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全傳前言與第一章第一節

王安石全傳前言與第一章第一節

王安石全傳前言與第一章第一節

  引導語: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先行者,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王安石全傳》前言與第一章,歡迎大家閱讀。

  前言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援武取西河等州,扭轉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政推行迭遭阻礙。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再相,熙寧九年再罷,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諡“文”。王安石是中國封建社會官吏史上的一個傳奇,他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創造了中國變法史上的一個奇蹟。

  王安石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代。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在他所處的11世紀,中國曾經出現過一個巨大的轉機——由封建農業文明向科技制度文明轉變,有過成為第一個具有新體制、新文化、新技術的國家的機遇。王安石似乎也看到了這一次機遇,因此他竭力推動改革,試圖把中國引向這個嶄新的方向,他的思想和實踐在某種程度上也適應和推進了這個轉變。為了適應這個轉變、把握這個機遇,他緊緊圍繞富國強兵這一目標,變法立制,開始了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王安石變法”。憑藉著“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他站在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上。他是中國歷史上提出“人言不足恤”思想的第一人,他被革命導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雖然他的努力已經大有成效,卻又不得不接受功敗垂成的命運。這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如果他成功了,中國的命運也許就會發生重大轉變,也許資本主義制度會在中國率先建立,科技與制度文明會戰勝馬蹄與武力的征服,人類歷史也許會因此而重寫……

  生生不息、日新月異是天地自然的特性。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變化是自然的規律,改革是時代的要求,創新是國家的生命之源。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都處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商鞅變法持續七代,成功了,社會大步向前發展,遙遙領先世界一千多年。王安石變法只經歷一代,失敗了,社會急轉直下,中國衰退了八個世紀。對於這兩次巨大反差的改革,難道不應該總結其豐富的經驗和慘痛的教訓嗎?

  王安石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從古至今對他的評價似乎是貶多於褒,但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卻在中國改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文學領域,王安石亦是大放異彩,無論是詩、詞還是文章都富於理趣,其飄逸飛揚的文字讓人真正感受到他的特立獨行。他對於國家以及人民的那份質樸的情懷讓人為之震撼、為之傾倒,而正是因為這一切,才使得他的詩文獲得了不竭的生命,被人們傳誦至今。

  本書以質樸的語言和充滿感情的筆調,對王安石的一生進行了概括描述,對其淵博的學識、堅毅的品格、執著的精神、超然的境界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力求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筆者在撰寫過程中除以正史為基本資料外,亦參考了不少筆記、文集及野史,目的在於增加該書的趣味性與可讀性,使讀者多方面領略王安石這位風雲人物的風采。

  第一章 荊公非凡的少年路

  第一節盛世奏響的悲歌

  北宋神宗元豐八年三月(公元1085年),江寧(今南京)王府。

  “咳咳……”,房間裡不時傳來幾聲咳嗽聲。發出這聲音的不是別人,正是曾在北宋政壇呼風喚雨的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御封荊國公──王安石。

  這時的王安石已經走下了政治舞臺,他避居於金陵,過著簡單的生活。這兩年他的身體已經一年不如一年,這時的他正剛剛從一次大病中恢復過來,身體仍有些虛弱。但是此時的他最為關心的並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另外一個人,一個對他的一生有著極為重要影響的人——宋神宗趙頊。在他自己生病的時候就已經收到神宗病重的訊息,他知道神宗即位以來兢兢業業、勵精圖治,身體是被活活累垮的。雖然知道神宗的病情已經很難痊癒,王安石仍然在心裡期望皇帝的病能夠好起來。

  然而事與願違,正當他在心裡默默祈禱的時候,神宗駕崩的噩耗還是毫不留情地傳入了他的耳朵。王安石的祈禱沒能得到上天的眷顧,宋神宗走完了他短短三十八年的人生歷程。王安石慢慢地閉上了眼睛,雖然心裡早有準備,這一噩耗仍然把他震懵了。頃刻間,已過耳順之年的他老淚縱橫。

  幾天後,剛從巨大的悲痛中緩解過來的王安石提筆寫下了《神宗皇帝挽辭二首》:

