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菩薩蠻》
王安石的《菩薩蠻》寫於王安石晚年罷相卜居半山時,詞旨在一“閒”字,表現了王安石遠離仕宦喧囂的閒情逸趣。
菩薩蠻·數間茅屋閒臨水
數間茅屋閒(1)臨水,窄衫短帽(2)垂楊裡。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
梢梢(3)新月(4)偃(5),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6),黃鸝三兩聲。
【註釋】
(1)閒:悠閒,閒適。
(2)窄袖短帽:指便裝衣帽。
(3)梢梢:樹梢。
(4)新月:農曆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
(5)偃:息臥。
(6)關情:使人動情;關,牽動,動心。
【白話譯文】
幾間茅草屋悠閒地面臨著水面,我穿著窄小的衣衫戴著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楊的樹叢裡邊。要說花朵還是去年開得最鮮紅,那可是一夜之間春風把它吹開了,它怎能不紅豔豔。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樹梢上仰臥著,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來便是這夜晚。什麼東西最關係到人的感情,想去想來還是那深藏在那樹叢裡面的黃鸝鳥叫喚的兩三聲。
【創作背景】
關於《菩薩蠻》創作時間,宋黃庭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小序記曰:“王荊公新築草堂於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壘石作橋,為集句雲。”按黃庭堅與王 安石同時而年輩稍晚,所記當有據,可信。由此可知該詞作於詞人晚年罷相後隱居江寧(今南京)鐘山半山園時。
【賞析】
《菩薩蠻》是一首集句詞,即全用前人詩句雜綴成詞。王安石一生寫了不少集句詩,當時人們竟相仿效,成為一種風氣。他不僅集句為詩,也集句為詞,這也可以說是他的首創,同時的蘇軾、黃庭堅,後來的辛棄疾等,皆相效法。集句為詞,除了要諳熟前人作品外,還要考慮句式長短,對偶聲韻,但最主要的是在詞意上須安排妥帖,情思連續,使之如出己口,真正為自己表情達意服務。只有如此,集句詞才算是一種藝術創作,否則只是一領破衲衣而已。
王安石卜居半山是他晚年罷相後回到金陵時,此時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遭到廢除,自己也落職出京,政治局面以至自己的身份地位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數間茅屋閒臨水,窄衫短帽垂楊裡”開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與身份。往昔重樓飛簷、雕欄畫棟的官宦居處換成了築籬為牆,結草作舍的水邊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閒人裝束取代了過去的冠帶蟒服。作者從九重宸闕的丹墀前來到了水邊橋畔的垂楊裡。對於這種遭際的變化,王安石採取一種安然自適的態度。一個“閒”字渲染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也點出了作者擺脫宦海遠離風塵的村野情趣。兩句閒雅從容,雖然是從前人詩句中摘錄而成,但指事類情,貼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著兩句是寫景:“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一夕春風來,吹開萬紫千紅,風光正似去年。但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參照唐人的原句“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殷益《看牡丹》),不難覺得作者也包含著與前人相同的感慨。但是,作為一個曾經勵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對花事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僅僅是時光流逝、老之將至的嘆息,更包含著他壯志末酬的憂愁。
這種憂愁和嘆息並不僅僅是關乎自已個人寵辱得失,更包含著對政局國事的關切憂慮。因此在看似閒適的生活裡,自然界的月色風聲,都會引起這位政治家的敏感與關注,而被賦予某種象徵的意義:“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作者醉灑晝寢,再不必隨班上朝參預政事,生活是如此閒逸,但是,酒醒夢迴,陪伴他的並不是清風明月,而是風吹雲走、月翳半規的昏沉夜色。如果將“新月偃”這一富於象徵的景象聯絡當時新法廢除,新派落職,宋哲宗年幼不能理事,太皇人後高氏聽政起用舊黨的政治局而,認為作者用比興的手法寓示對國家政局的關懷,恐怕也不是郢書燕說。
但是,自己下野的身份,茅舍卜居的環境畢竟是遠離了政治中心,他此時的所志所適,也惟有閒逸而已,因此最後二句自然地歸結到閒情上:“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作者自問自答,寫得含蓄而餘韻悠長。據馮贄《雲仙雜記》引《高隱外書》雲:“戴頤攜黃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濤腸鼓吹,汝知之乎?”可見王安石的寄情黃鸝。不僅要表現在鳥語花香中的閒情逸趣,更是顯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1]
在安逸澹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著政治家的襟懷心志,在閒雅流麗的風調裡顯示著改革家的才性骨力。素潔平易而又含蓄深沉是這首詞的基本特色,雖是集句,也體現了王安石詞“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慨》)的創作個性。
但是,這首詞最值得稱道的是集詩句為詞這一藝術形式。這是王安石的發明。唐人豐富的詩歌遺產,成了王安石現成的詞句,除了第三句取自唐人殷益的《看牡丹》外,其餘亦多出自唐詩,第一句用的是劉禹錫《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數間茅屋閒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第五句的出處是韓愈的《南溪始泛》:“點點暮雨飄,梢梢新月偃。”第六句來自方械的詩(失題):“午醉醒來晚,無人夢自驚。”如此信手拈來,隨意驅策,使之協律人樂,變詩為詞,確實體現了作者學富才高的創作功力。這首集句詞的成功更重要的還是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為自己表情達意服務,並透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拓展閱讀:王安石人物生平
少年英才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臨川(今撫州市臨川區),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
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徵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讚賞。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
任滿後,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宋仁宗舉薦,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
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王安石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倍之者。貧民被災。不可不恤也”宋代董煟所著《教荒活民書》,以封建國家從皇帝到各級官吏職責為根據,提出在救荒時各自應該完成的工作。他講道:“賑濟者,用義倉米施及老、幼、殘疾、孤、貧等人。米不足,或散錢與之,即用庫銀糴豆、麥、菽、粟之類,亦可”。有學者認為董煟提出了系統的賑濟學說理論,特別提出了對殘疾人群體的救助,為後世的救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宋代還特別注重倉儲在救災救濟中的作用。歷代出現過的倉儲形式在宋代幾乎都曾設立過,如常平倉、社倉、義倉等,另外還有廣惠倉、半儲倉、平餘倉則是宋代的創舉。這些倉儲形式對救濟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下詔設定廣惠倉,救濟老幼貧疾不能自存者。
陳說政事
嘉佑三年(1058年),調為度支判官,王安石進京述職,作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總結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經歷,指出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經濟困窘、社會風氣敗壞、國防安全堪憂,
認為癥結的根源在於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決的根本途徑在於效法古聖先賢之道、改革制度,進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設想,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
王安石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並以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至覆滅的事實為例,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宋仁宗並未採納王安石的變法主張。
懇辭入朝
此後,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館閣之職,均固辭不就。士大夫們以為王安石無意功名,不求仕途,遺憾無緣結識;朝廷屢次想委以重任,都擔心王安石不願出仕。
朝廷任命王安石與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辭謝多次才接受。
不久王安石任職集賢院,知制誥,審查京城刑獄案件,朝眾士大夫都引為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