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辛棄疾> 辛棄疾全文註釋

辛棄疾全文註釋

辛棄疾全文註釋

辛棄疾全文註釋1

  [宋]辛棄疾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芸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

  萬一朝家舉力田,捨我其誰也。

  【註釋】

  ①作期同上。此“漫興三首”之三。上片平敘故實,以李廣和李蔡作比,影射比附,借古喻今之意甚明。下片自賦,一代英才志士,卻歸耕山林,鋤草澆園,令人浩嘆不已。結韻語出《孟子》,而反其意用之,不惟憤懣之氣溢於辭表,且是對朝廷用人政策的諷嘲。

  ②“千古”兩句:言漢將李廣英勇善戰,功勳卓著。據《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與匈奴戰,敵眾我寡,重傷被俘。匈奴人置廣於繩網上,行於兩馬之間。廣佯死,突然躍起奪得胡兒駿馬,南馳以整殘部。李將軍:即李廣,參見前《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③“李蔡”兩句:言李廣雖功勳卓著,卻終無封侯之賞。而李蔡人品不過下中,名聲去李廣甚遠,卻得以封侯賜邑,位至三公。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④芸草:鋤草。芸:同“耘”。陳根:老根。筧(jiǎn剪)竹添新瓦:剖開竹子,使成瓦狀,以作引水之具。筧:引水的長竹管。此作動詞用。

  ⑤“萬一”兩句:如朝廷詔令舉薦“力田”,則非我莫屬。朝家:朝廷。力田:選拔人才的科目。漢代設“力田”(努力耕作)、“孝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兩科。中選者受賞,並免除徭役。捨我其誰也:除了我,還能是誰呢?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賞析】

  這首詞被鄧廣銘收集在《稼軒詞編年箋註》(編於光宗紹熙五年至寧宗嘉泰二年之間),這時辛棄疾正處於人生的低潮時期:因遭小人算計誣陷而被罷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官職,賦閒在江西鉛山縣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別墅。這首《卜算子》就是他這時寫成的。題曰“漫興”,是罷官歸田園居後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拈來,實則胸中有鬱積,腹中有學養,一觸即發,一發便妙,不可以尋常率筆目之。此詞通篇都是在發政治牢騷抒發自己在政治舞臺上的失意,但上下兩闋的表現形式互不相同。

  上闋用典,全從《史記·李將軍列傳》化出,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

  “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西漢名將李廣四十餘年中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英名遠播,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數羅列這位英雄的傳奇故事,因此詞人只剪取了史傳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斷: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廣軍敗被擒。匈奴人見廣傷病,遂於兩馬間設繩網,使廣臥網中。行十餘里,廣佯死,窺見其傍有一胡兒(匈奴少年)騎的是快馬,乃騰躍而上,推墮胡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歸漢。匈奴數百騎追之,廣引弓射殺追騎若干,終於脫險。斯人於敗軍之際尚且神勇如此,當其大捷之時,英武又該如何?司馬遷將此事寫入史傳,可謂善傳英雄之神。作者從浩潮以史料中選取這一片斷,是見其匠心獨運。

  “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史記》敘李廣事,曾以其堂弟李蔡作為反襯。詞人即不假外求,一併拈來。蔡起初與廣俱事漢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官至二千石(郡守)。武帝時,官至代國相。元朔五年(前124)為輕車將軍,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右賢王,有功封樂安侯。元狩二年為丞相。他人材平庸,屬於下等裡的中等,名聲遠在廣之下,但卻封列侯,位至三公。詞人這裡特別強調李蔡的“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一“卻”字尤值得品味,上文略去了的重要內容——李廣為人在上上,卻終生不得封侯,全由此反跌出來,筆墨十分節省。

