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楊萬里> 楊萬里《好事近·月未到誠齋》翻譯及賞析

楊萬里《好事近·月未到誠齋》翻譯及賞析

楊萬里《好事近·月未到誠齋》翻譯及賞析

  《好事近·月未到誠齋》詞充分的展現出作者楊萬里的文采,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好事近·月未到誠齋》翻譯及賞析,更多宋代詩人楊萬里詩詞作品請關注應屆畢業生文學網。

  好事近

  月未到誠齋①,先到萬花川穀②。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⑤修竹⑥。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④秋光奇豔,看十五十六③。

  詩句註釋

  ①誠齋:作者字號誠齋,也是作者書房的名字。

  ②萬花川穀:誠齋不遠處一座苑圃的名字。

  ③十五十六:指十五十六的月亮。

  ④未是:還不是。

  ⑤庭:庭院。

  ⑥修竹:修長且直,很青翠整齊,叫修竹。

  白話譯文

  月亮還未照到我的書齋前,先照到了萬花川穀,不是書齋沒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著。現在秋月還沒到最美的時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創作背景

  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他在永州作零陵縣丞時,得見謫居在此的主戰派張浚,張浚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因而字號誠齋。這首詞就是他在永州做官時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穀時望月所作。

  名家點評

  《宋詩鈔·誠齋詩鈔》:“落盡皮毛,自出機杼”。

  《謝楊誠齋惠長句》:“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

  《誠齋詩話》:“有用法家吏文語為詩句者,所謂以俗為雅。”

  《誠齋詩話》:“庚信《月詩》雲:‘渡河光不溼。’杜石:‘入河蟾不沒。’《夢李白》雲:‘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山谷《簟詩》雲:‘落日映江波,依稀比顏色。’此皆用古人句意,以故為新,奪胎換骨。”

  《誠齋詩話》:“詩家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如山谷《猩猩毛筆》是也。猩猩喜著屐,故用阮孚事。其毛作筆,用之抄書,故用惠施事。二事皆借人事以詠物,初非猩猩毛筆事也”

  作品賞析一

  詞分上下闕,上闕寫詞人登萬花川穀望月之緣由,把萬花川穀周圍的風景描寫得淋漓盡致,展現出了詞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觀察到細緻入微。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誠齋”,是楊萬里書房的名字,“萬花川穀”是離“誠齋”不遠的一個花圃的名字。開篇兩句,明白如話,說皎潔的月光尚未照進他的書房,卻照到了“萬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設懸念,引人遐想。[3]

  “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這兩句使懸念頓解,也說明了作者為什麼要離開誠齋跑到萬花川穀去賞月。原來,在他的書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與“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實則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試想,竹子如果不是長得鬱鬱蔥蔥,修長挺拔,怎麼會把月光“隔”斷?寥寥十一字,既解開了“月未到誠齋”的疑竇,也說明了書房處於竹林深處,環境幽雅僻靜。《宋史》記載,楊萬里在任永州零陵縣丞時,曾三次去拜訪謫居永州的張浚不得見面,後來“……以書談始相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這樣,就可以想見楊萬里名為“誠齋”的書房是費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設定和安排的。

  下闋透過上片一系列的描寫為讀者留下鋪墊,既而描寫登上萬花川穀後看到的月色。[6]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兩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寫景,這兩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潔的月夜景色。“才”字與“已”字相呼應,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裡欣賞到這樣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儘管現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瑩光潔,令人陶醉,但“十三夜”畢竟不能算是欣賞月色的最佳時刻。那麼,何時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陰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圓,是觀賞月光最好的日子。[7]

  “末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未是”二字壓倒前句描寫的美妙如玉,剔透晶瑩的境界,推出一個“秋光奇絕”的新天地,指出即將來臨的十五十六才是賞月的最佳時刻。尾二句筆墨看似平淡,卻表現出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境界,說明作者對未來、對美有著強烈的憧憬和追求。

  這是一首描寫月色的詞,一般直接寫月亮的都是直接寫月亮的景色,而作者卻用諸多寫法來襯托月亮,表現了詞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敏銳的洞察力,作者借月寫人。寫他的園、他的竹、他的齋,這些都表現了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現,也是他精神世界的視窗,花的芬芳,竹的正直,還有書齋所象徵的博學,以及用來作比喻的玉的堅和潔都透露出一種高貴而雅潔的審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蘊了更豐富的人格象徵意義。

  作品賞析二

  這是一首詠月詞,不過直接寫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較法。

  襯托月亮,最常見的辦法是去寫雲彩,常語說 :“ 烘雲托月”。楊萬里拋開這一陳腐的路子不走,採用了純新的方式。上闋以谷、齋、竹作陪襯。

  誠齋是作者的書齋名,萬花川穀是作者的花園名 。“月未到誠齋”,自然不無遺憾;但“先到萬花川穀”,倒也令人欣喜,因為這同樣是詞人的天下。況且也不必為誠齋而惋惜 ,因為“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月照幽篁,應該又是一種韻味。

  這半闋中,同是月光,在萬花川穀的當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當是疏散,在誠齋的又當是濃陰下的幽明。同樣的月色竟有這許多情意,明暗層次又是這樣分明,難怪上片無一字直接寫月,卻叫人處處感得到月的媚態。上闋是以物託月,下闋則以月自託。

  詞中說: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豔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尋常!這裡明顯地在用十三之月襯托十五、十六之月 ,然而本篇的作意是詠寫今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滿月襯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現實的月同遙想的月兩相輝映,各各更見其妙了。

  楊萬里寫詩,最講“活法”,“透脫”。 他在《頤庵詩稿序》中說 :“⋯⋯嘗食夫飴與荼乎?人孰不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 。至於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勝其甘。——詩亦如是而已矣 。”他認為詩不能象糖:一放進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後,卻變成酸的;詩應當象荼(古茶字)經過品嚐才讓人感知到它的甜味。

  我們讀這首詠月詞,初時只看見全篇僅有一句寫月,還是用的“如玉”這個相當陳舊的比喻,讀來很可能有幾分掃興,——這正是在“ 病其苦”。

  可是隻要你細心品嚐下去,那麼灑在綠葉紅花上的月光,伴和著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陰影中的誠齋,今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會成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圖。這些圖全都經得起人們的反覆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的藝術效果。再說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這種引而不發的方式啟人想象,其表達力往往可以超過一切言詞。

  比如,詞中說“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豔 ,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極了。但如何好法呢?不論你想出多麼優美的字眼來形容它,其他讀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種種,又是本篇“苦未既,而不勝其甘”的地方。

  不,這首詞的超脫處還不在於此。你如果繼續品嚐,還可能發現作者是在寫月,但又不全在寫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寫人。不然,月光朗照之下什麼不好寫,卻偏要寫他的園、他的竹、他的齋呢?應當說,它些環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現,也是他精神世界的視窗。

  花的芬芳,竹的正直,還有書齋所象徵的博學,以及用來作比喻的玉的堅和潔都透露出一種高貴而雅潔的審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蘊了更豐富的人格象徵意義。當然,這一些也都是要欣賞者透過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