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勃> 王勃的故事2篇

王勃的故事

王勃的故事2篇

  王勃一向不滿於豪門和官場的傾軋,而他又才高氣盛,所以在官場上的時候,王勃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以及排斥。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王勃的故事,歡迎閱讀!

  王勃和滕王閣的故事

  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上大宴賓朋。滕王閣是高宗顯慶年間,由前任都督李元嬰修建的。閻伯嶼繼任後,將滕王閣修繕一新。這天請客,閻都督一是想讓大家看看剛修好的滕王閣,二是他已事先讓自己的女婿寫好了一篇紀念這個盛會的文章,想借機顯示女婿的才學。

  宴會開始後,閻都督命下人捧出紙硯,請客人們寫賦作序。客人們知道底細,都識趣地推辭了。當閻都督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時,年輕人卻毫不謙辭,接過筆硯寫了起來。這位年輕人便是在初唐文壇上享有盛譽的著名詩人王勃。他是去海南探望父親,路過洪州而被邀請的。

  可是閻都督見此情形還是有點不高興,便推說更衣走開了。暗中他派隨從看王勃怎樣寫,並要他們隨時報告。隨從先報來的是開篇的兩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伯嶼聽了覺得平常,認為不過是老生常談。隨從後來又報來“星分翼軫(洪州處於楚地,翼軫是傳說中楚地上空的兩個星宿),地接衡廬(衡山與廬山)”,閻伯嶼聽了沉吟不語。當隨從報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兩句時,閻伯嶼一下跳了起來,讚歎道:“這位是真天才,他的文章可以永垂不朽!”

  閻都督重新回到宴席上,與王勃歡飲至終。王勃離開洪州時,閻都督還送了他一百匹綢緞。而他在滕王閣上寫的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也簡稱為《滕王閣序》),則成了傳誦千古的.傑作。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是初唐文壇上享有盛名的文學家,號稱“初唐四傑”。他們以自己的創作對唐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們打破六朝以來的浮豔詩風,用詩反映社會現實,描畫邊塞江山,開拓了詩歌創作的題材,豐富了詩歌創作的內容。他們的創作得到了大詩人杜甫的很高評價。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唐代詩歌創作的藝術成就是一座令人歎為觀止的高峰。僅《全唐詩》一書,就收錄了詩作近五萬首,作者兩千兩百多人,湧現了李白、杜甫等許多享有世界盛譽的大詩人。唐詩的興盛,是從唐太宗時就開始的。

  唐太宗本身就愛好文學,也喜歡寫詩。早在做秦王時,他就開設弘文館,接納四方文人學士。做了皇帝后,他身邊更有一大批宮廷詩人,奉他的命令寫“應制詩”。在這些詩人中,最出名的是上官儀。他是貞觀年間的進士,被唐太宗任命為秘書郎。當時文壇上瀰漫著六朝以來的靡麗文風,流行的也大多是點綴宮廷生活、為帝王歌功頌德的宮體詩。上官儀奉命所作的詩,也十分婉媚工整,適合宮廷需要,引得文人們紛紛仿效,被稱為“上官體”。

  唐代以前,詩歌創作比較自由,沒有格律、聲韻方面的太多限制。上官儀在創作中,卻很講究對仗。他總結前人詩歌創作的經驗,歸納出“六對”“八對”等對仗方法,定為格律。這對唐代的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稱為五律,每句七個字的稱為七律)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上官儀之後的“初唐四傑”,寫了很多五言律詩,促進了律詩的發展,並透過他們的作品把五律這種形式固定了下來。在內容上,“初唐四傑”衝破“上官體”的框架,把詩歌從狹小的宮廷中解放出來。他們以廣闊的內容、積極的思想意義和剛健活潑的詩風,推動詩歌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唐高宗、武則天和唐中宗各朝也像唐太宗那樣,聚集著一批宮廷詩人。在這批詩人中,最出名的是宋之問和沈佺期兩個。他們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把律詩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定型化,使後來的詩人有明確的格律可以遵循。在他們手裡,五言律詩的形式確定併成熟了,同時他們又開創了七言律詩的格局。到這時,唐代的律詩完全形成。在以後的一千多年中,許多詩人採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無數優秀的篇章。

