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勃> 看王勃之死寫觀後感

看王勃之死寫觀後感

看王勃之死寫觀後感

  導語:當詩人王勃的事蹟被搬入大螢幕的時候,我們非常的期待。而《王勃之死》的上演,讓我們熱淚盈眶。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歡迎閱讀!

  看王勃之死寫觀後感篇一:

  我不吝給予此片再多的溢美之詞,在國產片如此令人失望的前提下。你要說它是小製作,《赤壁》《孔子》之類的大片是大製作吧,那又怎麼樣呢?當然,你也可以挑剔它演員的演技稍顯青澀,不夠爐火純青,甚至臺詞之中唸錯了字……但是這些無法掩蓋它的鋒芒,它讓我們知道,原來中國除了曲意逢迎的商業大片,還是有好的片子好的劇本好的導演的。如果說國產片還有希望,《王勃之死》就是希望所在。

  影片之中選取王勃的詩並加以發揮的總共有以下幾處:《檄英王雞》是開場,本是應酬敷衍的遊戲之作,卻落得一個挑撥離間的罪名,被逐出長安,從此徹底斷了他的仕途之路。跟李白、杜甫等等詩人一樣,他的才華他的抱負,在上位者眼裡不過是錦上添花的遊戲,而他們不過跟優伶一樣,是弄臣而已。區別只在於優伶賣的是自己的歌喉與舞技,而他賣的是自己的華採與辭章。

  但是,憋屈的是命運,至少在寫《檄英王雞》時的王勃是肆意而昂揚的。他要醉臥,要磨墨,要打腹稿,種種姿態做足,不過是為了執筆的那一剎那,一揮而就。電影中,王勃獲賜良駒,騎在馬上,展袖飛揚的場景,有人說發揮得太過了,但是,卻也是這濃墨重彩的一筆,讓你見識了什麼叫意氣風發,什麼叫年少傾世。那是剛剛甦醒的大唐,她還無法寵溺得王勃如李太白那樣縱橫意氣,也無法打磨得他如杜子美一般憂國憂民。但是,王勃就像大唐的第一個孩子,他見證了她的青澀與成長。他筆下的盛世華章,讓大唐從此江山無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杜少府杜鏡,也是一個妙人。王勃因收留官奴曹達下獄,他帶了酒菜見他。引領他的獄卒跟他建議,哪裡的棺材好,方便他收屍。磨刀霍霍的聲音,聽入耳中,讓人寒毛都豎起來。那血竟然是鬥雞的血,用雞血磨刀,據說殺氣能一絲不漏。而監獄之中披頭散髮的王子安,正悠哉吟詩,面壁起舞。他從來都不需要觀眾,生命於他,亦是一場舞蹈,最好的觀眾永遠是他自己。

  文人(特別是詩人)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總以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一廂情願地想挑起社稷黎民的重擔,用一支筆支撐起一個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天下。但是,電影中的王勃不是。他說,不是大唐需要我,是我們需要大唐。大唐需要的是凌煙閣上的名臣宿將。人間的詩篇從來都是天籟之音,他王勃,不過是上天假借的一支筆而已。

  王勃臨刑前一夜,英王殿下封他為“威武大將軍”,這大概是鬥雞當中最響亮的名號了。更何況,他還給王勃準備好了道具,雞冠、雞毛綴成的袍子,念他當年沾沾自喜的《檄英王雞》,與雞鬥完了,還不忘賞他一把秕穀。太史公說,人間的侮辱,最不堪忍受莫過於宮刑。而英王的報復自然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別出心裁了。最後王勃但求一死的要求何其可笑而孱弱,生死不過是上位者的一句話,他何曾可以自己做主。

  杜鏡可當得上王勃的知己二字。王勃獲刑,他不以眼淚,以美人相送;王勃遇赦,他比王勃還高興,設宴款待。正如王勃所說的,長風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遙遙。人世何其寂寞,但是若海內能存知己,即便是天涯相隔,亦如比鄰在望。

  《王勃之死》拍得極美,最美不過於落霞的出場。美人如花一水隔,江畔秋荻瑟瑟,他獨自尋來,終於在一抬眸的瞬間,看見了她。並不是容顏姣好的美人,也早就過了詩酒正當年華的年紀。一個被貶黜長安的歌舞伎,讓人很容易就有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何況,於他是初識,而她早就神往。王勃之才名傾天下,還有那一首為女子心聲的《銅雀妓》:“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她早就記熟了,日日彈唱,才會有了爭寵的罪名,才會有了他的因,她的果。

  她說,那個人害了我一生,我卻心裡,再也放不下他。害人復又害己,他斷筆為她,去滕王閣也是為她,於是有了那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唱。

