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辛棄疾> 辛棄疾的鷓鴣天的賞析

辛棄疾的鷓鴣天的賞析

辛棄疾的鷓鴣天的賞析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今濟南)人。他早年就有大志,性情豪壯,那麼你知道這首詩的賞析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辛棄疾的鷓鴣天的賞析

  《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簷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賞析

  辛棄疾他是南宋著名愛國志士、有詞壇猛將金戈鐵馬辛棄疾之美譽。 辛棄疾他是北宋人,因父母早亡跟隨祖父長大,其祖父辛贊在宋室南渡時因家庭人口多,難以脫身,只得留於汴京,出仕金朝,歷任宿、亳、沂、海等地的縣令、知府。辛贊雖任金朝官吏,但忠於宋室。辛棄疾他二十二歲時,投入山東忠義抗金軍,在耿京幕下任掌書記,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並作有大量愛國詩詞。

  我們再看本詞上半闕是寫他在初投南宋時,曾帶領了五十餘騎,深夜闖五萬金營,突入敵人營中,擒了叛賊張安國。並日夜兼程南奔,將張安國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國法。這一壯舉不僅極大的鼓舞了全民的抗金斗志,也使他終生難忘。正是“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簷突騎渡江初。”即是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

  下半闕是寫這位老英雄,由於朝廷對外堅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閒置散,避世隱居的境況,心中的那種感傷、鬱悶、悲涼、無奈、尤然於紙上。為了抗金收復中原,老英雄花費了半生心血,整理出上萬言的抗金策略,也只能當廢紙向東家換點籽種而已。

  這首詞由於它是緊緊揉和著對民族命運的關懷而寫的,因此就與一般只是個人的嘆老嗟卑不同。正如陸游所說的:“報國欲死無戰場”,這正是當時天下愛國者共同的悲憤。由此可見南宋朝廷的混庸,佞臣的陰險、對外寇的懼怕、無能,對忠良的陷害!不能不說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裡的人民,不可謂不辛苦啊!

  《鷓鴣天》作品評述

  本首詞見於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上闋頭二句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乾”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鬱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湧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說 :“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 。”認為對功名應該執著追求,並且要有遠大的目標 。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 餘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 ,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 ,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後的行程有關;雨中陰雲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絡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餘韻。

  下闋起三句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裡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複詞。由於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 ”,就只取“離”字義 ,“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並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嚥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於人們心中 、存在於人事鬥爭上的無形的“ 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於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並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並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 ”,後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 奸貪兇暴 ”、“厲害田裡”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後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 、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同此悲憤;白居易《和實質。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