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課文賞析

《鄉愁》課文賞析

《鄉愁》課文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愁》課文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鄉愁》課文賞析 篇1

  鄉愁是源於對往昔之物的特別緬懷,當夜雨響在耳邊,鄉愁也就如約而至在我們精神的海底。下面是《鄉愁》課文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已白髮蓋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蘇常州還是福建永春已經無從查考,但餘老先生是生於南京,九歲方離開當時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後返回南京讀大學,對於祖國,少年時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餘光中離開大陸赴臺灣,此後飄泊於香港、歐洲、北美……半個世紀以後再次踏上大陸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詩言志,歌詠情,詩歌是情志抒發的藝術,可是這種感情心志的抒發最忌諱抽象說教,空洞無物,為此,詩人們往往選取一些“情感對等物”(意象)來抒情言志,從而使詩歌具有含蓄蘊藉,韻味悠長的表達效果。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依次選用了四個極具中國特色和個性風格的意象來抒發詩人久積於心、耿耿難忘的鄉愁情結。首節“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以呼告開篇,反覆詠唱,“長江水”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它是自然滋潤萬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親哺育兒女的甜美的乳汁,它是祖國撫慰遊子的綿長柔情。

  詩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喚有如穿越沙漠、久旱乾渴的旅人對於綠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執著而痴迷!第二節的“海棠紅”和第四節的“臘梅香”極富古典韻味,很容易引發人們對於中國古典詩詞的相似聯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熱愛。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在旅途,魂歸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哪怕滄海桑田,文化的血脈永遠亙古如斯,一脈相連。第三節的“雪花白”則摹色繪心,以雪花的晶瑩剔透、潔白無瑕隱喻遊子對祖國母親的赤子之心和摯愛之情。四個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現,多側面、多角度地抒寫了詩人對祖國母親手足相連、血肉相依的深摯情懷。

  (二)、聯想自然,環環相扣。

  《鄉愁四韻》的高妙之處不僅僅在於精選意象,傳情達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圍繞中心意象展開層層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鄉愁的情感內涵。第一節由“長江水”聯想到“酒”,由“酒”聯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聯想到“鄉愁的滋味”;其餘三節分別由“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引發聯想,思路擴充套件與第一節類似。這些聯想,一環套一環,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鄉愁的深沉厚重、悠遠綿長的特點。第一節第一層聯想把“長江水”比作“酒”,凸現鄉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層聯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則順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鄉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點;第三層聯想把“鄉愁的滋味”類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為具體,變複雜為淺顯,使人們特別是那些未曾離鄉背井,遊走天涯的人們對“鄉愁”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感受。三層聯想,從屬於“鄉愁”而又突現“鄉愁”,明白有序地抒發了作者的情思。顯然,這比單一的聯想比喻更具藝術魅力,其餘三節的聯想擴充套件作用類似,茲不贅述。

  (三)、音韻和諧,一唱三嘆。

  《鄉愁四韻》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寫成的樂曲,首行詩猶如樂曲的主題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詩節的首尾呼應,使得每一個詩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樂段”,四個樂段之間結構非常相似,這些相似的“樂段”反覆演奏,形成了迴環復踏、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使主題思想得以不斷深化,從而產生了蕩氣迴腸的藝術效果。這種重章疊 句的構思,顯然是借鑑了中國民歌的迴旋曲式的特點。

  (四)、無理而妙,富於別趣。

  嚴滄浪曾說過:“詩有別材,非關理也;詩有別趣,非關書也。”此處“別材”、“別趣”指的就是“無理而妙”的特徵,所謂“無理”是指因這種逆常悖理而帶來的意想不到的詩美、詩味。《鄉愁四韻》中,作者不說“一張紅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臘梅”,而偏說“一張海棠紅”、“一片雪花白”、“一朵臘梅香”,顯然,按照生活邏輯和表達習慣, “紅”不能用量詞“張”來修飾,“白”不能用量詞“片”來限定,“香”不能用量詞“朵”來衡量。但是,詩人的匠心在於:用“一張紅海棠”來強調“紅”,以突出“紅”的鮮豔燦爛,而這“紅”又與後文的“血”自然相連;用“一朵雪花白”來強調“白”,白得晶瑩剔透,纖塵不染,而這“白”字又與後面的“信”緊密相連;用“一朵臘梅香”來強調“香”,以突出臘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這“香”字又與下文的“母親”相連線。相反,如果說“給我一張紅海棠”,“給我一片白雪花”,“給我一朵香臘梅”,後面隨文就勢的自然聯想就無法展開。因此,從這反常離奇的搭配中我們是可以體會到詩人的詩心智慧的。(意象:海棠,富貴滿堂,臘梅,家鄉的象徵)

