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余光中 鄉愁讀後感

余光中 鄉愁讀後感

余光中 鄉愁讀後感

  引導語: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這首詩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母親的懷念以及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深切願望,這首詩以簡短細膩的文字,讓人心生感觸。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寫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作者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後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2012年4月擔任澳門大學“住校作家”。

  《鄉愁》讀後感一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自古以來,多少遷客騷人抒發過這種“思鄉之痛”。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隱埋在思想深處的痛。大部分寫鄉愁的詩,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種牽腸掛肚的思念,它們道盡了中國人對家鄉和故土的依戀之情。

  余光中在《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鍾愛是分不開的。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此詩除結構、韻律很美外,在語言上還表現出以下五美。 美在表事物的名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表事物名稱的詞表現的是意象美,鄉愁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用這些詞表達出來後就將其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也就是說,詩人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此外,詩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這四種都具有象徵性的事物聯綴起來,使整首詩構成了一種真誠柔和的基調。 美在富於變化的量詞。“枚、張、方、灣”這些量詞運用得很精當,它們在詩中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詞到表大事物的量詞,體現了詩人的鄉愁是一步一步昇華的,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美 在重疊的形容詞和反覆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於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情緒。

  各節中重複出現的“鄉愁是……”,音韻和諧,體現了詩的音樂美,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將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揮之不盡的鄉愁之心表現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 美在表示時間的詞。“小時侯、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四個時間詞,表現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以空間上的阻隔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強,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充滿著無窮變化之美。 美在顯示空間隔離的方位詞。

  “這頭、那頭、外頭、裡頭”這些方位詞很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覆使用就能營造出一種字字關情、琅琅上口的韻律;它們還與結構相似的小節共同形成節奏美和整齊美,也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鄉愁》讀後感二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

  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彷彿近在眼前。他說:“寫《鄉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麼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於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麼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

  然而,餘先生的鄉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20年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無望。他是那麼的驚恐,那麼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然而卻又是那麼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啊!

  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絡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託之處啊!

  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在這首詩裡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絡起來的物,藉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託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裡,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麼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麼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讚美這長江水!相思並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

  讀著余光中的鄉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那麼,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