出淨慈送林子方》是吟詠西湖美景的千古名篇,詩中的反襯技法高明,“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這句看似平淡無奇,實則造句大氣,讀者能從詩中的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六月西湖的美景是與其他時節的美麗風光。這句看似脫口而出的大驚大喜的直觀感受,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的色差,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美感。無邊無際的蓮葉彷彿與天連成一體,有“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而“映日”與又“荷花”相襯,一天一地,“映日”借“荷花”之色,“荷花”借“映日”之輝,更使整幅畫面生動絢爛,多彩宜人。楊萬里筆下的西湖風光,在朝陽映照下,滿湖蓮葉襯托著鮮豔的荷花,顯得豔麗明媚。也以景緻的豔麗反襯作者的離情別緒,這種取景藝術真是獨具匠心,令人望塵莫及。
4、童心未泯,用心擷取
宋代詩人楊萬里也是寫兒童天真可愛的高手,用心擷取很多童戲的場景。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裡有這樣的描繪:“籬落疏疏一徑深,枝頭花落末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人先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畫面。接著從畫面裡躍出一個“急走追黃蝶”的兒童。那黃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隱沒在菜花裡。詩到這裡就完了,但我們可以想見,那飛奔的兒童怎樣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裡東張西望的神態。這首田園詩,非常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
在《舟過安仁》則全視角地觀察兒童,表現其稚氣行為,選取了這樣的景象:“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兩個兒童坐在一隻如扁舟般的小船上,令人奇怪的是他們在船上卻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淺白話的話語,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他童心未泯,他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用童心去感悟生活,也成就了他兒童場景詩的純真、童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