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辛棄疾的詞看其艱辛人生
辛棄疾,以其剛健豪放、蒼涼悲壯的詞風聞名於後世,被稱為"英雄詞人",他的詞作也因此被稱為"英雄詞"。
1.前言
辛棄疾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詡,希望盡展其雄才將略,揮擁萬夫,橫戈殺敵,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而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輩出英雄,卻又是個冷落英雄、扼殺英雄的時代。辛棄疾積極進取的精神,抗戰復國的政治主張與當時只求苟安的政治環境相沖突,而他"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鳧"(《水調歌頭》)的傲岸不屈、剛正獨立的個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嫉恨讒害和排擠。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而他的英雄詞也貫穿著愁苦之氣。
2.少時立志,舉步維艱
2.1 自古英雄出少年。辛棄疾出生時,金人已佔據中原長達十三年,他自幼就決心抗擊金軍,收復失地,為民族復仇雪恥。及冠,在家鄉山東濟南揭竿而起,兩千餘壯士投奔其麾下。後來,辛棄疾帶領這支隊伍投奔抗金名將耿京的部下。此後辛棄疾奉耿京之命晉見宋高宗,不料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辛棄疾率五十騎夜襲五萬人之金營,生擒叛徒至建康斬首,朝野為之震驚,而此時的辛棄疾年方23歲。至於淳熙七年(1180),辛棄疾在湖南任上建立"江上諸軍之冠"的"飛將軍",那威名更是不必強調。如此"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彼周公瑾、謝安石事業,侯固饒為之。""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突騎渡江初。燕兵夜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鷓鵠天》),而兩篇名奏:《美芹十論》、《九議》,更彰顯了他的才華。劉克莊贊他"文墨議論尤英偉磊落,乾道、紹熙奏篇及所進《美芹十論》、上虞雍公《九議》,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陸游贊其才:"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2.2 生不逢時世事艱。在南宋國力極其微弱的情況下,辛棄疾率領部眾歸附,他的忠心天地可鑑。而夜襲金營,生擒叛徒更體現了他無雙的智謀和勇氣。按理,對這樣一位赤膽忠心、智勇雙全的英豪,南宋朝廷應予以重任,以圖重振國威,收復失地。誰知,朝廷對辛棄疾這樣的南歸人並不信任,導致辛棄疾滿身的才華無處伸展,倍受打擊。"他23歲南歸之初,只被任命為小小的江陰通判。六年後官職雖逐步升遷,但都是在地方任職,而且每任時間都不長。從29歲到42歲,13年間調換14任官職,使他無法在職位上有大的建樹和作為。"一腔忠心換來朝廷的滿腹疑慮,辛棄疾是何等的尷尬與憤懣。但是,他不能質問統治者,忠君思想已在他心中植根。無奈,辛棄疾只得像屈原那樣叩問蒼天,把滿腔悲憤發洩筆端。其中將英雄失路之悲切展示的最為動人的,是登臨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春,辛棄疾應葉衡之聘,由滁州知府改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於是再返建康。建康對辛棄疾來說,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當年他奉耿京之命南下首次晉見高宗是在這裡;他將擒獲的叛徒張安國獻於南宋朝廷斬首的也是在這裡;而後來又在這裡任通判。這次重返建康,辛棄疾心中感慨萬千:當年他懷著抗金報國的萬丈豪情歸附南宋,希望盡展其才華,成就一番豐功偉業。而如今十二個年頭已經過去,統一仍遙遙無期。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滿腹的經綸被埋沒於苟安糜爛的朝廷氛圍中,辛棄疾的豪情壯志化作一聲聲無奈的嘆息。登上熟悉的賞心亭,眺望仍陷於敵手的大好河山,詞人心中鬱憤難平。而這一首充滿英雄矢志悲慨之情的千古絕唱也就由此產生。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言情。整首詞浸透了故國淪陷之愁恨,流落江南之飄零,時不我待之緊迫,知音難覓之孤獨,可謂寫盡了辛棄疾期待、無奈而又悲苦的心情。"英雄無淚,梟雄無情",這並非是說英雄就不流淚,英雄落淚,血氣為之。正如"丈夫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辛棄疾的淚水,是愛國之淚、正義之淚、英雄之淚。從這裡我們可以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墨來寫的,而是用血和淚塗抹而成的。
3.躊躇滿志,壯語豪詞