  王勃得神仙相助的故事

  道德是神傳給人的做人理念和準則,德行高潔的人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即使身處逆境,只要德行不改,事情也會發生轉機。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得中源水君相助至滕王閣作序成名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王勃幼時即通貫九經,詩書滿腹,有“神童”之譽。他十四歲時從山西去看望貶到海南交趾為官的父親,路經千山萬水。當他行舟至長江馬當山下時,忽遇狂風巨浪,船將傾覆。滿船的人盡皆恐懼,惟有王勃端坐船上毫無懼色,朗朗讀書。舟人奇怪問道:“滿船之人死在須臾,為何你全無懼色?”王勃笑道:“生死在天,有何可避?大家勿慌,我當救此數人之命!”說完寫詩一首擲於水中,須臾雲收霧散,風浪俱息。其詩曰:“唐聖非狂楚,江淵異汨羅。平生仗忠節,今日任風波。”此時滿船人相賀道:“少年真是奇才,能動江神,解諸人水厄之災。”

  到了馬當山,大家皆登岸。王勃看到路邊有一古廟,上書:“敕賜中源水君府行宮”,兩邊寫著:庇民兼護國,風雨應時來。王勃行至神前,焚香祝告已畢。忽然看見石磯上坐一老叟,鶴髮童顏,貌若神仙,王勃忙與老人作揖。老叟說:“你不是王勃嗎?”王勃吃驚道:“正是,您何以知之?”老叟說:“我早來聞你有救人之善念且詩作義理可觀。你何不去趕考?”王勃答道:“家窮缺乏盤費。”老叟說:“明日重九滕王閣有高會,你若赴宴作文,當名垂千古併兼得路資。”王勃說:“此處離滕王閣數百里,明天怎能趕到?”老叟說:“我助你清風一帆,明日準到。”王勃再拜道:“敢問老丈,仙耶神耶?”老叟說:“吾即中源水君。”王勃大驚,又拜道:“勃乃三尺童稚,一介寒儒,肉眼凡夫,冒瀆尊神,請勿見罪!”老叟令王勃上船,王勃只見祥風縹緲,眨眼如趨百里。

  王勃到達滕王閣,正是重九早上,江南名儒皆已入座,王勃坐於座末。太守閻公說:“今求大才作《滕王閣記》,刻石為碑,留萬世佳名。”原來閻公認為其女婿吳子章才高過人,準備為其揚名。賓客們知他意圖,就假裝謙虛的推卻,王勃不知就裡,提筆寫起來。大家見王勃面生且又年幼,運筆如風,非常吃驚。閻公令下屬:“觀其所作,可來報知。”當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公讚道:“此子落筆若有神助,真天才也!”當大家聽到:“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無不拍案叫絕。

  王勃將文稿呈上閻公並請大家賜教,諸儒不敢擬議一字。這時吳子章高聲說:“三尺童稚將先儒遺文偽言自己新作,瞞昧左右!”王勃聞言大驚。閻公問:“何以知之?”吳子章說:“恐諸儒不信,我試念一遍。”當下從頭至尾誦一遍,無一差錯,眾人皆疑。王勃聽後說:“觀公之記問,不讓楊修之學,張松之一覽。但你知道文後有詩嗎?”吳子章說:“無詩。”王勃拂紙如飛,寫詩道:“……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吳子章非常慚愧。王勃說:“公之記性確實非凡。”兩人都笑起來。眾賓都向閻公說:“王子之作性,令婿之記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謂雙璧矣!”眾人盡歡,閻公令人將王勃《滕王閣序》刻於碑上並賜金帛約千金,送其至馬當山下。

  王勃攜金帛至廟中,陳於中源水君之前,叩頭稱謝。步出南門,想買牲牢酒禮敬獻。忽然祥雲瑞靄,籠罩廟堂,見一老人坐在石磯上,正是中源水君。王勃向前拜謝道:“前得蒙上聖助一帆之風,使我作文成功。我看殿上金錢堆積,想著備牲牢酒禮至廟下,拜謝尊神。”老人聽了笑著說:“吾豈可以一帆風,而受子之禮獻乎!況吾水府以好生為德,殺生以祀,吾不敢享也,更不必費子措置。你適才所言殿上之錢,那些竟是貪利酷求之人,害物私心之輩,損人益己,克眾成家。偶一過此,妄求非福,神不危而心自危之,所以求獻於廟。此乃枉物,譬如吾之贓矣,焉敢用哉!望你不負平生所學,為國為民,力行善事,福德自然相隨!”王勃再拜受教,老叟即化清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