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小石潭記讀後感

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記讀後感1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近景與遠景的描寫,可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觀察景物的細緻深入之處。他善於融情於景,託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後人的懷戀。小石潭記》的作者是柳宗元。他是我國中唐時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二十一歲中進士,先後任監察御史裡行(為見習官)、禮部員外郎、邵州刺史、柳州刺史等職。他和同時代的韓愈、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被後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都是寫散文的能手。

  這篇《小石潭記》,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與王叔文為首的新興地主階級政治集團的株連關係,被貶謫到永州的,時達十年之久,當了個無足輕重的佐貳官——司馬之職。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從未開發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先後經他發現和整理的勝景有很多篇章,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寫的是一個被名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圍的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使他有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他寫的“永州八記”乃是一組有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因而開頭一句就是聯絡上一篇從《鈷釒母潭西小丘記》寫起的。作者在這裡首先點明瞭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邊)和距離(離小丘約120步)以及環境的秀麗,當他聽到叮噹如佩環交響的鳴聲之後,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見小潭時,又為那清涼的潭水而感到驚奇:小石潭雖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見底,惹人喜愛極了。

  作者在寫了小石潭的水之後,又寫了構成這水潭的基椽—石。石是這個潭的一個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來。正是由於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愛。他透過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個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還有游魚,約有百來條,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動,有時呆定不動,有時忽遊遠處,遊態奇妙,似與遊人在逗樂。遊人,若遠望潭水的來源,卻只見從西南方曲折流來,時隱時現,也不知發源在何處。作者把這近景與遠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靜勝境。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近景與遠景的描寫,可看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觀察景物的細緻深入之處。他善於融情於景,託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後人的懷戀。

  小石潭記讀後感2

  《小石潭記》這片古文出自唐代的作家柳宗元先生之手,寫出了自己被貶之時心中悲涼的心情。這片《小石潭記》是他所做的“永州八記”中的其中一篇。

  永州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他被貶在永州長達十年之久。在那裡他當了一個不足輕重的職位,司馬。因為在政治上的問題,在那裡的生活變得甚至有點坎坷,他要避免被一些小人陷害他。但是即使身處那樣的禁地,他也依然堅持寫詩。他發現這一代地方是沒有開發的,那些自然景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他,把自己的情感寄留在這山水之中,也因此寫了不少的記遊之作,而《小石潭記》也就是這其中的一篇。

  整篇的文章都圍繞著小石潭來寫,作者寫出了小石潭的美麗景色,小潭及其周邊的景色,寫了小石潭旁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隨風飄蕩,參差不齊。陽光把魚的影子直接照到了水底的石頭之上,讓潭中的魚好像全都在空中游動,可想而知那水是有多麼的清澈透明。

  柳宗元樂在了自己能看到有如此漂亮,美麗的地方。但這種的快樂是暫時的觸景生情,只要一經過淒涼的環境的觸發,那憂傷而悲涼的心境就會流露出來,也就由一開始的樂慢慢的轉變成了憂。

  同我們的生活於柳宗元相比,我們的生活簡直是不能再好了,我們不用擔心被什麼小人所陷害,不用藉著景物去寄託感情,封建的社會已經過去,我們就應該在這個環境下努力學習,接軌祖國的未來。

  小石潭記讀後感3

  它的作者柳宗元,因為早年參與政治改革,風雲變幻,最終失敗,所以他被貶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卻毫不退縮,仍然熱愛生活,以一顆欣賞的心,以一身欣賞的姿態去擁抱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眼前的一景一物。用優美的文字和濃厚的感情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並沒有用,許多的筆墨來描寫水的清麗。但是卻又在許多地方間接的提示道,讓人感受到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魚可能有幾百頭吧,他們都像是在空中有著一樣,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這一句話雖然沒有寫水有多清澈,但是卻告訴我們,水清澈得連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連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乾淨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他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著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所以,《小石潭記》中“悽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著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溫度。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後感4

