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範文(精選11篇)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範文(精選11篇)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教學課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1

  一、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寫,我們能發現他內心的隱秘世界嗎?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學習柳宗元的一篇寫景記遊的散文《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怎樣學習這篇遊記散文呢?我們分三步來進行:

  1、整體感知,

  2、探討研究,

  3、課外拓展。

  下面我們分步來學習。

  二、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要求背誦,現在我先背誦給同學們聽一聽,大家看著課文,一邊聽,一邊整體感受課文內容。請同學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意蘊深厚的山水遊記散文,作者是怎樣在景物描寫中抒發自我的複雜感情的?

  1、示範背誦課文。

  2、讓學生提出預習中碰到的問題,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3、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瞭解作者隱藏在景物描寫中的複雜感情。

  4、多媒體顯示整體感知基礎題針對性訓練。

  ⑴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為 kān( ) 俶( )爾遠逝 往來 xī( )忽

  yí( )然不動 參( )差( )披拂

  悄愴( )幽 suì( )

  ⑵ 解釋加點的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__ 蒙絡搖綴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 悽神寒骨___________

  ⑶ 填空: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來敘寫的,從發現石潭一直到離去,先聞____________,後見_________。寫潭中的景物,先近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後遠望_________,最後寫氣氛,抒發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貶後憂傷的心境。

  好!我們對這篇遊記的思路內容基本清楚,第一個學習環節“整體感知”到這裡結束,下面進行第二個環節的學習──探討研究。

  三、探討研究

  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我們重點探究兩個問題:第一,課文中人(作者)與自然(游魚、小石潭)的關係,第二、從寫作角度進行亮點探究。

  1、人(作者)與自然(游魚、小石潭)的關係: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在描繪自然景物時,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學們圍繞下面幾個問題討論,弄清人與自然的關係。(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歸納答案)

  ⑴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關係?

  寫魚的數量、形態(靜、動)可以看得清,看是寫魚,實是寫水的澄澈透明。游魚與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⑵ 游魚跟人有什麼關係?

  寫游魚“似與遊者相樂”實是寫人看到游魚而樂,從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值得我們揣摩。

  ⑶ 寫潭四周環境的悽清與人有什麼關係?

  寫環境的悽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鬱憂傷之情。

  (說明:問題下面的文字只是參考答案,在教學中宜引導學生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之上自主建構,千萬不要用這些作為唯一的標準去規範學生的思想。)

  小結: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寫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你看,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作者的遭遇是多麼相像啊!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鬱悶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總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靜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2、研究性學習:

  亮點探究:

  ⑴ 關於寫景的角度:課文寫水、寫木、寫石、寫魚……細膩生動,得益於作者多角度的描寫。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討論作者從哪些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美景的?(分組討論,然後回答交流)

  ① 繪聲:

  如“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為比喻繪聲。作者以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聲音來喻指水聲,寫出了流水的清脆悅耳。

  ② 繪色:

  如“青樹翠蔓”,是採用近義的色彩詞直接著色。“ 青”與“翠”皆有“綠”意,互動使用,避免重複,表現了樹木的青翠蔥鬱。

  ③ 繪形:

  如“全石以為底……為巖”,是繪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型;再如“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是繪木形,或蓋或繞、或搖或連、或長或短,變化萬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繪水形,“犬牙差互”是繪岸形,曲曲折折,互動錯雜,形象生動。

  ④ 繪影:

  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繪魚影。石底光潔完整,水體清澈透亮,日光豔麗明朗,魚影便越發鮮靈滋潤。

  ⑤ 繪神:

  如“似與遊者相樂”,繪出了游魚自由閒適的神韻。

  ⑵ 探究關於情感的啟示:

  課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我們體會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文中的暗示,即兩“樂”關情,一“清”明心。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體會。(討論、交流)

  兩“樂”是指課文開篇的“心樂之”及第2段的“似與遊者相樂,”兩“樂”體現了作者觀賞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後暫時的輕鬆與快慰。一“清”是指課文第4段的“以其境過清”,一“清”表現了環境的悽清給作者心情帶來的幽涼。

