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石潭記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版小石潭記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小石潭記說課稿1
《與朱元思書》,《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六)單元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下面是課文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文言文教學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其中《與朱元思書》是一篇描寫山水景物的精品,對學生欣賞寫景類古詩文起著承前起後的作用,尤其對學習本冊教材的第六單元中的幾篇描寫山水類的美文更具有指導的作用,吳均的這篇經典駢文,不僅讓我們體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時還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美的享受。
都是描寫山水類的佳作,其中《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上承《與朱元思書》下轉《岳陽樓記》等文,新教材入選次文,意在繼續學習名家描繪山水景物的名篇,繼續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繼續欣賞山水遊記的優美意境,繼續提高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和閱讀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結合本課的內容和地位、學生的認知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幾點:
1、瞭解吳均(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正確有感情朗讀、誦讀課文,能借助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體會文中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和駢散結合的寫法。(學習對景物入微的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和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優美的寫景語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熱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遊記),又加之本文對第六單元學習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需重點介紹多層次、多角度描寫景物的寫法(入微的觀察,抓住景物的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熟讀成誦感受文中優美的意境確立為教學重點。
由於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上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確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為教學難點,同時也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結合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學生以有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朗讀、誦讀教學法、資料收集資訊整合法、師生立體交流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
又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學習,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質疑,自主合作,發揮想象,養成自主勾畫圈點批註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手段
藉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彌補傳統教學裝置的不足,達到快速資訊整合。
五、教學過程
1、情境匯入:
伴隨著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體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讓學生就圖片談感受,初步審美之後設計如下導語進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南朝吳均早有鑑賞,下面就讓我們一同閱覽吳均寫給朱元思的信。這竹林茂密、小溪潺潺、潭水清澈、魚兒遊歡的景緻哪裡尋?讓我們一同隨著柳宗元走進那撲朔迷離的小石潭。
2、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首先,教師範讀指導。然後學生反覆朗讀,達成誦讀的效果之後,再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自主參照註釋和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互相監督補充。然後歸結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交到課堂,師生再共同討論解決。這一設計實現師生平等對話。
3、研讀賞析,解決重點
我提出二道問題讓學生思考:(1)文章的結構美在哪?(2)文章是如何抓住“異”和“奇”兩個字來寫水和山的?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各有什麼特點?(2)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作以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究,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近就加以肯定,重在讓學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透過動靜結合、聲色融合、詳略得當、遠近互補來寫景的。進一步感受小石潭的幽靜悽美的意境。進而解決了教學重點。
4、透過質疑,突破難點
我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寫給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樂——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波動呢?
引導學生辨疑,說出自己的體驗,這既訓練學生對課前收集到的資訊資料進行整合,又需要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深入挖掘賞析,經過討論,教師點撥,最終達成學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難點。
5、課堂隨機問答檢測可以是詞句釋義,也可以是背誦課文。
6、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
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作引導: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內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識?