  《小石潭記》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時所寫的一篇散文。

  柳宗元的一生大起大落。原本步步高昇的他,懷著一腔熱血參加了永貞革新,卻因為觸範了皇家的利益,被流放到永州。他一心想報國,用自己的才華為國家效力。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於在政治上是一個獲罪被謫的人,要防止政敵們的偵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這一帶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于山水,浸遊境內,到處搜奇覓勝,遊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在此,他寫下了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託其中。

  命運彷彿在玩弄他一般,朝廷一紙召書將他從永州召回了長安。好不容易回到魂飛夢繞的長安,又被另一詔書貶到了更偏、更遠、更荒涼的柳州。極度的欣喜和極度的失落在一瞬間轉換時,很容易讓人的心態徹底崩潰。這難以想象的落差將柳宗元推向了絕望的邊緣。無依與寂寞將他佔滿,他不斷地,拼命地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魚兒,“皆若空遊無所依”,表面上寫的是水的清澈,細品卻又體會到他本人內心的無所依。他何嘗不是那魚兒!無依無靠,在永州,他格外地無助,內心無盡的淒涼。他思考著自己的價值,又迷惘著自己的價值。

  《小石潭記》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他透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出自己孤寂清涼的思想感情,表現出對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充滿嚮往,也體現了他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

  《小石潭記》中,柳宗元透過潭中的水、石、魚等的描寫,體現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善於融情於景,託物言志,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予以動態化,有血肉、有靈魂、有個性,不僅肖其形,而且傳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卻把這個小石潭的靜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實地描繪出來了,引起了後人的懷戀。

  巨大的打擊接連地衝向他,他卻捂著傷口,緩緩前行,從未倒下。即使心已經被深深地傷害,卻仍然選擇兼濟蒼生……

  小石潭記讀後感5

  柳宗元貶官至永州、柳州後,“自肆于山水間”(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把“堙厄感鬱,一寓諸文”(《新唐書·柳宗元傳》),因此他寫了不少山水遊記,這些遊記不僅描繪了山川景物形態而且反映了作者“堙厄感鬱”的處境和心情,因此歷來人們對這些遊記的評價都很高。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之所以寫得突出,是因為他不象一般玩山游水的人那樣,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點浮泛的印象,而柳宗元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寫到了山水之中去,創造出新的境界,我們才看到了這些情景相生的遊記。

  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寫得有景有情,富有詩意,十分引人入勝。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此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不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引導我們前行,觀看不同得景物。很象看一部山水風景紀錄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就是說水聲象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音那麼清脆悅耳。作者寫出了自己高興的心情,這種心情一直感染著我們,使我們同樣感到高興。既然這美妙的聲音是從竹林那邊發出的,我們同作者一樣都想去探個究竟。於是作者“伐竹取道,下見小潭。”“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動寫心情,坐實了前邊的“樂”字。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接著作者給我們介紹了這個池潭的特點:““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接著在寫潭上的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搖擺,更顯出自然之美。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這潭“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中佛國的一塊淨土那樣。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定點特寫”的方法。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潭水和游魚的美景,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用的是特寫鏡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皆若空遊無所依”與吳均“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與與朱元思書》)和袁山松的“其水十丈見底,視魚遊如乘空”(《宜都山川記》);酈道元的“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水經注》)等有異曲同工之妙。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這顯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因此,這無拘無束的游魚,難道不是自由的象徵?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似乎魚兒也象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讀到這裡,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你看,那紅豔豔的日光透過藍晶晶的潭水,直照到白瑩瑩的石底,多麼富於色彩,這種繪形、繪神、繪影、繪色的描寫,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作者在這裡善用比喻,抓特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這裡寫小溪,就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來說,作者形容它象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和一明一滅來描寫小溪,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這裡,作者又非常成功地使用了一個比喻的手法,說溪身的兩岸象狗牙齒那樣參差不齊,很精確地刻劃出事物的形象。作者在此寫遠景半藏半露,饒有畫意。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詩意。真正做到了富有詩情畫意。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的竹子和樹木密密環抱著,非常寂靜,見不到來往的人,令人神色淒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小石潭的“幽靜”,並把環境中的幽靜深入到人心靈中去,把景物與心情結合起來,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悽苦孤寂的心境。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貶後悽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末段僅兩句,“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者的姓名。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它摹景狀物,神情畢肖,生動逼真。表現了作者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的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明末著名散文家張岱評道:“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立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可謂肯綮之論。