  將聖由天縱,成能與鬼謀。聰明初四達,俊義盡旁求。一變前無古,三登歲有秋。謳歌歸子啟,欽念禹功修。

  城闕宮車轉,山林隧路歸。蒼梧雲未遠,姑射露先曦。玉暗蛟龍蟄,金寒雁鶩飛。老臣他日淚,湖海想遺衣。

  這兩首挽辭情真意切地表達了王安石對那個於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皇帝英年早逝的無比悲痛之情。神宗病逝的訊息再次把王安石送上了病榻,他知道自己付諸畢生精力的事業將隨著皇帝的離去毀於一旦。他悲傷皇帝早逝、遺憾自己的事業、擔憂大宋的國祚。悲傷加憂慮使得他沒能再次站起來,當他在病榻上聽到司馬光拜相之初便大廢新法時,心裡僅存的一絲僥倖已經蕩然無存,他知道自己在這個世上的使命已經完成,他已經沒有力量再次“以一人之力戰天下”了。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初六的這一天,王安石似乎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無力的垂下了眼睛,家人的呼喚好似離他越來越遠,而他的靈魂似乎又回到了六十五年前……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十一月十二日江西撫州臨江軍(今江西樟樹市)的一戶看上去並不十分闊氣的人家顯得一派忙碌。原來臨江軍判官王益的續絃吳氏即將臨盆。這個家庭已經有了兩個男孩子,但是這第三個孩子的即將到來仍然讓王益既緊張又興奮,這是他和吳氏的第一個孩子。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一個新的生命來到了人間,接生的人出來向王益報喜,生的是一個少爺。

  說到王安石的出生,據民間傳說其出生之時,家人忽然見到窗前掠過一個身影,好似一隻獾,所以他的小名又被稱為獾郎,王安石也就被民間傳說成“狐仙轉世”。這個故事真假難辨,“狐仙轉世”絕不可能,獾的故事也有很大的虛擬成分。對於兒子的降生王益自然很是高興,但是他不可能知道,他的這個三兒子日後會成為大宋政壇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一位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非凡人物。

  王益給這個三兒子取名安石,字介甫。王安石的父親王益在為王安石取名時,可能也是受到了晉相謝安的影響。

  謝安,字安石,是王安石父親王益十分欣賞的一個文人才子。

  謝安隱居不出時,人傳:“安石不出,將如天下何?”

  王益為王安石取這個名字,也是希望王安石以後能成就大事業。不過,此話確實也應驗在了王安石身上。

  王安石的降臨給這個不算大的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歡聲笑語。王益對這個兒子極為鍾愛,對他寄予厚望。王家在當地並不能算什麼豪門大戶,祖上也沒有什麼顯赫的功業,能夠追溯到的有些名望的人物就只能算是他的叔祖和祖父。王安石的叔祖王貫之於北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了進士,曾歷任通判、知州等官職,最後官居尚書主客郎中,算是王家能夠找出的最大的官了。他的祖父王用之也只是做了一個衛尉寺丞的小官。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王安石的父親王益中了進士,出任建安主簿,是年二十二歲,此後他在地方任職數十年,足跡踏遍了大宋的多個州府。由於王益在臨川是“無田園以託一日之命”,因此每到一個地方做官,王益總是要舉家遷徙。這樣,少年時的王安石就隨著父親輾轉過許多不同的地方,沿途的新奇見聞使得年少好奇的王安石並未感到什麼顛沛流離的苦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正是因為這些廣博的見聞在他的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回憶,對他今後的人生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王益雖然算不得什麼大官,也稱不上什麼文豪,但是此人頗有文采,為人睿智謙和,為官清廉。據說在建安任上之初,王益就因為巧妙地解決了賦稅難收的問題而頗受同僚的敬佩。因為政績卓著,不久王益就得到了擢升,他被提拔為臨江軍判官,就在這個任上時他的第三個兒子王安石降生。在臨江軍為官沒有幾年,王益又先後出任新淦縣、廬陵縣、新繁縣縣令。所在之處王益都是勵精圖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所到之處幾乎都有關於他的政績卓著的記載。王益也因此被朝廷加授殿中丞,殿中丞雖是虛銜,但是要知道,當時的縣令為七品官,而殿中丞則為從五品,這樣一種低職高品的現象在當時並不是常見的,由此也可知王益的政績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同時據史書記載,王益為官“一以恩信治之,嘗歷歲不笞一人”,意思是他為官平時很少用刑,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王益對待旁人是如此仁慈,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就更是循循善誘。此後幾年之內,王安石的弟弟安國、安世、安禮、安上和三個妹妹相繼出生,王益的家庭就一天比一天熱鬧,一群孩子整天在院子裡玩過家家,打打鬧鬧,嘰嘰喳喳,好不愜意。有時王益忙完了公事,也出來和孩子們玩一玩。王益對孩子們從來都是和藹可親的,很少扮演“嚴父”的角色,他時常在孩子們吃飯的時候慢慢的和他們說一些仁義孝悌,朝代治亂之類的道理和故事。王益教子,還有一個可取的地方,即孩子想讀什麼書,就讀什麼書,從來不加以限制。所以王安石在臨川老家時,讀書讀的很雜很多,比如《山海經》《莊子》《老子》《墨子》《韓非》《史記》《論語》《詩經》《尚書》《周易》《文心雕龍》《左傳》等等,凡是能拿到手的書,一律通讀。而且據《宋史》記載,王安石從小勤奮好學,博聞強記,讀書過目不忘,作文縱筆如飛,情理俱妙,單單這些,就足以比下去很多人。

