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
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描寫,寫出夏夜的山村風光。
創作背景
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這於辛棄疾閒居上饒帶湖期間。
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公元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年68歲。《宋史·辛棄疾傳》 棄疾嘗同朱熹遊武夷山,賦《九曲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熹歿,偽學禁方嚴,門生故舊至無送葬者。棄疾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辛棄疾善長短句,悲壯激烈,有《稼軒集》行世。紹定六年,贈光祿大夫。鹹淳間,史館校勘謝得過棄疾墓旁僧舍,有疾聲大呼於堂上,若嗚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絕聲。得秉燭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聲始息。德祐初,得請於朝,加贈少師,諡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