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自主學案
《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傳統的美。統一和變化,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
【學習目標】
1、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1、加強誦讀體會意境和情感
2、討論詩歌主題與技巧
【學習難點】
感受詩歌中湧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過程方法]
[難點]
1、學會朗誦,正確把握節奏,重音
2、理解形象化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學習過程]
1、情感匯入,聽《鄉愁》曲
2、聽朗誦示範,體會詩歌情感
【自主學習】
一、知識連結:
1作者介紹: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先後在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外文系學習。歷任《藍星》、《現代文學》等雜誌的主編,著有長詩《天狼星》、詩集《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評論集多種。
2、表現鄉愁的詩句: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5、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6、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7、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8、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9、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10、應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讀課文,概括段意:
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
2你認為這首寫得怎麼樣?請寫出簡短的評論?
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覆詠歎,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迴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複,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採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願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鄉愁》是一篇懷念祖國、渴望迴歸大陸的愛國詩章,它以民謠的歌調深沉而憂鬱地傾訴了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短詩巧妙地運用了民歌中部分隔離反覆的形式,敘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歷程中的幾段鄉愁,最後一節輕輕一點:
"而現在......"
詩人善於使用傳統民歌的層遞層進、互襯對比的手法。前三節詩逐層描繪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後的三段生活經歷,母子分離的鄉愁,情侶難見的鄉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離死別的鄉愁,是由生命規律使然。三段鄉愁寫個人,卻為寫中華民族鄉愁打好鋪墊。最後一節,抒寫的國愁才是全詩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幾千萬臺灣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詩在語言、節奏韻律的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以"小小"、"窄窄"等分別形容郵票、船票,用得明瞭、形象、新鮮,加重了鄉愁的濃重意味。總而言之,《鄉愁》整首詩含蓄蘊藉,餘韻綿綿,滿紙是思念大陸的親情,落葉歸根的宿願,已成為人們傳誦的佳作。
3、結合本文說物象與意象的區別?
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意象的筆法。詩中主要設定了四個象徵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郵票",它象徵著作者少年時代鄉愁的骨肉之情。母親牽掛兒子,兒子想念母親。
二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它象徵著作者青年時代鄉愁的戀人之情。這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思戀和嚮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它象徵著作者中年時代鄉愁的生死之情。這是一種只能埋於心底、無法在兩者之間傳遞的刻骨銘心的思念。墓裡墓外雖然只有咫尺,然而卻又是那麼遙遠。
四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它象徵著作者晚年時代鄉愁的故國之情。海峽雖然"淺淺",但是故國之情卻是深不可測。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它綿遠深長、回味不盡。作者"鄉愁"的內涵和境界,隨著自己的成熟和時代的發展,得到不斷的深化和提升,從個人和家庭的親情,擴充套件到海峽兩岸的愛國之情。這就使"鄉愁"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
4詩的最後一節對全詩有怎樣的拓展作用?
如果去掉最後一詩節,只能算是一般的思念故鄉的詩,有了最後一詩節,前三節就成了鋪墊,這一節成又畫龍點睛,鄉愁詩意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問題探究】
1, 全詩有四小節,每小節分別寫什麼內容?
2, 詩中運用了哪些形象?這些形象有什麼共同特徵?
3, 下列對詩歌含義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 這首詩是一首政治詩,強烈要求兩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