  小石潭記讀後感6

  《小石潭記》第一、二、四段融情於景,一直被人們剖析得異常透徹,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點描繪景物的一面,是否滲入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對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聯絡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體現及其承前啟後的作用,就決不能忽視。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東解,世稱柳河東,13歲就能寫出好文章,20歲中進士,25歲又考取博學鴻詞科。可謂大器早成,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信心,欲想:“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萬萬沒想到的是因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

  永州是當時相當荒僻落後的地區,司馬有職無權。柳宗元嘆息自己被埋沒,於是寄情山水,以洩自己憤懣不平的苦悶。作者在《小石潭記》中,這種心情顯得尤為突出。在這種憂鬱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時,清脆悅耳的流水聲給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瀾,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歡快的游魚帶給他些許快慰。作者暫時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尋根溯源,縱觀“斗折蛇行”,自己命運坎坷,小人從中作梗的潛意識油然而生,遭人排擠的意象或現或隱。細看“犬牙差互”,聯想到官場中爾虞我詐、社會關係盤根錯節,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見自己,不由得發出“不可知其源”的感嘆,顯得是多麼的無奈。水聲、游魚帶給他的歡快揮不走殘酷現實瀰漫在心潭上的陰霾,面對現實,作者定會感受到此時歡快的是它們,而自己什麼也沒有,才感受到這時周圍的竹樹“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於是便出現“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的結局。

  小石潭記讀後感7

  一位落魄失意的文人坐在一潭清幽的池水邊,望著幽深的池底,思考著自己的處境。這便是《小石潭記》給我們呈現的畫面。不久之前還是出身貴族的豪門子弟,還是革新運動中的政治先鋒,還是朝廷之中的精英人物。轉眼間就成了一位被貶出這為的失意者,成了一位流浪在外的流浪者,成了這位靜坐池旁的迷茫者。雖然說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的被貶的人數不勝數,但要說落差如此之大的就不多了。

  也許柳宗元也在問自己為何會被貶,為什麼會淪落到如此的境地,人們憑什麼能把我趕出朝廷,我明明實在消除腐敗,淨化朝廷怎麼就錯了呢?但無奈的是,皇帝一聲令下,誰都留不住他,更沒有人趕入皇帝作對,誰都改變不了這殘酷的現實。

  於是柳宗元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不斷的地調整心態,透過描寫山水來寄託感情,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寫出《永州八記》,也寫出了《小石潭記》。他儘管不在朝廷辦公,但是他卻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訴說著自己的經歷,內心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也像世人展示了他那顆在逆境中成長的心,還有他那對於身世坎坷,世事莫測,仕途險惡的感慨。而這潭池水,不管有多大的動盪與波瀾,最終都會歸於平靜,再以它那平靜的面貌存在著。也許我們的心就應該這樣,雖然外界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測,但是我們的內心卻可以被自己所把握,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如何應對各種各樣的困難的行為也可以被我們自己所控制。保持一顆堅定的內心,不被外界所幹擾。正如這潭池水一樣,不畏波瀾,不懼風浪,保持平靜,卻又充滿力量。

  小石潭記讀後感8

  讀完《小石潭記》後,我不禁為當時的社會嘆息,為當時的柳宗元感到惋惜。

  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有許許多多像柳宗元一樣的閒人,這只是對那一群都胸懷大志,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卻無法實現自已理想的人的統稱。