  四句只推出李廣、李蔡兩個人物形象,無須辭費,“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譭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的慨嘆已然溢位言表了。按詞人年輕時投身於耿京所領導的北方抗金義軍,在耿京遇害、義軍瓦解的危難之際,他親率數十騎突入駐紮著五萬金兵的大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渡淮南歸,獻俘行在,其勇武本不在李廣之下;南歸後又獻《十論》、《九議》,屢陳北伐中原的方針大計,表現出管仲、樂毅、諸葛武侯之才,其韜略又非李廣元所能及。然而,“古來材大難為用”(杜甫《古柏行》),如此文武雙全的將相之具,竟備受猜忌,屢遭貶謫,時被投閒置散。這怎不令人傷心落淚!因此,詞中的李廣,實際上是詞人的自我寫照;為李廣鳴不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頭是衝著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統治集團來的。

  下闋寫實,就目前的田園生活抒發感慨,滿肚子苦水都託之於詼諧,寓莊於諧。

  “芸草去陳根,筧竹添新瓦。”二句對仗,工整清新。上下文皆散句,於此安排一雙儷句,其精彩如寶帶在腰。“芸”,通“耘”。“筧”,本為屋簷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處用作動詞,謂截斷竹管,剖作屋瓦。既根除園中雜草,又修葺鄉間住宅,詞人似乎準備長期在此經營農莊,做“糧食生產專業戶”了。於是乃逗出結尾二句:“萬一朝家舉力田,捨我其誰也?”“朝家”,一作“朝廷”。“力田”,鄉官名,掌管農事。兩漢時行推薦制,凡努力耕作、成績顯著者,可由地方官推舉擔任“力田”之職。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復漢代官制,選舉“力田”,看來是非我莫屬了!話說得極風趣,不愧幽默大師,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這是含著淚的微笑,其骨子裡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舍我”句本出《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雖大言不慚,卻充滿著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說得何等壯觀!到得詞人手中,一經抽換前提,自負也就變成了自嘲。儘管詞人曾說過“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見《宋史·辛棄疾傳》)的話,並不以稼穡為恥,但他平生之志,畢竟還在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旌旗萬夫,揮師北伐,平定中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呵!豈僅僅滿足於做一“農業勞動模範”呢?讀到這最後兩句,我們真不禁要替詞人發出“驥垂兩耳兮服鹽車”(漢賈誼《吊屈原賦》)的嘆息了。

  南宋腐朽不堪,始困於金,終亡於元,非時無英雄能挽狂瀾於既倒,實皆埋沒蒿萊之中,不能盡騁其長才。千載下每思及此,輒令人扼腕。惟一切封建王朝,概莫能外,盛衰異時,程度不同而已。觀辛棄疾此詞,其認識價值就在這一方面。

  本篇的寫作特色是,上闋使事,就技法而言為曲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則是正面文章;下闋直尋,就技法而言為正筆,但從語意上來看卻是在正話反說。一為“曲中直”,一為“直中曲”,對映成趣,相得益彰。

  又上闋“李蔡為人在下中”、下闋“捨我其誰也”,皆整用古文成句(前句,《史記》原文為“蔡為人在下中”,詞人僅增一原文承前省略了的“李”字),一出於史,一出於經,都恰到好處,後句與“萬一朝家舉力田”這樣的荒誕語相搭配,尤其顯得戲謔而妙不可言。格律派詞人視“經、史中生硬字面”為詞中大忌(見沈義父《樂府指迷·清真詞所以冠絕》),殊不知藝術中自有辯證法在,化腐朽為神奇,只要用得其所,經、史中文句不但可以入詞,甚至可以作到全詞即因此生輝。本篇就是一個雄辯的例證。

  此前詞人隱居江西上饒帶湖之時,也曾作過一篇與此內容大致相同的《八聲甘州·夜讀〈李廣傳〉》。該詞為長調,末雲:“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閒?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風格頗見蒼勁悲涼。本篇則為小令,心境之悲慨不殊,卻呈現出曠達乃至玩世不恭的外觀。這充分說明,藝術大匠在構思和創作同題材作品時,不僅非常忌諱炒古人的冷飯,並且不屑重複自己,無怪乎在他們的筆下總是充滿著五光十色,新鮮活潑。