  好!探討研究就到此結束。下面我們進行第三個步驟的學習──課外拓展。

  四、課外拓展

  1、課文與生活拓展:

  “人與自然”是永恆的話題。古詩中的很多優美的自然環境讓身處現代破壞汙染嚴重的我們賞心悅目,心情舒暢。假如現在小石潭所在的政府要開發小石潭為旅遊區,從環保的角度讓你給他們提建議,你的建議是什麼?請寫下來。

  (分析:此題與現實聯絡較密切,可以聯絡你所到過的風景區,回憶他們的環保措施並參與提出建議。如:制定有關的措施,儘量不破壞自然環境;儘可能少地建築人為景觀及輔助設施;導遊詞中加入對環保的提醒;設計環保的廣告詞……)

  2、寫作拓展訓練:

  學習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寫一段描寫景色的話,將感情滲透其中。(全班交流)

  【教學反思】

  教完《小石潭記》,我的感受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興趣盎然,思維活躍,一反以往學文言文被動、沉悶的課堂氣氛,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反思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1、選好角度,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在我們這些山區學校,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普遍認為文言文難學,沒意思,甚至認為不使學,導致學生的文言積累少。文言文教學,過去多以教師講解分析為主,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教《小石潭記》選擇了這樣一個教學角度;把對課文的閱讀感悟與作者的心路歷程、情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緊緊圍繞著“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欣賞主線,把課堂設計為“整體感知──探計研究──課外拓展”三個步驟。每個步驟,都讓學生自主參與,以情感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2、解讀文字,突出重點: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值得探究欣賞的內容很多。我在處理教材,解讀文字的時候,抓住兩個關鍵的地方,突出其重點:一是幽美的景物描寫中滲透著作者複雜的感受和情懷。這是文章突出的文學成就之所在,是大家的欣賞點,也涉及文章的主題。教《小石潭記》就必須講清這一點。二是課文的亮點探究,(人與自然的關係,多角度的寫景)在教學這兩個重點內容的時候,我採取了欣賞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在欣賞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賞。欣賞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結合作者的身世、經歷欣賞文章,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提起欣賞的審美情趣。另外,我將對文言文的學習與學生的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明白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好處。

  3、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課堂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包辦代替。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教師講解學生聽的方式,在學習形式上我設計了“誦讀式感悟”,“亮點探究式欣賞”和“獨立式仿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互相交流中輕鬆學習,學有所得。在這堂課中,讓我感到意外驚喜的是,學生對學文言文有了感覺,來了興趣,尤其是在相互討論、切磋、共同探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展示,讓老師們刮目相看。

  當然,教無定法,我在這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歡迎批評指正。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2

  【教學目標】

  1、自學尋找資料,瞭解柳宗元的作品和寫作特色。

  2、透過採訪活動使學生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步驟】

  一、課前活動

  1、根據以下論題蒐集資料

  1)柳宗元的生平

  2)柳宗元的主要文學創作及代表作品

  3)柳宗元的政治生活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4)柳宗元散文的特點

  5)永州八記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

  2、根據蒐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選擇兩個論題寫成200字的小論文。

  3、教師評改論文,指出優劣。

  4、學生修改小論文。

  二、課堂活動

  (一)新課匯入

  風景圖片情景匯入,美麗的大自然是我們最好朋友。碧綠的大地、青翠的樹木、繽紛的鮮花、馨香的空氣、暖暖的陽光都能帶給我們美的享受,今天我們就到永州的小石潭去看看那裡的美景,那是我國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最為醉心的一處風景。

  (二)焦點訪談

  1、鋪設情境:教師提示,由於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入選了新課標教材,《焦點訪談》節目將對他進行一次訪問。請你以柳宗元的第一人稱接受採訪。

  2、交換閱讀:學生將蒐集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豐富對柳宗元的生活、創作、心路歷程的瞭解。

  3、採訪提綱:教師出示採訪提綱,學生準備資料。

  4、節目彩排:在小組內部學生先互問互答,相互指正,彩排練習,意在使學生增加語言的流暢度和材料的豐富準確性。

  5、現場直播:

  1)選出五到八名小組代表到講臺上來共同扮演柳宗元的角色。

  2)教師作為主持人根據採訪提綱對“柳宗元”進行訪談。

  3)下面的同學關注“柳宗元”的表現,作為柳宗元的秘書對“柳宗元”們答題的不足進行補充和糾正。

  採訪提綱:

  1)請柳老為大家介紹一下你的生平,以使不熟悉你的觀眾更好地瞭解你。

  2)你的生活經歷對你的創作有什麼樣的影響?

