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詞之《菩薩蠻》
引導語:溫庭筠,唐代人,字飛卿。後人稱他為“溫八叉”,據傳其雙手交叉八次,大作就會誕生。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溫庭筠的名詞《菩薩蠻》。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大家看一下這首《菩薩蠻》跟李白的《菩薩蠻》韻律就完全相同。開頭兩個七字句,後面都是六個五字句。開頭上片滅、雪押入聲韻,後面眉、遲押平聲韻,下片開頭兩句押仄聲韻,鏡、映都押仄聲韻,換一句話說,開頭這兩句,不是非要押入聲韻的,押仄聲韻就可以了。入聲韻是仄聲韻的一種。“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又換成了平聲韻,這一點做法完全一樣,把這個跟李白的《菩薩蠻》完全一致,但相比較跟《敦煌曲子詞》裡的《菩薩蠻》就完全不同了。
下面我們鑑賞一下。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前兩句為婦人嬌臥未起之狀,寫富麗之人未起床時的儀容。“小山”指什麼,歷來是很有爭議的,目前有代表性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沈從文先生的說法,沈從文在解放後一直從事古代服飾研究,他認為:中晚唐時,婦女髮髻效法吐蕃,作“蠻鬟椎髻”式樣,或上部如一棒錐,側向一邊,加上花叉梳子點綴其間。“當時於髮髻間使用小梳有用至八件以上的。”“當成裝飾,講究的用金、銀、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的`多到十來把的。” “小山”句“即對於當時婦女髮間金背小梳而詠。這一點,我表示懷疑。同學們想想,即使女子為了打扮,在頭上用金玉小梳子放在頭上,那睡覺不拿下來嗎?頭上那麼多個小梳子枕在頭下面睡覺麼?所以,對這個我表示懷疑。
我更贊成傳統的說法,用小山,既可以指隆起的髮髻,像女子把頭髮梳在後面,也有的是指屏山,即屏風。怎樣解釋這個屏風為什麼會“金明滅”呢?古代人的窗簾不全是布的,有的是像竹片、木片能拉下來的捲簾那種,那種如果一放下來,它一縷一縷的竹片間是透風的,在外面的微風吹拂下,光線照在屏風上,樣子就是一閃一閃的,在屏風上是重重疊疊畫著的小山,再加上窗子裡透出來的光線忽明忽暗,“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鬢雲是鬢角。來表現這個女子的漂亮。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這一句是這首詞關鍵的地方。這兩句是敘事,寫女子起床後也懶得去梳妝打扮,懶起畫蛾眉,畫眉毛。弄妝梳洗,裝扮,梳洗打扮,這裡的無心梳妝來自於《詩經·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裡適讀ding(定),不讀shi(是)。
柳永就有“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也寫一個女子懶得梳妝打扮的這種情景。後來,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也有類似的描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這個慵就是懶的意思,懶的起來梳妝打扮,跟溫庭筠這一首表現的是一樣的。
她終於還是梳妝打扮了。“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寫女子梳頭的時候,女子過去要把頭髮挽在後面梳成一個髮髻。如果家裡沒有丫鬟沒有別人來幫你梳的話,這個女子後面梳的怎麼樣,看不出效果來,需要拿兩面鏡子放在前後照一下。花面交相映,花是梨花鏡,古代人稱鏡子叫梨花,鏡子和人交相輝映。
最後兩句,“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繡羅襦是自己的裙褲。雙雙金鷓鴣,這種繡是一種貼花繡,比較簡單。雙雙金鷓鴣,女子的裙褲上繡著成雙成對的鷓鴣鳥,是金色的,由鷓鴣的成雙成對反襯人的孤孤單單、形單影隻。
在20年前,主持江海詩詞編輯部工作的時候,我們詩詞協會有一個刊物叫《江海詩詞》,我當長期主編,組織編輯部的工作。有一次就收到蘇北一個女同志的信,她是一個剛剛喪偶的年輕女子,她寫了一首詩,其中就有“開門怕見雙飛燕”這樣的句子。為什麼,丈夫死了,自己看到燕子成雙成對的飛就感受到了自己的形單影隻。所以“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這雙雙反襯自己的孤單,暗示主題,振起全篇,這樣也使得上文庸懶畫眉遲梳洗都有一段怨情蘊蓄其中。本詞充分體現了溫庭筠詞“濃豔細膩綿密隱約”的特點。
湯顯祖就說:芟(shan)《花間集》者,額以溫飛卿《菩薩蠻》十四首,而李翰林一首為詞家鼻祖,以生不同時,不得列入。今讀之,李如藐姑仙子,已脫盡人間煙火氣。溫如芙蓉浴碧,楊柳挹清,意中之意,言外之意言,無不巧雋而妙入。珠璧相耀,正自不妨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