3.1 悲情英雄路。辛棄疾"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42歲的壯年,正是可以大展宏圖,為國家為民族盡心盡力的時候,卻被彈劾罷職,歸居上饒。不僅如此,此後的二十年間,辛棄疾除了有兩年出任福建安撫使,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閒居。閒置時,辛棄疾常常盡情賞玩山水田園風光的恬靜之趣,但國破山河的現實,抗敵報國的願望又時時警醒著他,所以在他的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殺敵報國的波瀾,就這樣一面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和振奮,一面又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他就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一代志士的賦閒居家,既是悲哀的,也是幸運的。可悲的是他'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清平樂・獨宿博山王式庵》)的落拓,幸運的是賦閒後的詞人開拓了詞作新天地。"
只不過,這個時候辛棄疾的詞作已是含淚而作:"追亡事,今不見,但見山川滿目淚沾衣"(《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說劍論詩餘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頓感哀"(《水調歌頭・湯朝美司諫見和,用韻為謝》)。然而辛棄疾終究是個英雄人物,他的"愁"和"淚"並不是一個文人自怨自艾的悲情,而是充滿了一種悲涼沉鬱、失意憤懣的情緒。他面對憂患現實的痛苦越深,越會激發出一股悲壯和崇高的理想,更堅定他那建功立業、抗金報國的英雄意識:"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 "即使是仕途失意,落魄閒居,辛棄疾仍懷著一股憂患意識,憂思著故國江山,報國之心堅定如鐵,使命感強烈而執著。"12就這樣,他橫刀躍馬登上詞壇拓展出了一類虎嘯生風、氣勢豪邁的英雄形象。
3.2 豪壯英雄詞。辛棄疾的詞作多涉及戰爭及軍事題材:刀、槍、劍、鐵馬、將軍、騎兵等屢屢出現,場面宏偉壯觀,形成了中國詞史上罕見的軍事景觀。自蘇軾開始,豪放詞風登上詞壇,但是翻閱蘇軾的詞作可以發現,婉約詞風仍佔絕大部分。但從辛棄疾起,詞的意象群出現了一個大轉彎:詞中女性的柔婉美讓位於血性男兒的力度美和崇高美。豪放詞真正發揚光大併為後人所沿襲。而辛棄疾把他滿腹的愛國熱情與心中的憤懣一起傾注於詞作,形成剛健豪放、蒼涼悲壯的風格,辛棄疾也因此被後人稱為"金戈鐵馬大詞豪"。而這個稱號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辛棄疾一生的經歷和創作風格。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靡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辛棄疾與來看望自己的好友陳同甫"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互答,極論世事"(《祭陳同甫文》)。而上面的這首詞是友人走後,辛棄疾寄給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詞寫軍中生活,其實也就是辛棄疾想象中的抗金軍隊中的生活。其中戰鬥場面描寫得氣勢磅礴,令人精神奮起。我們彷彿可以看到那遼闊的練兵場,整齊的軍隊,鬥志昂揚的戰士們。只等號角吹響,將軍一聲令下,即向金人討還被其踐踏已久的河山。這首詞題為"壯詞",前面四句的確可稱得上"壯詞",令人讀之熱血沸騰。但是最後一句使整首詞的感情基調發生了變化,變雄壯為悲壯。"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木蘭花慢》)。
善良遇上善良依舊善良,惡毒遇上善良愈發惡毒。辛棄疾重振國威的理想在南宋懦弱腐敗的國家政權面前,是那麼的耀眼,卻又是那麼的無力。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大矛盾,導致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徹底幻滅。"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老英雄仗劍倚天,可長劍斬不破眼前的黑暗。生不逢時,詞人滿懷英雄夢化作無法排解的悲憤,這是辛棄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憤。但是他在矢志之時,仍然念念不忘殺敵、愛國。這種壯志難酬的千古絕唱,震撼人心,讀者無不為之動容。
4.結論
辛棄疾的詞用刀劍刻成,他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和自己的詩詞中。其英雄壯舉、英雄崇拜、英雄自許、英雄失路伴隨其一生。"15他的英雄智慧足以重扶山河,再鎮乾坤,而他的英雄膽略又足以光照史冊,令後人景仰。然而朝廷的懦弱無力讓這個千古英雄成為《水龍吟》中傷心的遊子,《摸魚兒》中失寵的英雄,《永遇樂》中退伍的將軍。詞中浸染著英雄的血和淚,使幾百年來英雄悲歌不斷迴響。讓人們不禁慨嘆:生於南宋,英雄詞人亦榮亦悲,而作為南宋朝廷,有一個辛棄疾這樣的臣子是他的榮幸,而只有一個辛棄疾卻是他莫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