  3)你在什麼樣的心境下寫的《小石潭記》?

  4)古代與現代的語言習慣有所不同,請你提示一下青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哪些字詞的意思?

  5)你遊覽了小石潭後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6)外界評論你的這篇小散文寫景很有特色,你是否能自己談一談這方面的內容?

  7)請你能不能順便向廣大觀眾介紹一下你的其他山水遊記?

  明確:教師資料平臺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瞭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貞元九年(793年),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土,同時中進土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失敗後被貶永州。後又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他在這個區域性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上的困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狀況越來越壞,47歲離世。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並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後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2)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貞革新失敗後,“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但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鬥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鬥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3)由於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

  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潭、鈷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澗、小石城山。這八篇遊記各自成篇,但前後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永州八記》中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4)心樂之:以……為樂以為:作為

  皆若:都好象下澈:向下

  同樂:快樂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鬥折蛇形:名詞作狀語,像鬥一樣,像蛇那樣

  悽神寒骨:使動用法,使……感到淒涼,使……感到寒冷

  以其境:因為去:離開

  5)作者以遊蹤為序採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後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後寫“遠望”(水源),最後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6)A、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採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如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B、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後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C、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採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D、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E、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F、擬人。“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7)柳文中的山水遊記最為膾炙人口,它們在柳宗元手裡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稱為“遊記之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記”。這“八記”並非單純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託意,抒寫胸中種種不平,使得山水也帶有了人的性格。《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託。至於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三)小記者訪談

  1、請你做為小記者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對柳宗元進行採訪。

  2、寫好採訪提綱,注意避開課題已經研討過的問題,採訪時的禮貌和語氣。

  3、四人小組內相互採訪和被採訪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對柳宗元的認識。

  三、課後活動

  1、完成同步和課後練習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選擇一處美景以柳宗元的風格寫成《永州九記》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3

  一、匯入新課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黔之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結構

  三、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完成

  1、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為不同底形狀。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 熟讀課文

  五、 佈置作業

  1、 熟讀並背誦課文

  2、 翻譯全文

  課後反思:

  教學設計的策劃:以“石”為線,串起對課文的閱讀理解。

  教案實施:

  教師: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學生甲:“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寫了“石”。

  學生乙:甲同學講的是明寫“石”的句子。我覺得“其岸勢犬牙差互”這句是暗寫“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僅摹出了兩岸的.形,而且描繪出了兩岸的神。

  學生丙:“聞水聲,如鳴佩環”也寫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發出這麼悅耳的聲音嗎?

  涼刺骨的意思。

  師: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評析]

  嚴格地講,上述的內容是一個教學的片段,課下反思感覺內容有點單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種“整體賞析”的導讀法。

  此法適用於精美的短篇。其特點是或從點,或從線,或從面的角度發現課文中能夠構成一個“集合”的知識板塊,然後巧妙設計教學題,引導學生進行咀嚼、體味,從整體上去感受課文的美點及思想內容。

  比如《小石潭記》,還可以牽出很多線條,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賞析。

  ①《小石潭記》中的“水”。

  ③《小石潭記》中的“對比”與“烘托”。

  ④《小石潭記》中的“景”與“情”。

  ⑤《小石潭記》中的“鏡頭”與“畫面”。

  ⑥《小石潭記》中的寫景短句。

  ⑦《小石潭記》中的“樂”與“悽”。

  ⑧《小石潭記》中的“清”。

  二:

