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席慕容> 鄉愁朗誦席慕容

鄉愁朗誦席慕容

鄉愁朗誦席慕容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詩歌吧,詩歌是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學樣式。那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愁朗誦席慕容詩歌,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鄉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詩歌賞析

  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裡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濛的雲霧。用霧裡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恆。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20世紀80年代早期,當時的臺灣與大陸之間仍不能公開往來。但是很多臺灣人,包括海外的遊子,卻身在海外,心繫大陸。而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裡出生,也不在那裡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裡,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摯的這首《鄉愁》。

  名家點評

  中國作協第五、六屆全委會委員周政保:寥寥數語,卻寫出了“鄉愁”的形態與方式。這是席慕蓉作詩的好處。她那纖細的情感總是有所發現、有所抽象,特別是“故鄉的面貌”、“霧裡的揮手離別”。而“鄉愁”是什麼呢?詩人從自己的經驗世界中撈出了絕妙的回答這回答只屬於詩。它突現了浸泡在鄉愁中的人們普遍感受到了的、但又難以言表的心境。這詩易記而動人。可見,精短且富有意味也是詩之所以煥發魅力的原因之一。(《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鑑賞大系》)

  現代詩人毛翰:“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既然掙不脫古人鄉愁詩境的籠罩,就索性從這裡出發,再圖拓展。而當“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在月夜笛聲中拔地而起時,一個全新的創造便完成了。(《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鑑賞大系》)

  當代作家陸梅:紙上的故鄉,心裡的鄉愁。在席慕蓉的詩、文裡,鄉愁是一首唱了再唱的出塞曲:黃河岸,陰山旁,草原千里閃金光。(《滿目星辰》)

  作品影響

  《鄉愁》後被選為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三冊》、高教版《大學語文》等教材中的課文。

  作者簡介

  席慕蓉,1943年9月出生。四川重慶人。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女詩人。筆名肖瑞、漠蓉、穆論、千華、席連勃等。1949年遷至香港。1954年自香港赴臺。14歲入臺北師範大學藝術系,正式開始習畫,同時開始寫詩和散文。1956年向《自由青年》等刊物投稿。1959年入臺灣師大藝術系。畢業後曾在臺北市仁愛初中執教。1981年9月,詩集《七里香》出版,出版一個月後就再版。另外一本詩集《無怨的青春》也成為暢銷書。主要作品有:詩畫集《畫詩》,詩集《七里香》《成長的痕跡》《無怨的青春》《有一首歌》,美術論著《心靈的探索》《同心集》《寫給幸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