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優秀教案範本

《小石潭記》優秀教案

《小石潭記》優秀教案範本

  引導語:柳宗元被貶官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於是便有了《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全文193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作為老師,要怎麼教授這節課,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意思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小石潭記》教案範本,歡迎大家參考改正。

         小石潭記

  唐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記》優秀教案範本

  教學目標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瞭解部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㈠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課前播放自然風光影片,創設情境。

  2、導語:高山流水的曠遠讓我們深深陶醉其中,我們不得歎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現在,就由我帶著大家一起去探訪一處曾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讓我們一起見證一種遠離俗世的美。

  ㈡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生齊讀課題,明確本文文體。

  記:古代一種文體,主要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東集)《永州八記》等留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記》,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被後人譽為“刻畫山水的聖手”“ 遊記散文的宗師”。

  3、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習指導:知文意,準字意,曉節奏。

  ①指名學生朗讀。集體評定

  ②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為坻(chí)

  為堪(kān) 參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爾(chù) 往來翕忽(xī) 悄愴(qiǎo chuàng)

  ③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學讀,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後分男女生比賽讀,最後齊讀。

  ㈢合作交流,研讀賞析

  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濃濃的香茶,光讀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同心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畫的世界,去欣賞小石潭優美景色。(方式:小組合作探究)

  1、出示思考題:課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學生合作探究,任選角度發言展示(提示:生在回答時用“__________就把(景物)的_________的特點概括出來了”的句式回答)。

  3、師點撥明確:作者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景物特點:水清、石奇、樹美、魚樂、溪身蜿蜒、岸勢參差,展現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明確: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聞聲繪形”“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化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狀的'石頭,青翠蔥鬱的樹,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只用了四十個字,就下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生活靈活現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魚的活潑可愛。

  ②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明確:除了游魚動靜相宜一會“怡然不動”一會“俶爾遠逝”生動活潑外。就小溪本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③文中的“對比”與“烘托”

  點撥明確: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這狀具有實感。

  4、思考:你覺得此處取名“小石潭”恰當嗎?

  ①生合作探究,指名彙報。

  ②師點撥明確: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蘊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5、重點知識的鞏固練習:

  ①請你來幫忙:結合課文內容,為小石潭裡的優美景點,寫一則廣告或一篇導遊詞。(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②同桌之間先互相做導遊,選擇優秀者給全班彙報展示,集體評定。

  ㈣品讀課文,體會情味。

  1、一切景語皆情語,欣賞著如詩如畫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樣?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讀課文,找出“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明確情感由樂轉為憂。

  3、師補充交待作者寫作背景,給學生解惑,讓學生有更深的情感體驗。

  寫作背景:作者寫作此文時(唐順宗永貞元年)因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當時永州地處荒僻貧瘠,人煙稀少,生活十分艱苦。到永州後,朋友被殺,老母去世,自己不斷受到保守勢力的攻擊、陷害、恐嚇。作者當時剛三十出頭,正值施展才華之時,卻一貶十年,後又被貶到更為偏遠的柳州。這讓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悽苦是他的感情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

  點撥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寄情山水為了擺脫被貶的抑鬱憤懣,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這種寫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5、配樂齊讀:要求學生聲情並茂,讀出感情來。

  ㈥課堂小結

  同學們,透過這節課,我們在一起的交流學習,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當時的不幸和無奈,也就是這不幸和無奈成就了一代文學大師。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中國文化也就少了一篇傳誦千古的經典名作,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在我們失意的時候,也就少了一個安放心靈的地方。一千多年過去了,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權貴早已無人知曉,真正被記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個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讓我們一起記住失意成就永恆的經典吧!

    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