  教學中對教材有獨到的發現,是一種境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點撥學生建立“發現”的意識,積聚“發現”的勇氣,學到“發現”的技能,則又是一種境界。教師除了引讀、講讀,還應特別注意“教讀”,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學習的本領。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許時間,告訴學生這“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讀法叫做“整體賞析”法,且點撥給學生一些整體閱讀賞析的角度和方法,那麼,這節課就可以稱之為“具有畫龍點晴之妙”的好課了。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4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

  2、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重點:

  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學難點:

  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創意:

  以反覆誦讀為手段,以抓關鍵詞為方法,以情感變化為抓手,帶動對文章脈絡的梳理,對小石潭美麗景色的賞析,以及對人物內心情感的體悟。

  教學步驟

  一、激趣匯入

  背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找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兩個字。沒錯,“孤”和“獨”,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寄情山水,寫了八篇遊記,史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一記,《小石潭記》。

  二、譯讀,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初讀,圈出生字詞,查字典讀準字音。

  2、讀懂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藉助課下註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3、讀出文脈

  (1)作為一篇遊記,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標示出表明作者遊蹤變化的詞語。

  從小丘西行——下見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記之而去

  把握遊記以遊蹤為序以及本文寫景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特點。

  (2)在遊覽的過程中,隨著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緣景明情

  柳宗元為什麼先是快樂的後來又悲傷了呢?下面我們就循著文脈來找答案。

  1、品讀“心樂之”。結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樂”。

  課文開頭就說“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水聲悅耳”。請大家讀課文,試著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後面,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涼。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心樂之,樂其岸邊石頭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心樂之,樂其樹木青蔥,藤蔓翠綠,搖曳多姿。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澄純淨。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兒自由靈動,調皮可愛。

  無意間發現小石潭這麼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動的,驚喜的。

  2、品讀“悽神寒骨”,結合小石潭氛圍,感受其“悽”。

  景美人樂,作者是不是流連忘返了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如此美景卻不能長時間的停留,為何?“以其境過清”。朗讀直接表現“其境過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體會作者淒涼悲傷的感情。

  是什麼引發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變化的呢?找到關鍵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麼?“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並不美好的設喻,正是作者淒寒、迷茫的內心體現。指導朗讀,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讀出淡淡的憂鬱之感和作者內心的迷茫。

  四、悟讀,知人論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邊沒動,眼前的景客觀上也沒有變,那為什麼感受突然就不一樣了呢?結合作者身世,從作者由“樂”變“悽”的微妙情感變化中領悟其孤獨的內心世界。

  螢幕顯示柳宗元身世:(出身於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

  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後任柳州刺史,4年後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當作者向西南望去,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勢如犬牙一般交錯,於是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而這一感受,似乎隱約的與自己被貶謫以來一貫的心境有某種契合,於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勃勃生機了,而是顯得寂寥無人,悽神寒骨。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觸景傷情,為小石潭的處境感傷,也為自己感傷。所以再美的風景也只能帶給他短暫的快樂,卻始終走不進他苦悶而孤寂的心靈。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緒的變化,觸控到了柳宗元孤寂卻不頹廢的心靈。推薦大家課外閱讀“永州八記”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遊記的獨特魅力。

  六、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內容淺顯,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作為學習的重點。課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初中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為學習難點。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採取合作學習的原則,發揚探究學習的精神,用集體智慧來攻克難題。課前學生透過自學,查詢必要的工具書,自己動手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爭取不待老師講就能粗知文章大意。並結合背景資料,瞭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①瞭解作家、作品及遊記的一般特點,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②學習本文用特寫鏡頭狀物繪景的手法。

  ③體會借寫景物的幽靜,抒發自己悽清憂傷之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①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謫居後,抑鬱憂傷的感情。

  教學難點: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合作式教學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囂鬧市中常不免讓人覺得煩悶,郊遊是我們排遣鬱悶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會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今天我們就隨著唐代偉大的文學家柳宗元一起去遊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麗的風光,並學習他狀物繪景的寫作手法。[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譚記》,省稱《小石譚記》。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朝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唐永貞元年(805年)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僕役,並非人民是官吏的僕役