重在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總結,以反饋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然後再教師強調重點。
7、佈置作業
以“給朱元思的一封信”為題,用現代書信的格式完成一篇習作。
讓學生在文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觀設計一段導遊詞。
(這樣的設計意在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雙語表達能力,進一步欣賞山水寫景的特點,一舉多得。)
六、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奇山高雅
美景情懷
異水自由
部編版小石潭記說課稿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字,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透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啟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路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為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透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才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資訊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複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說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
3、質疑:為文章改名如何?改稱: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如何。透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色。
4、隨筆寫作練習:找出自己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開想象的景物,進行描寫。在這個環節中鍛鍊學生靈活模仿文章語言特色的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一教學步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與柳宗元同遊
1、請學生在教師展示的圖片中齊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寂靜清幽的景色特點。
2、學做攝影師,拍攝“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忠於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鏡頭?請找出你鏡頭變化的內容。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從而明確本文是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遊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教師總結: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小石潭記》是。
2、宗元懷才不遇失意的悲涼鬱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柳那麼還有那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脫、或大氣……)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八、板書設計
一幅寂靜清幽的山水圖畫——情景交融
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移步換景
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感情基調
部編版小石潭記說課稿3
1、教材分析
本課位於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古代詩文,除最後一課是五言古詩外,其餘四課是古代遊記和名勝記,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緻描摹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採用朗讀質疑、釋句賞析探究的教學模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鬱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於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疏通文義。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係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註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再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採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註釋及藉助工具書學習,採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組合作。在賞析課文內容時採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匯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匯入,多媒體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匯入,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情景。
2、走近柳宗元,瞭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後,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資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透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瞭解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3、整體感知走近《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自讀(掃除文字障礙)聽讀齊讀
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交由大班討論。(實物投影)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指導: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詞義。
猜:憑藉已有的語言積累,根據對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測關鍵詞的意思。
看:利用好課文下的註釋及文前文後提供的相關材料。
查;,並且還要選準所需的義項。文章讀得多了,詞語的積累越多,猜測率就越高,詞典也會翻得越少。
b.採用卡片積累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多媒體呈現卡片)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3)課堂檢測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
解釋下列家點的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3、心樂之
4、以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過清無從致書以觀以中有足樂者
5、清水尤清冽以其境過清6、可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7、許潭中魚可百許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悽神寒骨,悄愴幽邃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透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另外,也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絡。
4、研讀課文分析品味
過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讚不以,請你說說小石潭的魅力在何處?
指導:著重研讀課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確地讀一讀。從內容、感受、寫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設計意圖:這一段作者採用的是定點特寫,是全篇中最為精彩的。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技巧:正面側面描寫,動靜結合,擬人手法,由情及景,寫出了景物的特點。這樣的佳段要引導學生品讀。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體會優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過度:如此優美得景色,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鬱,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憂鬱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指導學生從景物的特點中尋找資訊)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將情和景結合起來,透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引導學生從原文中找依據,意在培養學生的原文意識。
5、探究作品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遊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為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並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設計意圖:便於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語句含義,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閱讀。新課標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後有什麼收穫,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正確讀原文: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會讀文章: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讀寫作背景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據
7、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遊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遊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設計第二題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寫景特色,也進行能力的遷移培養。
部編版小石潭記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二、素質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抑鬱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今天我說的是第二課時。主要採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具體實施將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
五、說教學過程
1、匯入(在第一課時我們瞭解了作者與背景資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課以檢查字詞句匯入)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2、整體感知走近《小石潭記》
朗讀讀清文章線索;這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賞讀描繪一幅美景。要求學生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設計意圖: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達到美育的目的。
3、與柳宗元同遊
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主要是探討寫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寫的?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引導總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體會感情,與柳宗元對話
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向學生質疑:前文的“樂”,後文的“憂”一樂一憂,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
設計意圖: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在引導時我聯絡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的景“小橋流水人家”就是這麼溫馨的場景越發激起遊子濃濃的思鄉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樣因美景而生感傷,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感慨。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如果學生能透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
2)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邊,你能體會柳宗元當時悲涼的心境嗎?請以“柳宗元,我想對你說”,與柳宗元對話。
意圖: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想聽聽學生們對柳宗元這一生活態度有什麼看法,也想知道他們怎麼看待生活中的逆境。這體現了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5、師生共同總結:(談收穫)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寫作上借鑑本文描寫景物的手法。
6、課外作業:(收集有關山水的名句)
1、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在欣賞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提高鑑賞能力,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並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課覺得成功之處是:分析文章重點時,是引導學生在賞析詞句的基礎上來理解寫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對一連串的動詞的揣摩,第二段對“潭中魚可百許頭”中“頭”字的探討,魚的量詞怎麼能用“頭”呢?引導學生用“條”、“尾”、等量詞,聯絡課文語境進行比較閱讀。得出用“頭”字,寫出了魚的可愛之態,照應了怡然不動的特定鏡頭。又思第三段對“犬牙”一詞也進行質疑,為何不用“豬牙”,或“貓牙”呢?這裡要看哪種牙形容“岸勢”最為形象。一比較還是原文最為精妙。
透過揣摩、探討與分析思考,學生對移步換景,特寫鏡頭,側面描寫,運用修辭這幾種手法寫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點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處:在難點的把握上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