辛棄疾全文註釋2

  [宋]辛棄疾

  我飲不須勸,正怕酒尊空。別離亦復何恨,此別恨匆匆。頭上貂蟬貴客,花外麒麟高冢,人世竟誰雄。一笑出門去,千里落花風。

  孫劉輩,能使我,不為公。餘發種種如是,此事付渠儂。但覺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風月,此外百無功。毫髮皆帝力,更乞鑑湖東。

  原序:

  淳熙下酉,自江陵移帥隆興,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馬監、趙卿、王漕餞別②。司馬賦《水調歌頭》,席間次韻③。時王公明樞密薨,坐客終夕為興門戶之嘆,故前章及之④。

  【註釋】

  ①詞作於淳熙五年(1178)春,時稼軒三十九歲,在江西隆興安撫使任上。據詞序,稼軒去年冬由江陵知府改調隆興(今江西南昌市)知府兼江西安撫使。僅三月,又詔命入京。友人餞別,席間有作《水調歌頭》者,稼軒次韻作此詞。詞由頻繁的調任和朝內門戶之爭而發。上片就餞宴切入,點出離別。隨即一轉,貴人黃土,人生如夢,大可一笑出門,坦然處之。下片借古諷今,抨擊世俗,自明節操。“但覺”以下,實牢騷不平語。既難挽狂瀾,不如歸隱林泉。通篇貌似曠達,實則語含譏諷,悲憤無限。

  ②司馬監:司馬倬字漢章,任江南東路提點刑獄(帶監察性質),故稱“監”或“太監”。趙卿:未詳何人。王漕:王希呂字仲衡,時任江西轉運副使(主管漕運),故稱“漕”或“漕司”。

  ③次韻:即步韻,按原唱韻腳和詩或詞。

  ④王公明:即王炎,曾任樞密使。薨(hōng烘):古時稱諸侯之死曰薨。唐以後二品以上官員之死,也可稱“薨”。門戶之嘆:嘆同僚之間,各立門戶,相互攻訐。王炎生前與同僚多有不協,受人排擠,故眾人有門戶之嘆。前章:指本詞的上片。

  ⑤“我飲”兩句:寫詞人在餞宴上縱情豪飲。

  ⑥“別離”兩句:恨相聚太短,匆匆而別。即詞序所稱,在隆興任上僅三月(舊制一般以三年為一任)。

  ⑦“頭上”三句:言官高爵顯者也難免歸於黃土,誰能稱雄一世?按:指王炎而言,是對詞序“門戶之爭”的一種否定。貂(diāo刁)蟬:即貂蟬冠。據《宋史·輿服志》,裝飾極為華麗,惟三公大臣於國祀或大朝會時方冠戴。麒麟高冢:立著石麒麟的高大墳墓。杜甫《曲江》詩:“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麒麟:傳說中的一種仁獸。高冢(zhǒng腫):指貴人之墓。竟誰雄:究竟誰能稱雄。

  ⑧“一笑”兩句:一笑赴任,正值暮春季節。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⑨“孫劉輩”三句:言此去寧可不作三公,決不媚事權貴。孫劉:三國時魏國的中書監劉放和中書令孫資。《三國志·辛毗傳》稱孫、劉當政,惟辛不從。他說:“吾之立身,自有本末,就與劉、孫不平,不過令吾不作三公而已,何危害之有焉。”辛詞據此。公:即指三公。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後世以此為高官的代稱。

  ⑩“餘發”兩句:我已衰老,此事且憑他們。種種:頭髮短少稀疏貌。《左傳·昭公三年》載,盧蒲嫳請求歸隱,對齊侯說:“餘發如此種種,餘奚能為。”陸游《長歌行》:“金印煌煌未入手,白髮種種來無情。”此事:指相互排擠傾軋的門戶之爭。渠儂:他們,指當代的“孫劉輩”。

  ⑾“但覺”三句:自謂平生漂泊,於醉吟風月外,竟百事無成。蘇軾《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詩:“我除搜句百無功。”辛詞據此。