  三、背景

  由於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遺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母潭、鈷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這八篇遊記各自成篇,但前後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四、解題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地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五、閱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和停頓。

  六、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聞 水 聲,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 聽到流水聲,

  如 鳴 佩 環, 心 樂之。 伐 竹

  好象(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響,(我的)心感到很高興。砍掉一些竹子,

  取 道, 下見 小 潭, 水 尤 清冽。 全石以為底,

  開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個小水潭,潭水特別清澈。(潭)以整塊石頭作底,

  近 岸, 卷 石底 以出, 為 坻, 為 嶼,

  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有的成為水中高地,有的成為小島,

  為嵁, 為巖。 青 樹 翠 蔓, 蒙 絡 搖 綴,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6

  教學目的: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按照遊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資訊量大,能調動起學生藉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程序: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匯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 (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為底 斗折蛇行悽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麼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 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遊覽的順序,即:遊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並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麼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嚮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鬥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悽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遊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作者的寫法。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7

  教學目標:

  循“憂去——憂來”的情脈(也是本文的文脈),抓住打上作者獨特情感印記的景物描寫及心理描寫的詞句,深入體會作者悲苦、淒涼的內心世界,並感悟作者在山水遊記中所體現出來的審美特徵——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

  教學重點:

  在景物描寫的細微處、獨特處體悟作者的情感律動和思想個性。

  教學難點:

  抓住具體的細節,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遊記中表現出來的審美特徵——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請5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根據朗讀情況,及時正音,並檢測其對疑難詞句的理解。

  1、重點字詞:伐竹取道、蒙絡搖綴、斗折蛇行、以其境過清

  2、解釋+演示(借簡筆畫、肢體語言、或相關實物,再現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樂

  1、快速尋讀:小石潭,說穿了就是一個小水塘,簡簡單單,平平常常,加上長期被翠竹、綠樹掩蓋,一直默默無聞,可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樂曲,非常神奇地撥動了作者的心絃,引得他為之心潮起伏,並揮筆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一對直接表現作者情感起伏的詞語嗎?

  2、交流答案:樂(“心樂之”中的“樂”為意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以……為樂”)、悄愴(憂傷的樣子)

  3、具象品讀:作者快樂的心情,可以從哪些細節中看出來呢?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佩環由上好的玉製成,用來做裝飾品,聲音清脆悅耳,以聲音之美寫小石潭之美,實際上就是告訴別人:“咱柳宗元,今兒個真高興,真呀嘛真高興!”

  ②闢小道——“伐竹取道”,聽一聽,享享耳福也就罷了,還拿出隨身佩戴的寶劍,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條道來,沒有很高的興致很難做到!

  ③見石潭——“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倘若沒有好心情,石頭自然形成的豐富而奇特的形狀,青樹翠蔓遮掩、纏繞、搖擺的動作,不可能被細膩地表現出來。細膩描摹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愉快心情的寫真!

  ④賞游魚——“空遊”表面寫出了潭水的清澈,實質上也寫出了作者此時心情的自由和愉悅;游魚不論是“怡然不動”,還是“俶爾遠逝”,都是作者靜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現。

  羅曼羅蘭的小說《約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處與之異曲同工的描寫:小約翰被父親關在門外的樓梯上,萊茵河在屋下奔流,水聲激發了他的想象。閉上眼的孩子,腦子裡產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隨即響起了急促的奔騰的水聲,水聲又變成樂器的彈奏聲,想象的昇華使他的心靈充滿了自由歡樂之感,他感到無窮的幸福。

  此時的柳宗元,凝視著潭中或靜或動的魚群,內心何嘗不是也有一首輕快、曼妙的樂曲在演奏呢!先緩後急,先靜後動,曲盡變化。魚兒的“往來翕忽”,簡直就是勁爆、動感的樂曲,將他觀賞的快感與沉醉,給淋漓盡致地傳遞出來了!

