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執教實錄

《小石潭記》執教實錄

《小石潭記》執教實錄

  《小石潭記》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周圍景物的優美靜穆和環境的幽美悽清,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貶官失意的孤悽悲苦之情。下面是《小石潭記》執教實錄,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師生問好。

  師:《小石潭記》第一課時已經學過了,現在徐老師來檢查一下你們的學習效果。

  螢幕顯示:

  請解釋以下文言詞語:

  下見小潭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請翻譯以下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生:“下見小潭”的“下”是“向下”的意思。

  生:“斗折蛇行”的“鬥”是“像北斗星那樣”。

  生:應該是“像北斗星一樣曲折”。

  師:好,請坐。

  生:“斗折蛇行”,“蛇”,像蛇一樣。

  師:像蛇一樣蜿蜒前行,“犬牙差互”的“犬”呢?

  生:像犬牙一樣。

  生:像狗牙齒那樣參差不齊。

  師:這四個詞語有什麼共同之處呢?

  生:都屬於“名詞作狀語”。

  師:對,名詞作狀語。蒲松齡的《狼》,裡面也有一個這樣特殊用法的詞語,記得麼?

  (學生表示不記得)

  師:“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這句話有印象嗎?“犬”是什麼意思?

  生:像狗一樣。

  師:也是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地蹲坐。翻譯句子,哪位來試試。

  生: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林圍繞,寂寞,無一人,感到寒氣透涼,幽靜深遠,氣氛清涼。

  師:請坐,有沒有補充的?好,請這位女生。

  生:最後一句應該是“幽靜深遠,瀰漫著憂傷的氣息”。

  師:謝謝你。這個句子的翻譯大家要注意了,“悄愴幽邃”,“幽”就是幽靜,“邃”就是深邃。“悄”、“愴”的部首和什麼有關?

  生:心。

  師:是的,與“心”有關。“愴”,“悲愴”、“傷心”。“悄愴幽邃”,就是“幽靜深邃,瀰漫著憂傷的氣息”。剛才這位同學在翻譯的時候,還缺了一個內容。

  生:“我”。

  師:對了,翻譯的時候要把省略的主語“我”加上去。請同學們把這個句子自言自語翻譯一遍。

  (學生自由翻譯)

  師:好了,同學們第一課時的學習,學得很紮實,今天,我們的任務是文言欣賞,首先請看課文的題目——《小石潭記》,如果要在中間加一個字,你覺得加哪個好?

  生:我認為要加“遊”字,“小石潭遊記”。

  師:為什麼?

  生:因為作者觀賞了小石潭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遊記”。

  師:作者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呢?

  生:水,魚,石頭。

  生:還寫了小石潭周圍的一些景物,如竹子、樹木、藤蔓、溪水。

  師:你說得真好,這篇遊記,不僅寫了小石潭本身,還寫了小石潭周圍的景物。這些景物,各具情態,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請同學們讀課文,試著用一個字完成填空。

  螢幕顯示:

  小石潭之景,真乃各具情態。“如鳴珮環”,其聲可謂( )矣;“參差披拂”,其姿可謂( )矣;“游魚細石”,其水可謂( )矣;“與遊者相樂”,其狀可謂( )矣;“明滅可見”,其源可謂( )矣;“竹樹環合”,其境可謂( )矣。

  (學生讀寫)

  師:好,你先來。

  生:“如鳴珮環”,其聲可謂“脆”矣。

  師:清脆悅耳的響聲,是泉水激石的美妙聲響。繼續。

  生:“游魚細石”,其水可謂“清”矣。

  師:這裡明寫游魚細石,實際是為了表現水的清澈。

  生:“竹樹環合”,其境可謂“悽”矣。

  師:“悽清”,很好。

  生:“參差披拂”,其姿可謂“動”矣。

  師:寫的肯定是動態之美,但一個“動”字還不足表現它的姿態。

  生:“柔”?

  師:“柔”,就是一種姿態,情態。繼續來。

  生:“與遊者相樂”,其狀可謂“活”矣。

  師:非常好。活潑,除了“活”,還可以填什麼字?

  生:“靈”。

  師:為什麼用“靈”字呢?