  拓展閱讀:《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這首詩我很喜歡,備課也很用心,但上下來後感覺並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效果兩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

  課堂上,儘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余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期間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於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站在講臺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體教室卻是第一次。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於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

  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

  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節課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在丹中這個大家庭裡,我的“得”會越來越多,我的“失”會越來越少。

  《鄉愁》課文賞析 篇2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佔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鄉愁》,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關於余光中《鄉愁》鑑賞,至今都還有人在細細品味和理解。

  我們會慢慢的懂得鄉愁是一本歷史的鉅著,它送給我們的不僅是沙漠甘泉,也給人間的旅人澆灌上心智的露水。寄願鄉愁伴隨人類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墳冢中重新復甦,不要再讓我們人類丟失為數不多的幾畝夢田。

  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後,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詩人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B、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後(青年)——夫妻分離、後來(中年)——母子死別、 現在(老年)——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C、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託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沉)

  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並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詩情層層推進昇華,最後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

  《鄉愁》課文賞析 篇3

  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詩歌賞析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僅此兩句,已經能使人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心動的感覺。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最初對這兩句詩歌的理解比較幼稚和片面,也沒有過多地思索作者為何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後來全面瞭解席慕蓉之後方有更清晰的認識,也進一步認識到“模糊”是因為別離時間太久,又因為種種原因這種“模糊”變成了“悵惘”,瞭解詩人的境況,對解讀這樣的詩句很有幫助。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詩歌最後小節將“鄉愁”凝結在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上,充分表達“思鄉之情”不會因為人的老去而漸失,而是永遠鮮活。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裡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濛的雲霧。用霧裡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而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恆。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年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是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作者亦借月亮來寄託思念,抒發自己對故鄉的不捨。“一種模糊的惆悵”來體現出了作者應是較早地就離開了故鄉,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鄉,才會以至於作者都記不清故鄉的模樣了。

  《鄉愁》課文賞析 篇4

  鄉愁

  (臺灣)余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1928年生於南京,現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將自己濃濃的思鄉之情,傾注在他的詩作之中,《鄉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透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於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覆詠歎,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迴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複,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採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願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鄉愁》課文賞析 篇5

  故鄉之歌是一支清遠之笛

  總在有月亮之晚上響起

  故鄉之面貌卻是一種模糊之悵惘

  彷彿霧裡之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之樹

  永不老去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詩歌賞析

  故鄉之歌是一支清遠之笛/總在有月亮之晚上響起

  僅此兩句,已經能使人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千古佳句,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心動之感覺。

  故鄉之面貌卻是一種模糊之悵惘/彷彿霧裡之揮手別離

  最初對這兩句詩歌之理解比較幼稚和片面,也沒有過多地思索作者為何說“故鄉之面貌卻是一種模糊之悵惘”後來全面瞭解席慕蓉之後方有更清晰之認識,也進一步認識到“模糊”是因為別離時間太久,又因為種種原因這種“模糊”變成了“悵惘”,瞭解詩人之境況,對解讀這樣之詩句很有幫助。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之樹/永不老去

  詩歌最後小節將“鄉愁”凝結在一棵沒有年輪之樹上,充分表達“思鄉之情”不會因為人之老去而漸失,而是永遠鮮活。

  對故土之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恆之情感。遠離故鄉之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之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之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之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之悵惘,對故鄉之懷念漸漸遙遠,時間之推移搖落了故鄉之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之悵惘,如霧裡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濛之雲霧。用霧裡之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之模糊而悵惘之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之具象來描述抽象之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之永恆。是從上兩層之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之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年輪之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之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之愁緒和懷戀、悵惘之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之融合,使整首詩之意境深邃悠遠。比喻之貼切自然、語言之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之情調。