  4、以讀傳情:同座合作,從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讀給對方聽,想象自己就是立於潭邊的柳宗元,正激動地向朋友介紹當時的所見所感。

  5、畫龍點睛:把喜悅的心情寄託在悅耳的水聲中,伐竹取道的行動中,潭中石頭的豐富形狀中,青樹翠蔓多姿多彩的動作中,這種寫法就叫“寓情於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憂

  1、探究閱讀:但是作者歡快的心情持續不久,便憂從中來了,這可以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①寂寥無人——明明有5個人隨行,卻說無人;剛才還是熱鬧的景,現在卻變得“寂寥”,寂靜、寥落,這種景物的變異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個被憂傷浸泡的人,無論身處多麼喧鬧的環境,都會鬱鬱寡歡。把咖啡廳的熱鬧,街道上的繁華,當作憂傷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悽神寒骨、其境過清——作者說他感到骨頭寒冷、環境悽清,實際上都是冷落、淒涼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說因為“悽神”,所以“寒骨”;因為“悽神”,所以“其境過清”。

  2、深化體驗:同學們摳住關鍵詞,運用比照、追問等方法,十分精準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憂傷之情。這種景隨情變的情感體驗,大家能再舉一些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說明嗎?

  3、入情朗讀: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憂傷、淒涼!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調:是樂,還是憂

  1、升格、啟悟:從作者的心情切換中,你感悟到了什麼?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基調到底是樂,還是憂?

  2、探究、交流

  ①憂傷之情的深重,憂傷難纏,短暫的快樂無法衝散它;

  ②快樂成了作者憂傷的背景,或者說反襯了作者的憂傷之深、之重。

  ③如果說“發現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氣氛——記錄同遊”是本文的明線,那麼“憂去——憂來”則構成了本文的暗線,也成了文章的情脈、文脈,而憂傷或者說文章的“悄愴”是統攝全篇的一個“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樣看待這種“憂傷”?脆弱、悲壯、矯情,還是其他?

  4、體驗互享

  ①這種憂傷之情可以理解。

  唐順宗永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他本人被殺,而和他一起奮鬥的朋友則紛紛被貶到邊遠之地,比如劉禹錫被貶到連州,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一片忠心,卻遭遇誹謗、誣陷,被貶謫到瘴氣橫行的蠻荒之地;白髮蒼蒼的老母親受連累,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處於年富力強的人生階段,卻“行則膝顫,坐則髀痺”;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所,卻遭遇火災,家無餘儲……這些天災人禍接二連三地降臨,怎能不令人憂從中來呢?

  ②這種憂傷之情令人尊敬。

  沒有人淡如菊——既然人與人的溝通如此困難,何不一心一意地與山水交朋友呢?沒有憤激出世——既然國家不愛我了,我憑什麼對她一往情深?沒有四大皆空——什麼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部見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對這個無心的世界;更沒有世故圓滑——既然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斂自己的鋒芒,迎合這個汙濁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頓和舒適呢?

  柳宗元選擇的是在痛苦中備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個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還是仁者,這種痛苦將是雙倍的。柳宗元恰恰是這樣一位剛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這種憂傷之情令人深思。

  這種憂傷的情緒看似柳宗元個人的心情寫照,何嘗不是那個腐朽年代渴望奉獻平身所學,卻空老終身的仁者、智者們的共同宿命呢?正因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歡樂、憂傷,還有最後看似脆弱的逃離,都一樣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鞏固體驗: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憂傷。

  五、領略文字的審美特徵:精微、酣暢、獨特

  1、順勢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遊記,一段並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卻成就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聲,這裡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麼?

  2、個性探究

  ①審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審美精微有點超乎尋常。“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一個文學家卻像數學家一樣敏感於數字,這種精細如絲的觀察與體驗習慣,如果沒有出於對“處女景觀”的新奇和喜愛,斷然不可能如此細膩。

  與之相類的還有對石潭中群魚數量的描寫“潭中魚可百許頭”。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們不難復現作家當時的神態:眉頭舒展,目光柔順,像個孩子似的用手認真清數著潭中的游魚。因為魚兒太調皮,穿梭來,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數,幾次三番,幾次三番,終究敗下陣來,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來條吧”匆匆結束清點。貌似冰冷、生硬的數字,實際上道盡了一個男人無限的細心與熱心,以及在尋常景物中發現美的智慧與能力。

  這和司空圖追慕的“離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還有近代詩家們所津津樂道的“嬰兒眼光”、“黎明感覺”,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癱瘓的現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強多少倍!