  生:靈氣,這裡的魚兒好像有靈氣,通人性。

  師:靈氣,多好。子非魚,但知魚之樂。還有一個空格,哪位同學來試試?

  生:“明滅可見”,其源可謂“遠”矣。

  師:為什麼用“遠”?

  生:作者說,“不可知其源”,就是說“源頭在很遠的地方”。

  師: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知”的原因除了“遠”,還可能有其他因素。

  生:“明滅可見”,是說“有的地方看得見,有的地方看不見,模糊”。

  師:是朦朧的,隱約的。徐老師想到的一個字是“幽”,幽徑的“幽”,幽遠的“幽”。請一位同學把這段填空的話連起來讀一讀,感受小石潭景物的美。

  (學生讀)

  師:作者到小石潭來觀賞了這裡的景色,寫成了文章,所以叫“遊記”。之所以說這是一篇遊記,還有沒有其他理由?

  生:因為是遊玩的,所以是“遊記”。

  生:我認為他不僅遊玩了,而且觀賞了小石潭以及周邊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遊記”。

  生:最後一段寫了“同遊者”。

  師:那不寫“同遊者”就不是遊記了?

  生:我認為是第一段第一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這是他的行蹤,交代行蹤,所以是“遊記”。

  師:行蹤,很好啊,除了第一段第一句,文中還有哪些表示作者行蹤的詞句?

  生:我認為“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也是。

  生:我認為還有“潭西南而望”和“坐潭上”也是。

  師:好。

  生:還有“近岸”。

  師:不錯,由遠及近。

  生:還有“潭中”。

  師:是潭中的魚,作者可沒有涉水到潭中去。

  生:還有“記之而去”。

  師:“去”是什麼意思?

  生:離開。

  師:對,寫了“到”,也寫了“離”。遊記,離不開行蹤的,根據行蹤來寫景,叫“移步換景”。(板書)行蹤變了,看景物的視角要不要變化呢?

  生:要。

  師:譬如說“下見小潭”,這個“下”是什麼意思呢?

  生:向下。

  師:“向下”是怎麼看?

  生:俯視。

  師:俯視,也叫?

  生:俯瞰。

  師:對,從高處往下看。“鳥瞰”,是不是“鳥在看”?

  生:不是,是形容像鳥一樣在看。

  師:對,這個“鳥”字也是名詞作狀語的用法。現在,我們來看看隨著行蹤的`變化,作者寫景的視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近岸”是看潭面,“潭中”是看潭的內部,“潭西南而望”是看潭的源頭,“坐潭上”是看環繞小石潭的內容。

  師:基本說到點子上了。“潭西南而望”,是怎樣的視角?

  生:我認為是“眺望”。

  師:既然是“眺望”,那“近岸”是什麼視角?

  生:近看。

  師:靠近了細細地看。

  生:細望。

  師:可以,細望,細視,有個詞語叫“定目細視”。“竹樹環合”是什麼視角?這位女同學來說。

  生:向四周看。

  師:換用一個雅緻的詞語,叫什麼?

  生:環視。

  師:換個常用的詞,叫什麼?

  生:環顧。

  師:“環顧四周”。好,有鳥瞰,有近望,有遠望,還有環顧。其實還有一個視角沒有寫,“乃記之而去”。作者離開了之後還會怎樣看?

  生:還會“回望”。

  師:對,回望。我們在寫遊記時要根據行蹤的變化改變不同的視角,這樣,景物的特徵就從不同的角度體現出來了。有了景物,寫了行蹤,選擇了視角,,是不是就是一篇很優秀的遊記了呢?還缺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大家猜猜是什麼?

  生:應該是抒情。

  師:為什麼?

  生:作者寫這裡的景色,說明他喜歡,說明他有一種對景物的感情。

  師:說到了一個關鍵詞——“感情”。如果不帶有感情,景就是死的;有了感情,在眼睛裡看到的景就是活的。所以,遊記的生命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呢?

  生:一個“樂”字。

  師:請坐,同意的舉手。(部分學生舉手)其他同學怎麼看?

  生:我認為是“悽神寒骨”的“悽”,很淒涼。

  師:現在有不同的意見了……我們還是先來看書,先看看“樂”,課文開頭就說“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它的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聲也”。接下來,請大家讀課文,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後邊,並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螢幕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