  作者借月亮來寄託思念,抒發自己對故鄉之不捨。“一種模糊之惆悵”體現出了作者應是較早地就離開了故鄉,也很少去看望自己之故鄉,才會以至於作者都記不清故鄉之模樣了。

  《鄉愁》課文賞析 篇6

  原文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賞析

  一連串充溢著生活性的意象,一連串樸素無華的傾訴,一連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體......綴成了一連串悽美絕倫的鄉愁。鄉愁是作者成長的足跡,是遊子思鄉的行吟,是一段心靈的歷程,是一曲經典而質樸的古箏,是一部沉重的歷史,是風雨滄桑中歷史車輪碾過時留下的一聲呻吟。

  鄉愁在作者筆下不只是“月是故鄉明”的清淡,不只是“低頭思故鄉”的憂鬱,不只是“夢裡不知身是客”的無奈,不只是“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嗟傷......鄉愁是一隻老船,裝載著傳統的鄉愁鄉情鄉思,也裝載著歷史的血淚,裝載著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壯,也裝載著海峽兩岸的滄桑和風霜。從“郵票”、“船票”到“墳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峽”則是主題的昇華!鄉愁不再是個人情感的宣洩,而成了群體內心的感思;鄉愁不再是純粹的個體感嘆,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對國家統一的熱望,對民族團結的期盼,有形無形地融化在詩的字裡行間,構成了民族情感積澱下來的厚重和深邃。

  於是,鄉愁這個古老的話題在詩人筆下又多了一層內涵,這源於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穎的立意,更源於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責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於是鄉愁那平凡而又傳統的順敘表達蒙多了一層樸素的光輝,那簡單的時間排列披多了一種美妙的靈光,那從“母親”、“新娘”到“大陸”的淺淺訴說變得經典而莊嚴起來。

  鄉愁的意境是美的,沒得憂鬱而莊重,彷彿一絲苦苦的芬芳,那芬芳來自一支殘荷。鄉愁的構思是簡約的,簡約的就像斷臂維納斯身上的一段白紗。鄉愁的語言是白居易的再現,反覆中的平實醞釀著深深的情,迴旋中的樸厚流淌著深深的愁。鄉愁那沒有技巧的技巧使鄉情回味無窮,雋永悠長,使全詩既富有流動性,又不乏靜止感。眾人皆知,“看不出化過妝的化妝才是最高妙的”,而詩人的鄉愁就是這樣,那層次化的意境彷彿純純的“天然去雕飾”,那復沓中的敘述好像平平的,質樸而又真淳。

  鄉愁自“小小的郵票”流出,因為那郵票載不動歷史的傷痕;鄉愁自“窄窄的船票”溢位,因為那船票帶不完民族的悲哀;鄉愁自“矮矮的墳墓”冒出,因為那是一顆種子,它在發芽、生根、成長,直到枝條連起島陸。鄉愁自淺淺的海峽漲出,因為那是一個泉,它要和源匯成大海,用浪奏鳴《黃河交響樂》,用濤蕩起長江奏鳴曲。鄉愁用反覆手法把意象緊密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獨特的歷史畫卷;鄉愁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來,層層深入地展現了群體心態和民族狀態。於是鄉愁既是鄉愁,也不再只是鄉愁;鄉愁成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情結,鄉愁成了島與陸溝通的紐帶。

  鄉愁的情調是低沉的,因為有心上秋;鄉愁的節奏是舒緩的,因為有愁中愁;鄉愁的傳情達意是形象而動人的,因為那一唱三嘆是命泉中流出的旋律、心琴上彈奏出的樂曲,有含蓄中的澄明,更有幽邃中的真實。鄉愁是抑鬱的,因為愁太重太濃,重得託不起,濃得化不開。但鄉愁又是自然的,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詩中。

  鄉愁就這麼自然而然地由詩境和神韻中流露出來,語盡而情未了,讓人在故事中忘我地投入,在歷史中回味,鄉愁的無限韻味。

  《鄉愁》課文賞析 篇7

  【詩歌全文】

  鄉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詩歌賞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裡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濛的雲霧。用霧裡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恆。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

  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鄉愁》課文賞析 篇8

  鄉愁(小時候)

  作者:余光中

  朝代:近代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賞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構思極為巧妙。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愁”物化、具體化,透過“託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絡,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相嗯。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形式,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奏,迴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