  ②審美酣暢性。儘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觸動心靈的景物,柳宗元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潑墨揮毫。比如對潭中石塊的描寫:“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用“坻”、“嶼”、“嵁”、“巖”狀潭邊石頭彎曲所成的不同形狀,看似寫實,實際上將自己的驚喜之情也和盤托出了!不籠統地說“為坻、嶼、嵁、巖”,而說“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如數家珍,不厭其煩地,不避重複地一一盤點,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陸”,按捺不住激動之情,急於要和讀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爛漫之表現。

  對潭中游魚的描寫,還有對潭周氣氛的描寫,莫不如是。

  ③審美獨特性。《小石潭記》所表現出來的審美獨特性,莫過於柳宗元對自我情感的藝術表達上。本文簡直可以說是以“憂”字統領全文,“憂去——憂來”既是文章的形式結構,也是全文的情感脈絡。解憂而來,懷憂而去,但是作者對“憂”的源頭,比如自己忠而見謗,被貶謫蠻荒;昔日的戰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親受連累,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應年富力強,卻“行則膝顫,坐則髀痺”;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所,卻遭遇火災,家無餘儲……這些物質性的內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詞,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環境“寂寥無人,悽神寒骨”,彌滿著憂傷的氣息,這種剋制力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剋制,卻使憂鬱的情緒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頭裡去了,也給讀者留下回味的廣闊空間!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小石潭“無邊光景一時新”,似乎只因它無言、寬容,善於傾聽,更不會像某些居廟堂者那樣誹謗自己是“怪民”,可誰又能說,它美麗而無人識,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這種“不見用”的命運,不是此時沉淪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讀。齊讀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體驗作者的憂傷。

  六、課堂小結

  事實上,撇開這些文學創作的智慧,我們更願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憐的情感,還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寧靜,而不乏生機的山水清音對作者傷痕累累心靈的柔情撫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險精神有了,青樹翠蔓的詩意有了,空遊無依的禪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這些豐富的營養都無法驅散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憂傷,似乎是不可救藥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裡行間分明還滲透著一種剋制,一種堅守,還有用苦難默默滋養的希望。

  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無肉的山水遊記,能引發人們如許的聯想和思索,更是偉大,這或許是它感動千年的緣故吧!

  七、拓展練習

  1、從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的角度,比較吳均《與朱元思書》和柳宗元《小石潭記》的異同。

  2、關於審美的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請從課外讀物中,各找一例寫下來,下節語文課交流

  八、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去聞水聲——如鳴佩環

  闢小道——伐竹取道審美精微性

  樂見石潭——為…為…為…為;蒙絡搖綴

  賞游魚——空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

  憂審美酣暢性

  (剪不斷,理還亂)

  審美獨特性

  來(悄愴):寂寥無人、悽神寒骨、其境過清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8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習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難點)

  2、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重點)

  預習指導

  一、作者簡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記》、《捕蛇者說》等。《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之一。

  二、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篁竹() 清洌()

  為坻() 為嶼()

  為嵁() 佁然()

  俶爾() 翕忽()

  差互()寂寥( )

  悄愴( )幽邃()

  三、重點詞解釋

  心樂之蒙絡搖綴

  可百許頭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悽神寒骨

  四、翻譯: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五、背誦並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緻描摹,綜合運用多種技巧描寫景物的方法;(重點)

  2、品讀精彩語段,感受大自然的美。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樂與憂。(難點)

  一、寫出作者遊覽的順序: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

  二、再讀課文,把握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三、合作探究:(老師寄語:兩種思想相碰撞,就會閃現智慧的火花!)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2、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4、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四、自測評估:(老師寄語:一切知識的學習都是為了運用!)