  ⑿“毫髮”兩句:一切來自帝力,我惟乞歸山水。毫髮皆帝力:《漢書·張耳陳餘傳》載:張耳之子張敖嗣立,高祖劉邦過趙,對趙王不敬,趙相貫高欲殺高祖。張敖說不可,謂趙所以能復國,“秋毫皆帝力也”。鑑湖:一名鏡湖。在今浙江紹興縣南。唐詩人賀知章晚年奉詔歸隱於此。蘇軾《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四首》:“那知老病渾無用,欲向君王乞鏡湖。

辛棄疾全文註釋3

  [宋]辛棄疾

  老病那堪歲月侵。霎時光景值千金。一生不負溪山債,百藥難治書史淫。

  隨巧拙,任浮沈。人無同處面如心。不妨舊事從頭記,要寫行藏入笑林。

  【註釋】

  ①不寐:未眠,或欲眠不成。詞寫不寐之思。上片自我抒懷明志。“一生不負溪山債”,生動明快,涉筆成趣,是天生好言語。下片由己及人,念及庸人世態。結韻語帶詼諧嘲謔,卻又筆鋒犀利,入木三分。

  ②“老病”兩句:言人到老病之時,尤覺光景之珍貴。霎時光景值千金:極言時間之珍貴。光景:景同“影”,本指日月之光輝,後即指時光、光陰。蘇軾《春宵》詩:“春宵一刻值千金。”

  ③“一生”兩句:謂一生惟好二事:遊山玩水,讀書研史。不負溪山債:不欠山水的債,意謂遍遊名山勝水。書史淫:嗜書入迷。《晉書·皇甫謐傳》:“謐耽玩典籍,忘寢與食,人謂之書淫。”

  ④“隨巧拙”三句:言俗人隨機應變,逐波沉浮,心地難測。面如心:《左傳·襄公十三年》記子產的話:“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⑤“不妨”兩句:如為他們寫生平行狀,大可歸入《笑林》一類。行藏:本意為出仕和退隱,後亦泛指生平行事。《笑林》:專寫笑話的書。後漢、唐、宋三代都有《笑林》,現僅存後漢邯鄲淳所撰《笑林》三卷中的一卷。

辛棄疾全文註釋4

  [宋]辛棄疾

  綠楊堤,青草渡。花片水流去。百舌聲中,喚起海棠睡。斷腸幾點愁紅,蹄痕猶在,多應怨、夜來風雨。

  別情苦。馬蹄踏遍長亭,歸期又成誤。簾卷青樓,回首在何處。畫梁燕子雙雙,能言能語,不解說、相思一句。

  【註釋】

  ①本詞恰似上篇《祝英臺近》的姐妹篇。一代青樓女子立言,思客外遊子;一代客外遊子立言,念青樓舊侶。兩詞構思也極相仿,由此推知,前詞必無寄託。上片寫流水落花春去。起筆人在堤岸渡口,暗寓思歸之意,以下傷春情懷皆由“斷腸”、“愁紅”、“啼痕”、“應怨”等字面透出。下片明寫思歸懷人,意分三層:歸期又誤;青樓不見;怨及雙燕。此詞與上篇並讀,正是“閨中風暖,陌上草薰”(江淹《別賦》)兩地相思之意。

  ②百舌:鳥名,即反舌鳥,因其鳴聲反覆如百舌之鳥,故有此稱。該鳥立春後鳴囀,夏至後無聲。海棠睡:為“睡海棠”的倒文,言其夜睡晨開。

  ③“斷腸”三句:言夜來風雨摧花,飛紅萬點,如啼血泣淚。

  ④“別情”三句:謂客遊四方,屢誤歸期。

  ⑤“簾卷”兩句:意即回首青樓何處?青樓:妓女所居。

  ⑥“畫梁”三句:謂雙燕歌喉婉轉,卻不解傳語相思。

辛棄疾全文註釋5

  [宋]辛棄疾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數語,庶幾彷彿淵明思親友之意雲。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註釋:

  【1】賀新郎:後人創調,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悽鬱,貴能各適物宜耳。

  【2】邑:指鉛山縣。辛棄疾在江西鉛山期思渡建有別墅,帶湖居所失火後舉家遷之。

  【3】僕:自稱。

  【4】停雲:停雲堂,在瓢泉別墅。

  【5】甚矣吾衰矣:源於《論語·述而》之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丘慨嘆自己“道不行”的話(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作者藉此感嘆自己的壯志難酬。

  【6】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兩句出典於李白的《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7】問何物、能令公喜:源於《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還有什麼東西能讓我感到快樂。

  【8】嫵媚:瀟灑多姿。

  【9】搔首東窗:借指陶潛《停雲》詩就,自得之意。

  【10】江左:原指江蘇南部一帶,此指南朝之東晉。

  【11】濁醪(láo):濁酒。

  【12】雲飛風起:化用劉邦《大風歌》之句“大風起兮雲飛揚”。

  【13】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引《南史·張融傳》的典故:“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

  【14】知我者,二三子:引《論語》的典故:“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作品賞析:

  正如此詞自注所述,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詞,乃是仿陶淵明《停雲》“思親友”之意而作,抒寫了作者罷職閒居時的寂寞與苦悶的心情。

  詞的上片敘述詞人面對青山產生的種種思緒,感慨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落寞之情展露無遺。上片一開頭以“思親友”起意,在年近六十,又謫居多年,故交零落的情況下,嘆“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此處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慨嘆政治理想無法實現、英雄遲暮的無奈,又凸顯他可以飲酒避害,與陶潛神交的快意。“悵”字寫出了詞人難覓知音的孤獨與迷惘,充分體現了詞作沉鬱的意境。與此對應,“只今餘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同樣表現了詞人知交漸少的境遇和落落無為的半生坎坷。第三、四句連用典故,豪情在憂憤中顯現。無可奈何任白髮空垂,詞人的悲憤理所當然,可他仍能將“人間萬事”付之於“一笑”,這份豪情卻是無人能及!第四句詞人以設問開頭,又與典故中喜權欲的桓溫相比,引出詞人寄情山水的情志。“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只好將深情傾注於自然,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不僅覺得青山“嫵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嫵媚”了。詞人藉此告誡自已要像青山那樣忘乎情感,才會跟青山一樣寧靜祥和、嫵媚動人、超然灑脫、充滿青春的'活力。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作者在這裡將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寧願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汙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借飲酒抒懷,抒發清心淡泊的高尚節操和超凡脫俗的狂放個性。“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便是詞人對陶淵明《停雲》的化用,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感嘆已是無人如陶淵明一般知酒。這裡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當年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之中那些沉酣於酒的名士,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只有一些追求名利的官僚政客。在這種汙濁環境下,陶淵明知音難覓,詞人亦是如此。國勢衰微,詞人想起劉邦,“雲飛風起”輕鬆的一筆,卻也寫出了無比豁達的心胸和愛國之情。由這一句起詩的意境大為開闊,詩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轉為沉靜,再轉為高蹈的靈魂歷險,從此,再不受凡俗的羈絆和誘惑。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借張融典故,以他之“狂”,顯示了詞人難覓知音而心中憤慨不平,道盡了詞人特立獨行的超逸豪放,點名了詞人胸中的慷慨激越。只有襟懷磊落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坦蕩不羈的句子,這並非小看古人,只為抒發自己的情懷於萬一。結句“二三子”與詞首呼應,再次表明自己知心朋友稀少。這“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但不妨將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於孔子等,都算在內。他們都能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詞人“思親友”思的就是這“二三子”。

  這首詞幾乎句句用典,卻能熟練化用典故和前人詞句,渾然天成,有千錘百煉之功。全詞在典故的層疊中抒發了詞人無人能及的豪放情懷。

辛棄疾全文註釋6

  [宋]辛棄疾

  林下蕭然一禿翁,斜陽扶杖對西風。

  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貴由來色是空。

  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強笑伴兒童。

  客來閒說那堪聽,且喜新來耳漸聾。

  註釋:

  禿翁:禿髮之翁,即老翁,詩人自謂。

  “功名”句:心如止水,淡於功名。

  色是空:佛教謂有形之萬物為色,而萬物為因緣所生,本非實物,故稱“色即是空”,簡稱“色空”。此謂富貴本亦是空。故下文有“洗心依佛”之語。

  洗心:洗卻一切塵心。

  客:當指俗客。閒說:當指說塵世功名富貴事,故云“那堪聽”。稼軒《夜遊宮》(“幾個相知可喜”):“有個尖新底,說底話、非名即利。說得口乾罪過你。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

辛棄疾全文註釋7

  [宋]辛棄疾

  柳暗清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千里瀟湘葡萄漲,人解扁舟欲去。又檣燕、留人相語。艇子飛來生塵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波似箭,催鳴櫓。

  黃陵祠下山無數。聽湘娥、泠泠曲罷,為誰情苦。行到東吳春已暮,正江闊、潮平穩渡。望金雀、觚稜翔舞。前度劉郎今重到,問玄都、千樹花存否。愁為倩,麼弦訴。

  註釋:

  作品賞析:

  【註釋】

  ①作於淳熙七年(1180)暮春,稼軒已在湖南安撫使任上。按:去年秋,稼軒又由湖南轉運副使改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兼湖南安撫使。詞送友人舟赴臨安。上片描敘送別場景。雨過水漲,正宜舟行。雖燕語人歌,眷戀無限,但波催徵棹,人終離去。下片設想友人一路舟行情景,實神馳千里之筆。結韻一筆折回,抒發離愁。

  ②凌波路:指江邊堤路,語出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③瀟湘:瀟水、湘水,在湖南零陵合流後,也稱瀟湘。葡萄:形容水色碧綠。此句化用杜甫《發潭州》詩意:“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檣:船上桅杆。

  ④“艇子”兩句:歌女飛舟來到,唱我新詞為之送行。生塵步:形容女子嬌美輕盈的步態,見注②所引《洛神賦》語。番:通“翻”,依舊譜,寫新詞。歐陽修《玉樓春》詞:“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唾花寒:不詳,疑即作者新詞中語。

  ⑤“波似箭”兩句:謂江流疾速,催舟早發。

  ⑥“黃陵”三句:設想友人此去舟泊黃陵,傾聽湘妃奏瑟。黃陵祠:即二妃祠。傳說帝舜南巡,娥皇、女英二妃從徵,溺於湘江。民尊為湘水之神,立祠於江邊黃陵山上(《水經注·湘水》)。山在湖南湘潭縣北四十五里處。湘娥曲罷:屈原《遠遊》:“使湘靈鼓瑟兮。”

  ⑦“行到”三句:謂船近臨安,遠遠可以望見京都殿閣。金雀觚(gū姑)稜:飾有金鳳的殿角飛簷。班固《西都賦》:“設璧門之鳳闕,上觚稜而棲金爵。”《文選》注云:“觚稜,闕角也。角上棲金爵(雀),金爵,鳳也。”

  ⑧“前度”兩句:用劉禹錫桃花詩意,見前《新荷葉》(“人已歸來”)注④。指友人重返京都,兼有問訊京都故人之意。

  ⑨“愁為”兩句:滿腹離愁,惟憑弦絲傾訴。倩(qiàn欠):請。么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因最細,稱么弦。

辛棄疾全文註釋8

  [宋]辛棄疾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

  憑誰問,萬里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註釋:

  ①作於淳熙三年(1176)。是年秋,稼軒由江西提點刑獄改官京西路轉運判官,赴任途中,他過臨安述職,正值錢塘觀潮,作此詞上葉衡。觀潮:看潮水。臨安秋天的錢塘江潮向為天下奇觀。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葉丞相:葉衡,見前《一剪梅》(“獨立蒼茫醉不歸”)注①。按,葉衡於淳熙元年十一月入相,次年九月,即被劾罷相。這裡沿用前職,以示對葉的敬重。同時,古之慣例如此。上片寫觀潮,重在描繪。寫江潮洶湧,比喻新巧,想象奇妙,繪聲繪色,蔚為壯觀。賦吳兒弄潮,既驚心動魄,又美不勝收,以江潮排空之氣勢,襯吳兒弄潮之壯威。下片寫潮去有感,重在抒情議論。潮生潮落,寓宦海沉浮。屬鏤怨憤,為葉衡罷相鳴不平。范蠡泛舟,是對葉衡罷歸金華的勸尉。