  當這現些人成為閒人時,他們總會找一些自然中的事物來發洩自己不得志的苦悶和無奈,在這時,他們也會注意到一些平時毫不起眼的事物,如蘇軾發現了竹柏,而柳宗元則發現了小石譚。

  柳宗元對小石譚做了十分詳細的介紹,從聽到小石譚傳出的水聲,到順著水聲尋找小石譚,再到找到小石譚,最後再詳細地描寫小石譚的每個細節,全程彷彿都是在遊玩,根本看不出有一絲的悲傷。但是你又仔細一想,細品他描寫小石譚的細節,你就能很容易地讀出作者的心情,再結合當時柳宗元的遭遇,就能明自作者在寫這裡時的無奈與悲傷了。

  柳家元的一生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他為他幾個月的風光,付出了一輩子的代價,雖然他在政治上並不成功,但是他在文學的歷史上有不可否認的貢獻,他的文學作品直到今天還廣為人們傳頌和學習。

  閒人,古往分來有許許多多的文人都自嘲自已,將自己稱為閒人,可也正是因為閒,才讓他們又創作了那多的詩詞,古詩,為文學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負獻,所以,他們並不閒,他們只是表面是閒人,內心卻從未閒下一刻,都在忙於創作為文學事業獻出一己之力呢。

  小石潭記讀後感9

  清晨,一縷縷陽光從樹蔭之間撒下來,如綢緞般涓涓細流的小溪,遠山與綠樹意濃如畫,碧潭與天空相互輝映。

  如此美好的景象卻令人感到一絲悲傷,一絲寂寞。雖然美景十分怡人,但是不勝寒,使柳宗元染上了悲傷的情緒,柳宗元不願意再想更多,四面而來的煩惱,欲讓石潭裡的沉鬱帶他離開世俗,去尋找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與安樂。

  柳宗元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希望被重用的心情,與這小石潭的一番美好,富足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對小石潭記的欣賞也只是一個蒙著彩色外衣的泡沫罷了,一觸即破。他享受著大自然的調侃,彷彿世界都如此明亮沒有黑暗。而他真正想表達的,卻已在不言中,透過文字,顯現了出來。

  我們現在所瞭解與背誦的許多著名詩詞散文都寫於作者“被貶……期間”,如即將學到的《醉翁亭記》也是一篇。還有李白、劉禹錫、蘇軾等,無一不是將自己鬱郁不得志、孤寂的心境賦于山水外物,待後人細細品讀與感受。我十分為那些遭貶的文學家們感到惋惜,覺得國家又失去了像這樣一批才高志遠的仁人志士。

  但個人的不幸反而造就了他們文學方面的才華。

  柳宗元被貶永州,寫出了《永州八記》,被後世奉為寫山水抒情之經典。也許文章的最大意義便在於表達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最真實的情感。

  每個人都擁有短暫的生命,在短暫的生命中盡力展現自己,自己的生命與思想才能延續。柳宗元用另一種方式被世人知曉且理解,用自己的詩詞傳遞情感與思想,這也就是生命的延續了吧。

  我覺得,柳宗元這樣憂愁與消極時,並沒有想到自己在後世,在將來,會被世人所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會被人們所接受,而自己的詩也會被流傳千古。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也有人欣賞,應該會感到十分高興與富足。也會走出自己的憂愁與煩惱,看見小石潭時一定會十分喜悅。而不是藉著美景感嘆自己的人生是多麼充滿憂愁。

  小石潭記讀後感10

  《小石潭記》,這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柳宗元所寫的一篇散文,在寫這首散文的前夕,被貶為永州司馬,並被貶了十年。之後,心情就一直很鬱悶,無可事事,所以就遊山玩水欣賞自然風光來排遣心中的愁悶,寫下很多詩詞,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氣度寄託其中。《小石潭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潭記》全篇以寫景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魚兒自由自在歡快的鬧著,看到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與我同行的幾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淒涼的心境和這淒涼的景色融為一體。

