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1

  【教學立意】

  《小石潭記》是以寫景記遊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記遊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變化本課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藉助課前提示、書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體會遊記散文敘事寫景、抒情狀物相結合的特點;啟發學生透過品位語言,體會作者在此篇遊記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動描寫了人跡罕至的小石潭環境景物的清幽靜謐之美,抒發了作者貶謫後的孤悽悲涼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透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透過反覆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後的孤悽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徵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藉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匯入文字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並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說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說“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導學生閱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範讀,引領正音(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內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閱讀助讀提示:

  ①作者及隨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麼?(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悅,嚮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細緻閱讀文字: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水聲、游魚)

  ④作者對本次遊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2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透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教學物件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於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遊、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遊,寫寫導遊詞並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路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伴隨著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教師緩緩匯入,隨之課件展示課題。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透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匯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後總結;

  2)範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並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後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後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資訊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遊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2)自主閱讀3分鐘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教師做定性評價並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遊,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遊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的遊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遊(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3

  一、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透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聽寫字詞。

  篁huáng洌liè坻chí嶼yǔ嵁kān參差cī

  佁yǐ俶chù翕xī悄qiǎo愴chuàng邃suì

  2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絡?

  【目標展示】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透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新知研習】

  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讀,這節課我們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1、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說說題文之間有什麼聯絡?

  參考: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衝擊到石上才會有如此悅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麼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汙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說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遊者”等。

  2、請問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讀課文?

  參考:

  ①“動與靜”,“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為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淒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悅耳,“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後來寫游魚“似與遊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說成是“寄情山水以銷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讚歎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請你品品文章的語言美在何處?

  4、作者看到潭水游魚覺得它們“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的環境卻使他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該怎樣理解作者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

  明確:作者寫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徹時游魚的活潑生動,流露出作者一時開朗明淨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鬱悶。但內心的孤寂是無法真正排遣掉的,後來寫“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觸發了作者貶居中羈旅孤寂的心境。

  【歸納總結】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鞏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開發旅遊資源,在潭邊要修建一座亭子,請你給亭子命名,並撰寫一副對聯。

  【預習指導】

  預習《記承天寺夜遊》,解決朗讀和字詞的音、形、義。

  收集描寫月亮的詩詞名句。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下見小潭”抓住特徵,描寫細緻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魚、溪流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記——“記之”“同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