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宋史王安石傳》的原文與閱讀答案

《宋史王安石傳》的原文與閱讀答案

《宋史王安石傳》的原文與閱讀答案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於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 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願監苟者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於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也。”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於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餘輩,頒行分下。

  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終神 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位之人/才 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晚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B.憂此指丁憂。古代官員在位期間父母去世,要辭官回鄉為父母守制,是為“丁憂”。

  C.參知政事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D.“召”有徵召、召喚、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徵召來授予官職或另有呼叫。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安石少年時酷愛讀書,思維敏捷;成年後議論高奇,做事果敢無畏,有改變社會風氣的遠大志向。

  B.王安石認為,經術學問是用來處理政務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為經學不能輔佐治世的原因,是後世很多所謂“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罷了。

  C.王安石認為改變劣習風俗,樹立法規,是當時最亟需的了。這得到皇帝的認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變法的思想,他在當政後就推行變法。變法雖遭到了朝廷中許多官員的反對,但這並沒有動搖他變法的決心。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5分)

  (2)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餘罷。(5分)

  參考答案

  10. C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11. A 【 “對平輩或晚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改為“平輩或尊輩” 】

  12. B 【 “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罷了”錯,原文為“大抵皆庸人” 】

  13.(1)後來王安石掌管國政,他所安排的,大體上都是以這份萬言書為依據的。

  (給分點:當國——掌管國政注措——措置,安排 大抵——大都、大致 祖——效法、尊崇,句意1分。)

  (2)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王安石几乎罷免完了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官員),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聰明的年輕人。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很久以後,過了很長時間),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

  (給分點:中外——朝廷內外,儇xuān慧——浮淺慧黠, 洎——等到,歲餘罷——被動句,句意1分)

  參考譯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親王*,任都官員外郎。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而且一次過目就終身不忘。他寫文章時下筆如飛,初看似不經意,完成後,看過的人無不歎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議論高深新奇,善於雄辯和旁徵博引,自圓其說,敢於堅持按自己的意見辦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矯正世事、改變傳統陋習的志向。於是向宋仁宗上萬言書,認為:“當今天下的財力一天比一天睏乏,風俗一天比一天敗壞,毛病在於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於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麼我們推行的改革,就不至於驚擾天下的人的視聽,也不至於使天下輿 論譁然,並且本來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來創造天下的財富,徵收天下的財富來供天下人消費,自古以來的太平盛世,不曾因為財富不足而造成國家的禍患,禍患是由於治理天下財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職的人的才能已經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託付,疆域的保護,陛下難道能夠長久地依靠上天賜予的幸運,而不考慮萬一出現禍患該怎麼辦嗎?希望陛下能夠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詔令大臣,逐漸採取措施,革除這些弊端以適應當前的世事變化。我的這些議論,是那些沉溺在頹靡習俗中的人不會說的,而且那些議論的人還會認為是這迂腐而不切實際的老生常談。”後來王安石掌管國家,他所安排的.,大體上都是以這份萬言書為依據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賢院。在此之前, 朝廷多次下達委任他擔任館閣職務的命令,他都辭謝了; 士大夫們認為他是無意顯赫於世以求仕途暢達,都恨自己不能結識他, 朝廷多次打 算委派他擔任名利優厚的美官, 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親去世離任, 一直到英宗朝結束, 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復任職。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皇上對他說:“人們都不瞭解愛卿你的才能,都以為你只懂得經理學術,不懂的政治事務。”王安石回答說:“經術學問正是用來處理政務世事的,只是後來很多所謂“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為經學不能輔佐治世罷了。”皇上問:“既然這樣那麼你最先開始的施政措施是什麼?”王安石答道:“改變劣習風俗,樹立法規,是現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認為是對的。於是開設增置三司條例司機構,任命他與知樞密院事陳昇之一併負責。而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等變法相繼開始實施,號稱新法,派遣提攜推舉各類官員四十餘人,分派頒佈執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強剛愎,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在朝百官都持不能變法的意見,王安石陳述儒家經義,提出自己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大家都駁不倒他。他甚至說“天災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朝結束,也沒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後共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