  文章語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遊無所依”用“空遊”兩字形象的寫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靜態和動態,言簡意賅,寫出了作者經過觀察後獨到的體會。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導語:面對人生,也許心中充滿感悟,但有時候千言萬語,也比不上一句簡潔的話。下面小編給大家收集整理了1句話的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歡。樹環合,寂寥無人,為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它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著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

  小石潭記讀後感11

  小石潭以其奇異之美吸引了被貶的永州司馬,讓他有了很多的留戀,卻又以其悽清幽邃讓他有了強大的涼意,最終匆匆繞開,帶著一份心悸的唏噓。

  你也許要說柳宗元這是怎麼了,這麼點涼意怎及得上《江雪》中那凍徹天地、令人無處可遁的酷寒呢?而且這次旅途之中還有幾位興致盎然的同行者呢!為什麼在小石潭處是倉促躲開,而在江雪中卻是留給我們倔強的背影,孤獨地用一根細弱絲線去釣那整個冰堅寒骨的世界呢?

  掩卷而思,柳居士似迎面走來,帶著剛剛因政治打擊而受傷的心靈走來,難掩痛苦和焦慮。他的心在滴血,一種深秋般的涼意襲捲著他的身心;是一種已深植於骨髓的文化精神讓他找到了仍然灑脫挺立走來的自愈藥方:那就是去和慈祥的自然老人說說話,從自然的清麗、獨立、峻朗之中感尋找生命的堅挺動力。於是他開始了他的尋訪自然之行,也是醫愈傷痕之旅了!

  這時他與小石潭邂逅了,幾乎要擦肩而過,是小石潭清脆的聲響讓他找到了青春般的活力。他急切地“伐竹取道”而來,在欣賞了一段時間小石潭的美和趣後,其徹骨的涼意也完成了從他的皮膚到骨質之間的滲入行程。他這時打了一個激稜,這太熟悉的涼意又勾起了他小心翼翼掩藏了的受傷心靈的溫度,那是他不願意也不甘心再去抖落的那份生命的苦楚。所以,不要責怪我們的文人內心的脆弱。他想象著這樣的政治災難只是一次短暫的人生磨難,他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希望的。他認為這只是一次接錯了線頭的短路,國主馬上就會重新接通冒過火的神經,來掠去他身上的涼風淒雨,灑一片陽光過來。所以,他要保護好心的熱度,等這一片陽光來時好快節奏地去適應,能第一時間去治世救民!至於到了寫《江雪》時,人生的打擊已接踵而至,他周圍的環境已是冷至深天、冰及厚地的嚴冬。這時,他對陽光的期望已徹底放棄,他要完成的是一次令人心痛的憤世疾俗的抗爭了!

  所以,《小石潭記》中“悽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著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溫度。

  小石潭記讀後感12

  在你的《小石潭記》中,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如人間仙境般的地方埃那兒有白玉般乾淨,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似天上的鳥翱翔在無邊無際的天宇下。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著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各色各異,這真是每個人心中所夢想的人間仙境啊!

  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是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讓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為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但是,此時此刻,這幽美的山林在你眼中卻彷彿成為了悽神寒骨之地,這與世無爭的佳

  地在你看來似乎也成了寂寥無人、不可久居之所。甚至於你只是想把它變成一個記憶。

  看到你這樣,我也有些難過了,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想起了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許我們可以學學他,將這山林中的悠然自得、與世無爭當做一種享受,變成一種境界。

  小石潭記讀後感13

  這篇文章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四篇。《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貶居永州時漫遊山水的遊記散文,作者接描寫自然山水來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對現實的不滿,把高潔的人格美和清幽的自然美融為一體,推動了中國古代遊記散文的發展。

  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

  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裡,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本文是一篇充滿山水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先寫所見的景物,然後著重描繪了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身的感受。借景抒發了自己在寂寞中悲涼悽苦的情感。全文寂寞清幽,看似寫景實則寫心,是一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記讀後感14