  什麼是因,什麼是果?正如曹夫人所說,人世間,一切皆是錯。如果不是王勃的一時意氣收留曹達,曹達不會為了去除他的疑慮,以死相證;如果沒有曹達之死,王勃也不會因此獲罪,被送上斷頭臺,獲赦之後還招來了曹夫人的刺殺。

  如果沒有那一首《銅雀妓》,落霞不過是深宮之中,每年數著桃花開謝的女子;她不會被貶出長安,不會終日抑鬱,不會在柳樹上系桃花,求一個沒有結果的結果。而如果沒有這一切,哪裡來的《滕王閣序》,說到底,誰毀了誰的一生,誰成就了誰的一世?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一代又一代過去了,唐之後有宋,宋之後有元,元之後有明、清、民國……上位者成千上萬,但王勃只有一個。

  看王勃之死寫觀後感篇二:

  認同一個朋友的話:好的電影,只要有一瞬間的感動,就夠了。

  何況,這個電影自始至終神氣完足,有一股充沛的很美很有力的神氣貫穿其間,它是真正有傳神之美的作品。那些細碎的瑕疵,毫不重要。

  我覺得這神氣,或可說成(振翅)欲飛。

  初入仕途,王勃恃才傲物,他想飛,平步青雲,一吐胸中所願。

  淪為獄犯,他想飛,因為身之所長,無以為寄。

  法場之上,他已不能飛,但當他看見他的“美人”已飛在天上,看在眼裡,差可撫慰心願。

  江湖之上,水天之間,惜別之時,美人起舞,炫目的白鳥從黑暗的夜空中絢爛飛過,他忍不住再次想起飛了,只是這一次,起飛的姿勢最為優美正確,卻已接近最終了。

  美人殞去,王勃帶著世俗的羈絆,飛逝於滄海煙波之中,如同蝴蝶。

  美人不僅是詩,而人也不僅僅是王勃吧。

  看見白鳥從夜空飛過,你可曾忘情起舞?

  在廣闊的水天之間,渺茫的風氣中,浩蕩的大地上,你未曾追逐著風而舞動嗎?

  你一定這樣追舞過。

  只要你的美人還在天空中飛著。

  無論是在何地,在何時,看見你的美人,你就想乘風,飛去。

  看王勃之死寫觀後感篇三:

  輕輕地走過了春與夏,迎來了寒風瑟瑟的秋。江畔的小舟,輕搖的蘆葦,南來聚攏的風。。。。。。贛江上的一覽無餘,視野中卻再也找不到那期待的身影。倚在滕王閣的摟欄上,獨念王勃。

  一千多年過去了,這裡的風景依舊,只可惜物是人非。當年那個青衣飄飄,才華橫溢的人早已遂江逝去。滕王閣依舊,只是,觥籌交錯的場面已不復存在,詩弦管樂也只是應付而已。

  斜陽環抱著欲泣的滕王閣,閣影斜斜地躺在江水力漾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坐在閣外的臺階上,傾聽者降水。心裡依舊掛念江波里的絕代才子王勃。

  滕王閣,幾經戰火的洗禮,重建,很難想象李元嬰所建的原貌。我傾聽著江水,像極了啜泣的滕王閣的聲音。

  很難想象王勃來到這裡時的心情,是悲怮,還是絕望。我只知道,這個才子,才華橫溢而早年夭折。滕王閣,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站,同時也是最輝煌的一站。

  當王勃已經遠離長安之時,長安會記得他嗎?恐怕長安已經在他一轉身走向劍南的時候,就把他拋在了腦後。還有誰會在撫箏中,獨念王勃?

  但是王勃卻無法等待,奈不住寂寞的王勃北上,面向天子,道出了自己請求擔任河北參軍的意願。卻大量折兵。然而書生之迂,終究觸怒了天子,險些丟了小命。人生的反覆浮沉,王勃心冷了。

  一片閣/躲在雲層中/面對著江水/獨自囈語。江水上灰濛濛一片,彷彿要渲染整片天空。當心灰意冷的王勃如斷線的紙鳶一同栽進江水中時,失去了知己的滕王閣是否為他整日流淚?

  這個讀遍線裝書的青年,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他留下的《蜀中三日》、《盛泉宴》且成為不朽的詩篇。同為唐初四才子的楊炯也曾說過:“每有一文,海內驚瞻。”

  滕王閣與王勃,是鍾子期與俞伯牙般的知己,還是林黛玉與賈寶玉的精神伴侶?

  斜陽散去,閣上人去樓空,飛鳥不在,獨有滕王閣與江水長相廝守,能看見的是閣,看不見的是王勃的才華如東流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