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初二《鄉愁》講稿

初二《鄉愁》講稿

初二《鄉愁》講稿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一、說教材

  《鄉愁》是人教版初二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凝練的語言。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儘快實現的心情。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由於自身的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即“美美地聽—— 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指導學生透過“聽讀、誦讀、品味、遷移”四個環節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

  新課標中指出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根據新課標及單元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定位為以下幾點:

  知識目標: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停頓、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體會、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把透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愛國之情。余光中自稱“鄉愁具有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現實感”。

  詩歌教學重在朗讀,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讀和寫是學生最為必要的學習方法”因此,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停頓、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詩這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讀詩必須包含感情才能生動感人。但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並且大多數學生都喜歡聽詩而不喜歡讀詩,因此,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詩歌的意境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說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方法組織教學

  情境教學法:葉聖陶說過“作者胸有境,人境始於親”作者胸中的境界具體表現在文章,文學作品的言語情景之中,教師應採取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式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在本課透過觀看宋楚瑜在湘潭祭祖的錄象片段,創設情景,調動學生認知的積極性。

  誦讀法:這是本文教學的主要方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 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本文我採取教師範讀、男、女間讀、指名讀、自由朗讀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展開聯想和想像,不斷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品、讀中悟、讀中感。

  三、說學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我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聯想想象法:在語文學習中,聯想和想象是最活躍的創造性因素。本文要求學生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並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為更好地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比較分析能力,我又引入了比較法。讓學生比較席慕容的《鄉愁》與余光中的《鄉愁》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四、說資源

  整合了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的教學設計和農村中小學遠端教育資源網上的習題精選、媒體資源。有機地融入到我的教學之中,從而優化了我的教學設計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我就播放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的錄象片段,讓學生觀看,營造氛圍。(設計意圖: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認知積極性。透過音畫結合,引導學生感受愛國之情,欣賞鄉愁之美。) 2、瞭解作者有助於理解詩的主題,所以我將在教學本課前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經歷及其作品。

  (二)詩歌賞析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所以我將用課件展示提示學法 即: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

  第一個環節:美美地聽

  播放中央電教館教學資源庫中下載的配樂詩《鄉愁》讓學生仔細聆聽。

  聽詩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聽美好的詩能讓我們陶醉。這時我將帶領學生進入詩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聽,要求學生感受詩中的真情,第二遍聽,要求學生注意聽朗誦的技巧。

  第二個環節:美美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