  孩子在年幼時通常都會把父親當做自己的偶像和模仿物件,而王益的這種言傳身教無疑會對幼年的王安石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王安石早年的從政生涯中,王益的這種勵精圖治的精神很明顯地在王安石的身上體現了出來。

  王安石的母親吳氏,江西撫州金溪人。史書記載,其“父吳畋,一生未仕。母黃氏,寡言笑,喜史書,事舅姑,撫子女,穆宗族,擅陰陽之術。”她的伯父吳敏,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中進士,他的兒子吳芮、吳蒙此後也相繼高中。因此吳家在當地也算的上是名門望族,吳氏生在此種家庭,自小接受了較為良好的教育,因此她並不是普通的家庭婦女。據王安石的好友曾鞏在為吳氏做的墓誌銘,即“仁壽縣太君吳氏墓誌銘”中寫道:

  夫人好學強記,老而不倦,其取捨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然好問自下,於事未嘗有所專也。其平生養舅姑甚孝。蓋侍郎七子,而少子五人,吳氏出也。然夫人之愛其長子,甚於少子,曰:‘吾愛之甚於吾子,然後家人愛之能不異於吾子也。’故其子孫已壯大,有不知為異母者。居久之,二長子前死,夫人已老矣,每遇其嫠婦異甚,而身為字其孤兒,忘其力之憊也。其處內外親疏之際,一主於恩,有讒訕踞罵己者,數困苦,常置之,不以動聲色,亦未嘗有所含怒於後也。有以窮歸己者,急或分衣食,不為秋毫計惜,以其故至不能自給,然亦未嘗不自若也。其嫁三從之孤女如己女,而待長子之母族如己族,蓋篤行如此,而天性之所有也。其自奉養,未嘗擇衣食。其視世俗之好,無足累心者。方其隱約窮匱之時,朝廷嘗選用其子,堅讓至於數十,或謂可強起之,夫人曰:‘此非吾所以教子也。’卒不強之。及處顯矣,其子嘗有歸志,而以不足於養為憂。

  這在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舊社會,實屬難得。

  父母的這種才情和品格對家裡的孩子們自然都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王安石有六個兄弟,他們七個人當中,有四個中了進士,一門父子五進士的現象在宋朝實屬罕見。他的三個妹妹也都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王安石長妹長安縣君詩句最為著名,名句“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流傳至今。這種家庭教育和氛圍為王安石無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他也將成為這個家族有史以來最為位高權重的人,王家也將在不久的數十年後一躍成為整個大宋朝最有名望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