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課文知識
《小石潭記》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一、文學常識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貶為永州司馬,又被成為“柳柳州”他與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學家韓愈併成“韓柳”,倡導了古文運動他在被貶期間寫下了山水遊記多篇,合稱《永州八記》
2.選自:《柳河東集》
3.記: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這種文體,可敘事,可寫景,可狀物,目的往往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懷和報復,闡述作者的某種觀點
二、文章內容
1.分段: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小石潭的岸勢和源頭;
第四段:寫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遊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寫了小石潭悽清幽美的獨特風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應政治上受打擊,懷才不遇的憤恨不平
3.寫作特色:
1)按觀察角度的變化,刻畫景物,動靜結合,由近及遠,巧用比喻,正面側面相結合
2)寓情於景,情隨景變,情景交融
3)語言生動、形象、簡練
三、要點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東北岸觀賞景物依據是: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寫魚兒靜態遊姿的句子是“俶爾遠逝,往來翕忽”;靜態遊姿的句子是“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
【主要內容】生動地描繪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主題思想】作者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小石潭讓》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文章結構】本文按遊覽順序來寫,條理清楚寫作順序是:發現小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溪身→岸勢)→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堪”“巖”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