  (一)熟讀課文,找出相應的句子:

  1、描寫小石潭中水的聲音的句子:

  2、描寫小石潭周圍的植物的三個句子:

  3、描寫小石潭中的魚遊動的句子:

  4、描寫在小石潭遊玩時淒涼感受的句子:

  五、鞏固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16分)

  (一)小石潭記(節選)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學家(人名)。(1分)

  6.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2分)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②其岸勢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譯文:

  ②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譯文:

  8.作者透過謝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請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4分)

  《小石潭記》同步練習

  【積累運用】

  1、請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鳴佩()環()佁()然不動俶()爾遠逝

  參()差()披拂往來翕()忽鬥()折蛇行

  悄()愴()幽邃犬牙差()互寂寥()無人

  2、根據拼音在括號裡寫出相應的詞語:

  凜liè()翠màn()連zhuì()清chè()

  3、結合語境,解釋詞語:

  ⑴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滅可見。(鬥: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悽: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⑴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語段練習】

  1、通讀全文後,選用原文中的相關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與上文的“__________”呼應,又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筆。

  ②既表現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來觀賞景物的,這可從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兩個句子得到印證。

  2、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文中突出表現了“小石潭”的什麼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寫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據原文內容,說說作者觀景賞物時的心情是怎樣發展變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結合寫作背景,作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9

  目標與要求

  1.通曉文章大意並背誦全文。

  2.瞭解一些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遊記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與導設計

  ①學法指導

  這篇課文內容並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詞不大好認,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過文字關,理解各個字同、各個句子了含義,做到能夠通澤全文。然後把重點放在對作者的抑鬱憂傷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麼引起作者的憂傷之情,在文中哪些語句中得到體現。同時,還要學習本文的寫法,本文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這種特寫鏡頭與總寫景相結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鑑的。

  一、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二)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三)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亻臺然不動 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

  (四)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裡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四)討論以下問題:

  1.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裡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裡,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裡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10

  教學目標

  1、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3、 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難點]: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範讀、錄影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於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於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非同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於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2分)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

  同學們,誰能起來介紹一下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人,人稱柳河東,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主張“以文明道”。與韓愈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寫的寓言故事、人物傳記、山水遊記和詩歌也一直為廣大讀者所傳誦。彩屏顯示)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板書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小石潭記》教學課例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2、誦讀課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鬱憂傷的感情

  3、學會欣賞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難點

  寓情於景的寫法。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師生互動探究

  第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字詞過關(一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

  給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愴()

  自己還不會讀的字————————

  2、根據課下注釋自己翻譯,不懂的劃出。(二讀課文,讀懂文意)

  (1)翻譯下列句子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過清

  (2)不會翻譯的句子——————————————

  3、根據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三讀課文,讀出意境、感情)

  (1)用課文原句回答

  文中寫潭水清澈的句子———————————————————————————————————————————

  文中表達作者悲苦心情的句子——————————————————————————————————

  (2)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句子

  4、話題梳理

  (1)課文抓住小石潭的什麼特點描寫的?請試著分析一下描寫順序。

  (2)你認為作者觀賞小石潭的過程中心情有沒有變化?請結合具體語句談談。

  (二)課堂學習

  1、匯入新課(小石潭美景配樂圖匯入)

  2、作者,背景簡介,解題。(幻燈片)

  “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柳”

  “永州八記”之四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3、朗讀課文(配樂範讀)

  檢測預習(幻燈片)

  4、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解釋、翻譯課文

  老師點撥強調常見文言現象

  (幻燈片)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詞類活用: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③斗折蛇行(鬥、蛇: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像蛇那樣)

  ④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牙那樣)

  ⑤悽神寒骨(悽、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淒涼、使……寒冷)

  第二課時

  5、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小組合作回答(要求:儘量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6、賞讀課文。

  小組合作交流、老師點撥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探究作品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遊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為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並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8、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後有什麼收穫?

  (1)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正確讀原文: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會讀文章: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讀寫作背景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體會作者感情,原文中找依據

  (2)小結本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三)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遊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遊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