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辛棄疾> 辛棄疾詞化用蘇軾的文學分析論文

辛棄疾詞化用蘇軾的文學分析論文

辛棄疾詞化用蘇軾的文學分析論文

  辛棄疾與蘇軾是中國詞史上屹立的兩座高峰,兩人並稱為豪放派的代表,雖然二人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是他們在文學上有著密切的聯絡。辛棄疾自幼飽讀詩書,兼取眾家之長,可以說,他是宋代詞人中最善於熔鑄百家語言為己所用之人,正如吳衡照在《蓮子居詞話》中評價的:“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而在辛棄疾學習借鑑的眾多人當中,蘇軾無疑是很重要的一位。

  翻開辛詞,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詞句都是化用自蘇軾。據粗略統計,在辛棄疾詞作中直接或間接化用蘇軾詩詞中語言的有96首之多,佔辛棄疾全部詞作的近六分之一,足可見他對蘇軾的推崇。筆者透過對辛棄疾詞作的研讀,按圖索驥,探究辛棄疾對蘇軾作品的借鑑,以期進一步理解辛棄疾對蘇軾的繼承與發展。以下就從三個方面來簡要地分析一下辛詞對蘇軾的化用:

  一、直接擷取蘇軾的成句

  這類借鑑是指在辛棄疾的.詞作中,有些語句完全借用蘇軾詩詞中的語句,文字沒有絲毫改變,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沒有變化。例如辛棄疾《水調歌頭》(千古老蟾口)中“愛酒陶元亮,無酒正徘徊”一句,顯系襲用蘇軾《乘舟過賈收》中的“愛酒陶元亮,能詩張志和”;又如辛棄疾《滿江紅》:“一舸歸來輕似葉,兩翁相對清如鵠。”蘇軾《題別子由詩後》:“想見茅簷照水間,兩翁相對清如鵠。”

  二、字詞稍改而意境不變

  辛棄疾詞作中,借鑑他人語句最為普遍的情況是在他人語句的基礎上,對之有所刪減或者增補,但所要表達的意境沒有改變。如稼軒《滿江紅》(快上西樓)之“但願長圓如此夜”,即化用自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兩句重複的字雖然不多,但是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希望“月長圓”之意。又如《玉蝴蝶·叔高書來戒酒,用韻》中“功名破甑,交友摶沙。”借鑑蘇軾詩歌《遊徑山》中“功名一破甑,棄置何用顧”和《再答喬太博段屯田》中“親友如摶沙,放手還復散”。辛棄疾將蘇軾兩首詩歌第一中的語言濃縮為八個字,但仍表達的是對功名的否定,對世情淡薄的感慨。這類借鑑還有很多,如“樓觀才成人已去”(《滿江紅·江行,簡楊濟翁、周顯先》),借用蘇軾《送鄭戶曹》中:“樓成君已去”;“人間踏地出租錢,走遍溪頭無覓處”(《玉樓春·用韻答傅嚴叟、葉仲洽》)借用蘇軾《魚蠻子》中“人間行路難,踏地出租錢”; “對玉塔、微瀾深夜”(《賀新郎》),化用蘇軾《江月五首》中“玉塔臥微瀾”;“明月別枝驚鵲”(《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化用蘇軾《杭州牡丹》中“天靜傷鴻猶戟翼,月明驚鵲未安枝”,等等。

  三、字詞稍改而意境不同

  辛棄疾在借鑑蘇軾詩詞語言時,並不完全為了借鑑而借鑑,而是根據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所借鑑的語言做一番改變,有時甚至會出現語句借鑑無多大改變,但表達的意思卻截然相反的情況。如稼軒《念奴嬌》(野棠花落)之“垂楊繫馬”一句,擷取自東坡《定風波》(莫怪鴛鴦繡帶長)之“垂楊繫馬恣清狂”,雖然此句之意是“把馬系在垂楊樹下”,但是運用在兩闋詞的意思卻不同,稼軒是懷念故人,整句是“曲岸持觴,垂楊繫馬,此地曾輕別”,說的是當時繫馬餞別友人的場景歷歷在目,因此這裡是過去感傷的回憶。而東坡詞則是寫閨怨,整句是“薄倖只貪遊冶去,何處,垂楊繫馬恣清狂”,意為女子感嘆男子薄情,把馬一系,就放縱自己輕狂本性,因此這裡是負面的意義,情境大不同。又如蘇軾貶官黃州時,在《初秋寄子由》中又寫到“:雪堂風雨夜,已作對床聲”,從此以後“夜雨對床”便成了指代兄弟間約定的成語。辛棄疾卻反其意而用之,在《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中,辛棄疾寫到:“付君此事,從今直上,休憶對床風雨。”此詞中雖然化用了蘇軾“夜雨對床”的典故,但表達的卻是勉勵茂嘉弟積極從政,不要顧忌兄弟之間的約定,傳達出對仕途的積極追求心態。

  究其二人異代卻生共鳴的緣由,可以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來看。辛棄疾和蘇軾都經歷過兩次較為長時間的退居生活,但是仕途的坎坷和挫折卻給他們帶來創作上的豐收,辛棄疾詞共六百多首,帶湖、瓢泉期間共約四百五十首;蘇軾的兩千七百多收詩當中,貶居期達六百多首,二百四十多首編年詞中,貶居期間達七十多首。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之下,蘇軾與辛棄疾的作品主要是抒發不如意時期之心聲,就如東坡自己所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東坡自己的成就,大都在貶謫時期所產生;稼軒亦是如此,因為時勢造英雄,既然不能在政治上一展伸手,那就用“江山筆”寫下自己滿腔的熱血。

  但又因兩人之人生思想和文化性格型別皆不同,因此表現在作品中的人生哲學也不同。東坡在儒釋道三方面都有深刻體悟,因而形成他獨特的思維方式,尤其在面對挫折時,東坡可以超然且積極的面對,並且超越自我,令人敬佩。稼軒雖也飽覽群書,但真正影響他的是儒家和兵家,使他成為文武雙全的人,而儒家給他的觀念是對社會負責以及自我實現的堅持,因此在這樣的觀念之下,稼軒無法像東坡一樣超然灑脫。辛棄疾雖在詞的題材、風格方面繼承蘇軾,甚至有意識地化用或借鑑蘇軾詩詞中的優秀詞彙或形式技巧為己所用,但是這種借鑑不是亦步亦趨式的單純的文字的模擬,而是辛棄疾傾注了感情,並且根據創作的需要有選擇性地借鑑,達到了為己所用,從而創作出更加優秀的詞作,也正因此才形成了稼軒作品中獨特的精神,創造了詞壇上無可替代的成就。

  參考文獻:

  [1]鄧廣銘. 稼軒詞編年箋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吳相洲,王志遠. 歷代詞人品鑑辭典[Z].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

  [3]詹安泰. 宋詞散論[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

  [4]袁行霈、莫礪鋒 、黃天驥.中國文學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劉後村.辛稼軒詞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辛棄疾.辛棄疾詞鑑賞[M] .濟南: 齊魯書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