  不知有多少年,或許從它存在於這個世上的那天開始,就未曾有人發現過這被翠綠環合的小石潭。雖無人欣賞,卻依舊美麗,一直靜靜地呆在這裡。

  永州十年,柳宗元遊歷山水來排解自己滿腔憤懣,並寫下心中的憂鬱:“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他就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帶著一個罪名,終日惶恐。不過他或許是幸運的吧。因為在這裡,他遇上了許多美麗的景色,更是遇見了那和他命運相仿的小石潭。

  竹林深處,被翠綠匿蔽著的地方有一汪潭水。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塊為嶼,為嵁,為巖,還有許多整塊的石頭靜靜地躺在水底。周圍的蒼翠與潭中的湛藍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免讓人眼前一亮。

  水中的魚兒也不知在這呆了多久,四周的一切本是那麼安靜,突如其來的一行人讓水中的魚兒覺得新奇,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被太陽斜射的水面上泛著粼粼白光,周圍石頭的影子也投射在水裡。

  再向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蛇一樣蜿蜒前行。遠處的水流若隱若現,看不到盡頭。在視力可見最遠處什麼也沒有,還是一片竹林和潭水。可那兒彷彿有什麼魔力,讓人忍不住盯著它看。看著這一條曲折蜿蜒的水路,彷彿看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和坎坷的從前。

  他笑了笑,坐下了。看著眼前的美景,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不知為何,突然覺得有些悲涼。是環境和天氣的因素呢?還是自身的緣故呢?眼前的景色已經不像起初那樣令人眼前一亮了,綠得讓人心生寒意的竹子和幽深的潭水似乎只剩一種淒涼的美。柳宗元起身,拂去身上的泥土,離去了。

  他離去後,剩下的,就又是這孤寂的一汪潭了。

  小石潭記讀後感15

  有很多詩人在古代的時候,都被貶官,而我今天要說的則是這些人中的一個,說其他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多多少少也讀背過他的古詩,他就是柳宗元。

  在柳宗元的裡詩裡,《小石潭記》應該是很著名的一首詩了,在讀詩前,應先了解背景,如做生意,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考試,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讀詩之前,搜查詩的背景古詩,大方面的促進了你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或者事蹟。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透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柳宗元的被貶,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朝廷的無能,使他和王叔文實行政治改革,未果,遂被貶。柳宗元在小石潭記最後的幾段中,寫了溪水,竹林和森林。全文沒有使人感到這是一位被貶詩人的難過,只是看到了溪水和森林,看到了一番美景。柳宗元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仔細閱讀後,又能感覺《小石潭記》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柳宗元以美景,來麻痺自己,這種樂觀,我們應該學習,用別眼看世界,如果,這個題很難,那就不要去糾結答案,而是應該去糾結解題的過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又是別番風味。

  小石潭記讀後感16

  最近,我們學習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遊蹤為序,採用移步換景、依序寫景的手法描寫了作者遊小石潭的過程。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

  文章描寫了一個如同仙境般的世界。作者隔著竹林便聽到了水聲,於是便砍掉了竹子,看見竹子背後有一池小譚。池水十分清澈,裡面的百來條魚好像都在空中游動,似與遊者相樂。周圍的竹樹也迎風搖擺著。

  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發現它的源頭曲曲折折、時隱時現,不知發源於何處。坐在小石潭旁,因為這個地方竹樹閉塞了這裡的眼界,這個地方過於淒涼深幽,到處都充滿了悲慘淒涼的情感,於是作者“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了。

  這時正是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這荒僻的南方州郡之時。由於他在政治上受挫,以及生活上的不習慣。他便寄情于山水,為擺脫憂鬱的心情。此時過於冷清的環境更是讓他感到“悄愴幽邃”,還表達出了他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整片作品運用了極短的文字,卻清晰的記述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同時寓情於景,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引起後人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