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寫作手法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愁》寫作手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1、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一層層加深。
2、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後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致於無所依附,而是投射於具體的物件上。這也是詩人寫詩常用的一種技巧:託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和淡寫,使鄉愁濃縮於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反射出濃烈的思鄉情緒:“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表數量的詞語也運用得很準確。
3、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
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拓展閱讀:《鄉愁》教學案
【教學目標】
1、學習現代詩歌朗讀的基本技巧,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2、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在朗讀中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難點:
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來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模式及方法】
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誦讀法、啟法式點撥、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藉助畫面及如泣如訴的背景音樂《思鄉曲》讓學生進入思鄉情境,並談談思鄉感受,再過渡到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相隔,更因為政治上人們所共知的原因,長期不能與親人相見,他們的鄉愁又是多麼濃郁、多麼哀痛!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臺灣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聽聽他發自內心的呼喚吧!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教讀
詩歌欣賞三部曲: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第一部:朗誦吟詠
我們都知道,朗讀是品味詩歌語言的鑰匙,我們只有對詩歌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學生初讀詩歌,交流朗讀詩歌該注意哪些方面?
感情基調、語速、節奏、重讀。
2、聽朗讀:
(媒體播放 flash 示範朗讀)
進一步體味詩歌憂鬱深沉的感情基調,學生試讀,體味每一節的感情。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
第二節:增加遺憾的語氣。
第三節:深深的失落和哀痛。
第四節:表現而今的惆悵。
課件展示朗讀指導。
3、學生自由朗讀,體味作者感情:
小結:透過剛才同學們的深情朗讀,我們體味到了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第二部:再讀詩歌,品味語言
思考討論:
1、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鄉愁縈繞了詩人一生?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
教師小結: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概括了詩人整個人生,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小時候(少年)──母子分別
家愁
長大後(青年)──夫妻離愁
後來(中年)──喪母哀愁
國愁
現在(老年)──思歸濃愁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透過什麼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的?
郵票──寫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墳墓──生死隔絕,哀思難訴
海峽──海水無盡,憂思無盡
小結:其實,除了這些形象事物之外,還有很多事物能觸動我們心中的痛,觸發我們的情感,引起我們的愁緒。想想看,還有哪些具體形象?你能以句式“鄉愁是___________”再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教師小結學生練習並舉例: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鄉愁是那根靈魂深處流動的血管
鄉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鄉愁是秋天的落葉,飄飄悠悠,飄到何時愁方休
課文小結:這首詩,詩人藉助四個意象,抒發了自己濃濃的鄉愁,子思母念,鄉愁可人;夫妻愛戀,鄉愁動人;祭母奠土,鄉愁感人;愁緒祖國,著筆驚人!如此動人的鄉愁曲請同學們帶著深情再去讀一讀,並把它背下來。
第三部:想象練習
想象或聯想是詩歌創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下面請同學們模仿《鄉愁》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抽象概念想象方式就下面的詞語任選一個詞語,做一些想象練習。
思念記憶童年
學生討論交流後,配樂朗讀自己的創作。
教師小結並展示舒婷的詩歌──《思念》(見課件)
請同學配著背景音樂有感情地朗讀。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透過對詩歌的品析,看得出詩人已經把鄉愁昇華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託。詩人在《從母親到外遇》中寫到:“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魂仍然縈繞著那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不啻於泣血的悲啼,含淚的呼喚!“斷腸人在天涯”的遊子之痛啊,揪扯著我們每個人的心!就讓《故鄉的雲》捎去我們對臺灣同胞、海外遊子深情的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媒體播放歌曲《故鄉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