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徐志摩> 徐志摩的康橋是哪裡

徐志摩的康橋是哪裡

徐志摩的康橋是哪裡

  徐志摩一首《再別康橋》現代詩,讓更多的華人知道康橋的存在,而人們在賞析再別康橋的時候,也不由的思索徐志摩所指的康橋是哪裡呢?

  康橋(Cambridge,今通譯為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為了追隨羅素而來到此地,這段時期是徐志摩人生的轉折點,他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河的微風、綠波喚醒了詩人的性靈,激起詩人的詩情,這裡不是孕育他的祖國,這裡是啟迪他的精神故鄉,是他永遠眷戀、難捨之地。

  《康橋再會吧》是1922年8月10日徐志摩將離開英國,在返國前夕,以此詩表達其對康橋的依戀之情。而1926年1月15日所寫的《我所知道的康橋》則以靈性的筆,在字裡行間勾勒出自然寫意的康河風景圖。康河神秘的層境,依序堆疊、渲染,水聲、晚鐘聲、倦牛芻草聲,疊而不重;星光、波光,上下輝映,此景淡泊悠遠,且平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在1928年秋天最後一次重訪康橋,乘船返回中國,途經中國南海時,把劍橋的景色和依戀之情融入詩中,表達告別劍橋的淡淡哀愁。

  再別康橋原文:

  再別康橋

  作者: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賞析:

  輕吟漫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會陶醉在那注入了純情的一個個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遊、乍逢即別的一段思緒和一步幾回頭、欲別不能的纏綿情誼。

  情如雲飄逸。“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優美的旋律,抒寫出詩人飄逸灑脫的風度。四句中用了三個“輕輕的”,幻覺到詩人已經離開地面輕飛慢舞起來;一“來”一“走”的短暫時間中,突出了一個“別”字。古往今來,文人的別離都是銷魂斷腸的,徐志摩總想借助輕鬆的語言來承載沉重的心情。因此,詩一開頭,就讓這種情如雲一般飄渺在空中。雲,既捉摸不定,又實實在在;既遠在天邊,又近在眼前。這是作者精心挑選的第一個意象“雲彩”所蘊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細。柳是中國詩歌中傳統的意象,詩人之所以鍾愛它,一是取諧音“留”,即對別離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長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卻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詩人的這一幻影,既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憶,也是對如歌青春的喚回;既是甜蜜愛情的再現,也是對過去愛情的懷念。作者重返康橋應該說是快樂並痛苦著的。快樂的是可以在康橋尋夢,尋找青春、理想、愛情之夢,“撐一支長篙”,到康河中“尋夢”,尋到了滿滿的“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這是何等暢快,何等愜意!接著,筆鋒一轉,“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連“今晚的康橋”也沉默。本該高歌一曲,快樂快樂,反而寂靜得只能聽心跳,這是何等鬱悶,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理想破滅,愛情受挫。這情感如柳枝柔軟脆弱,感觸似柳葉細膩深沉。

  情如水清爽。詩中用得最多的一個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鏡,包容著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裡的豔影”,盪漾在詩人心頭,也盪漾在讀者心頭,榆陰下的潭水,“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只有心清如水,才寫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風,沒有深情的水的撫摸,“軟泥上的青荇”怎會“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因為這水的多情撫慰,詩人竟然“甘心做一條水草!”詩人對康橋的情確如水一樣清澈!

  徐志摩的名言名句

  1、青春,如同一場盛大而華麗的戲,我們有著不同的假面,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演繹著不同的經歷,卻有著相同的悲哀。

  2、你以為我刀槍不入,我以為你百毒不侵。

  3、遺忘,是我們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沒有對齊的圖紙,從前的一切回不到過去,就這樣慢慢延伸一點一點的錯開來,也許錯開了的東西,我們真的應該遺忘了。

  4、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

  5、泉水,奮鬥之路越曲折,心靈越純潔。

  6、誰的眼角觸得了誰的眉;誰的笑容抵得了誰的淚;誰的心臟載得住誰的輪迴;誰的掌紋贖得回誰的罪。

  7、愛,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8、沒有地圖,我們一路走一路被辜負,一路點燃希望一路尋找答案。