  ②“望飛來”兩句:寫江潮遠來疾至的宏偉氣勢。上句重在形態,下句重在聲響。飛來半空鷗鷺:形容江潮白浪由遠處鋪地蓋天而來。須臾(yú於):片刻之間。動地鼙(pì皮)鼓:形容江潮疾至,如戰鼓齊擂,聲撼大地。潘閬《酒泉子》:“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鼙鼓:古代軍中進擊時所用的戰鼓。

  ③“截江”兩句:寫江潮大至時的奇景壯觀。截江:橫截江面。組練:“組甲披練”的簡稱,分別指軍士所服的兩種衣甲。《左傳·襄公三年》:“使鄧寥率組甲三百,率練三千以侵吳。”蘇軾曾用以形容錢塘怒潮:“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催試官考較戲作》)此以一隊隊身穿白色衣甲的精壯軍士,喻層層巨潮相逐而至。驅山:驅趕著白色的浪山波峰。鏖(ǎo熬)戰:激戰、酣戰。貔(pì皮)虎:喻勇猛之士。貔:似熊的一種猛獸。句意謂江潮洶湧翻滾,如勇士激戰未休。

  ④“朝又暮”三句:吳兒不怕風險浪惡,弄潮猶如平地閒步。朝又暮:指朝朝暮暮與水為戲。悄:也作“誚”,直也,渾也。吳兒:江浙一帶弄潮的青少年。

  ⑤“看紅旆”三句:吳兒揮旗踏浪,如魚躍水面。據南宋末年周密《武林舊事》記載:“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入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潘閬詠錢塘詞也說:“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見上)紅旆(pèi配):紅旗。蹙(cù促):踢,踩。

  ⑥“憑誰問”三句:謂怒潮洶湧,豈是人力所能遏制。長鯨吞吐:喻潮水浩大,如由長鯨口中噴發而出,威力無比。兒戲千弩:千弩射潮,如同兒戲。據《宋史·河渠志》載,吳越王錢鏐築江堤,為阻潮水衝擊,命數百士卒用強弓射潮。在詞人看來,荒謬絕倫,如同兒戲。弩(nǔ努):弩弓,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

  ⑦“滔天”兩句:言連天的怒潮力倦難支,緩緩東歸。白馬素車:白色的馬車,喻江潮。枚乘《七發》形容曲江波濤說:“其少進也,浩浩迆迆(yíyí一片潔白貌),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又:傳說伍子胥死後,“時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祠焉”。(《太平廣記》)

  ⑧“堪恨處”三句:謂伍子胥忠而見讒,遺恨千古。屬鏤怨憤:《史記·吳太伯世家》載:春秋吳越交戰時,吳王夫差不納相國元老伍子胥的忠告,接受越王勾踐的假降,便賜屬鏤劍命伍子胥自刎,死後又棄屍江中。未幾,越果滅吳。又,傳說伍子胥冤魂不散,年年驅水作潮。後人因尊為“潮神”,設廟祭之。按:詞人顯然為伍子胥鳴不平,否定“功名自誤”之說。

  ⑨“謾教得”三句:謂范蠡汲取伍子胥的教訓,助越滅吳後,即隱身自退。謾教得:空教得。陶朱:即陶朱公。范蠡為越國大夫,曾施美人計獻西施於吳王夫差。助越滅吳後,他自意“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越王)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樂。”於是裝其珠寶,浮海而去,最後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縣),經商致富,自稱陶朱公。(《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西子:即西施。范蠡曾以其獻吳。成功之後,傳說範攜西施泛舟五湖。五湖:江蘇省太湖的別名。舸(gě葛):大船。弄煙雨:欣賞雲水迷的湖上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