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課堂教學設計

鄉愁課堂教學設計

鄉愁課堂教學設計

  《鄉愁》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思念。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鄉愁課堂教學設計,更多內容請訪問(www.ruiwen.com/wenxue)。

  一、教學設想: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評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我的教學設計是透過聽說讀品寫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對鄉愁這一中國詩歌中歷史常新的普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教學中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具體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師生課堂交流的平臺,創造一種寬鬆、祥和、愉快的對話氛圍,利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從而共同探疑、解疑,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個性。《鄉愁》一詩的內容不算太難懂,教學中應加強朗讀,藉助多媒體增強可感性,並在與其它鄉愁詩的比較中去體會內容、感悟鄉愁。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欣賞,分析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教學思路:

  1、創設情景,情感匯入──→2、自讀質疑,整體感知──→3、合作探究,品味研讀 ──→4、點拔釋疑 ,拓展延伸 ──→ 5、深思成作,展示結果

  二、教學流程

  課前預備時間:播放音樂,羅大佑的《鄉愁四韻》

  (一)創設情景,情感匯入

  據說當年在臺灣開的現場演講會上,羅大佑的這一曲蕩氣迴腸的《鄉愁》,曾使全場觀眾熱淚潸然。是啊,對於那些生於大陸,長於臺灣的遊子們來說,幾十年的故園夢,未能有個圓滿的結果,四鄉就成了他們共有的情結。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螢幕顯示課題)

  (二)自讀質疑,整體感知

  1、走近作者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於南京, 1950年到了臺灣。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詩人又經常流浪海外,因此,遊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2、課下很多同學跟老師說喜歡這首詩讀起來很困難,很難把作者表達的情感讀出來。那麼,要讀好一首詩,大家根據學詩的經歷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了解詩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朗讀技巧方面,還要注意:語速,節奏,輕重音。)

  透過課前的閱讀思考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這種情感應該用怎樣的語氣朗讀?

  把握詩歌的節奏,用鉛筆在書上用斜線標出。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

  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

  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3、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指導自學。

  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鄉愁》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

  4、看大螢幕FLASH動畫,情境朗讀。

  (三)合作探究,品味研讀。(大螢幕出示討論題)

  1.鄉愁是一種抽象情感,作者透過哪些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這種欲說還休、難以言盡的情感?

  2.作者以什麼變化組詩?

  (學生六人為一小組完成,然後在班內交流 )

  (四)點撥釋疑 ,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質疑學生思考回答.

  作者都寫了哪些愁?是怎樣寫的?你覺的詩人寫詩的成功之處在哪裡?學生回答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給以明確,以表揚鼓勵為主,指導為重。

  2.出示席慕容的《鄉愁》進行對比閱讀。

  故鄉的 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別離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五)深思成作,揮灑詩情。

  小練筆

  一天,你離開了溫馨摯愛的家園,離開了年邁慈祥的雙親,成為漂泊的遊子。這時你會說鄉愁是什麼?

  (六)小結

  讓我們一起再次透過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中所蘊含的崇高的情感。(點選滑鼠,音樂響起)(生朗讀)

  相關閱讀:《鄉愁》讀後感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書寫“鄉愁”,自古以來都是眾多文人墨客的千古話題,同時也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而其中,關於 “鄉愁”的詩詞作品就有餘光中的《鄉愁四韻》、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席慕蓉的《鄉愁》、朦朧詩代表人之一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等佳作。近些年來,國內一些純文學作品興起了一股股針對“愛國思鄉”的熱浪,而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卻在似如煙海茫茫的文學界中脫影而出。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曾任臺灣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餘老的作品的風格極不統一,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歌,一般多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是表現得很細膩而柔婉。著有詩歌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於種。很多讀者知道余光中這個名字,便是因為這首著名的《鄉愁》,因此很多時候餘老也被稱作“鄉愁詩人”。

  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這首不到100來字的抒情詩,卻藉助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些具體事物,透過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了,實物化了,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深深表達了詩人渴望與家人團聚,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結束分離之苦的強烈願望。從作者少年時代鄉愁的骨肉之情、青年時代鄉愁的戀人之情、中年時代鄉愁的生死之情、晚年時代鄉愁的故國之情,“鄉愁”的內涵和意境,隨著自己成熟和時代的發展,得到了不斷的提升與昇華!詩歌迴環望復,音韻和諧優美、簡練。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複: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量詞:枚、張、方、灣。作者採用了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而且詩人還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找到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裡,“鄉愁”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些具體事物上,這樣,詩人不至於無所依附。詩歌以情感為線索,詩詞單純、含蓄,美與豐富美於一體,不枝不蔓,意境悠遠深邃,字裡行間透露了作家余光中一生漂泊無依,在經歷了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之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思想;真誠的希望臺灣能早日迴歸祖國。

  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的情景,餘老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似乎又在感念著當時的憂傷氛圍。他說:“隨著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余光中說,這首詩歌是“蠻寫實的”:小時侯上寄宿制學校,因為離家很遠,要與媽媽通訊;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節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一節我想到了大陸這個“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這句。

  在南京生活了近XX年的餘老,紫金山風光、夫子廟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中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山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我很慶辛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無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薰陶,中華文化已植根與心中。”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很單薄的。”

  當今臺灣迴歸大陸是我們全體中國人與駐臺同胞的一個最大願望。《鄉愁》是臺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曲,隨後,臺灣歌手楊弦將余光中的《鄉愁》、《鄉愁四韻》、《民歌》等八首詩譜曲傳唱,併為大陸同胞所喜愛。余光中說:“給《鄉愁四韻》和《鄉愁》譜曲的音樂家不下半打,80多歲的王洛賓譜曲後曾自己邊舞邊唱,十分感人。”

  也許詩人餘老的心情我懂得,這種與祖國故鄉的隔閡,是無法逾越的,但作為一個文化人或者詩人,最後我只想用詩人餘老說過的一句話體現,“詩比人先回鄉,該是詩人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