  9、誰在春日豔陽的午後,輕撫你穿過飄揚秀髮的手。誰在無數個黯然的白夜,帶走獨斟酌飲的酒,把濃烈的溫度,狠狠的燒進胸口。誰把一季又一季的綠色原野,揉碎成泥土中潮溼的腐朽。

  10、我將於茫茫人海尋訪我唯一靈魂的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1、誰捧起花的臉龐,讓歲月美的黯然神傷。

  12、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捨不棄。

  13、你早已成我靈魂的一部,我的影子裡有你的影子,我的聲音裡有你的聲音,我的心裡有你的心;魚不能沒有水,人不能沒有氧氣;我不能沒有你的愛。

  14、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15、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當作梯子。

  16、不要因為寂寞而錯愛,不要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

  17、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18、他是她的獨一,我是所有人的無二。

  19、如果真相是種傷害,請選擇謊言。如果謊言是一種傷害,請選擇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種傷害,請選擇離開。

  20、讓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讓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覺。感情隨著時間沉澱,感覺隨著時間消失。終其是不同的物種,所以--誰又能明白誰的深愛,誰又能理解誰的離開。

  21、如果時間不可以令你忘記那些不該記住的人,我們失去的歲月又有什麼意義?

  22、也許,這只是一個夢,一個破碎了的夢。花凋花謝,最後還是一片悽楚,相識相愛,最後還是不和而散。

  徐志摩的愛情生涯

  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勵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

  張幼儀出身顯赫富貴卻不嬌縱,相夫教子,恪盡婦道。

  而徐志摩對這樁“無愛的婚姻”始終心存疑慮,在英國唸書時結識林徽因更促使他決心離婚。

  1922年3月兩人在柏林離婚,11月還在國內發表了離婚通告,成為當時的頭號新聞。

  徐志摩還寫下《笑解煩惱結》一詩送給張幼儀,痛斥封建禮教後說:“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可這時徐志摩的“煩惱結”已係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長民也是社會名流。

  她與徐志摩相識時只有17歲,兩人雖然相知很深,但最後林徽因還是嫁給了梁啟超之子、後來的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他們的因緣也是一段佳話。徐志摩

  從此林徽因成為徐志摩夢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完美身影徐志摩完美的現實追求終落在社交名媛陸小曼身上。

  陸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與徐志摩相戀時已是有夫之婦。兩人的戀情成為當時最轟動的社會新聞之一。

  他們在經受了許多痛苦折磨後終成眷屬,而婚禮上還遭到證婚人梁啟超聲色俱厲地訓斥:“希望勿再做一次過來人。”

  婚後的徐志摩並非進了天堂,他父親始終不承認陸小曼這個兒媳,而陸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場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費才華,她揮金如土的習性也使詩人入不敷出。

  在種種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創作陷入了“窮、窘、枯、幹”的境地

  (另據有的傳記作者透露,在結識陸小曼之前,徐志摩與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有過短暫而隱秘的戀情,賽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這一訊息,而徐志摩始終未留一字痕跡)。

  徐志摩在北平教書,而陸小曼堅持留在上海,於是徐志摩只得經常在平滬兩地奔波,“總想飛”的詩人還特別喜歡乘坐當時並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飛機。

  悲劇終於發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機從南京飛向北平,因為他答應20日要幫助林徽因籌劃一個學術講座。關於徐志摩大全

  飛機在山東黨家山上空撞山炸燬,想飛的詩人死於飛徐志摩的生命被熱愛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續:

  張幼儀自立、自強,繼續侍奉公公,撫養兒子,並在上海創立時裝公司、女子銀行,開風氣之先,業務也相當發達,直到56歲才再次結婚,得享天年。

  林徽因揀拾了一塊失事飛機的碎片珍藏到去世,並提議設定“志摩獎金”鼓勵文學青年。

  陸小曼終身素服,絕足社交場所,編輯出版《徐志摩全集》成為她唯一的心願,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願望到1965年她辭世也沒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