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題西林壁> 關於《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3篇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

關於《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3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開啟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裡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麼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的意思。

  關於《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2

  一、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詩的頭兩句寫所見,概括敘述遊覽廬山的總體印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因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後兩句寫所感,講了從看廬山的經歷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題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透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把孩子們分成四組,每組排成一排,每個組員快速出列觀察隊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側面看。

  2、每組派代表交流觀察到的結果,並說說為什麼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就不同的結論。

  3、老師順勢匯入:今天我們學的古詩也和觀察的角度有關係,這會是一首寫什麼的詩呢?齊讀課題。

  二、熟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課題的意思。老師簡介題壁詩。作者在西林寺的牆壁上會題些什麼呢?讓我們也跟隨大詩人一起去瀏覽一番,領略其中的滋味。

  2、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朗讀,也可以是全詩。練習後抽讀進行指導;師生輪流讀;男女生分別讀;全班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點。

  三、啟發想象,理解詩意。

  1、讀“詩”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詩一定有了自己的瞭解和感受。剛才你們和詩人遊的是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的——廬山。還記得另外一個詩人也在瀏覽廬山之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望廬山瀑布》。還記得嗎?

  (齊背)

  2、兩個詩人一山一水,寫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著重寫的是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蘇軾從——(引導學生說出橫、側、遠、近、高、低)各個角度寫了廬山的雄偉壯麗。你想從哪個角度來欣賞這巍峨挺拔的廬山呢?(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角度,師因勢出示相關圖片)

  3、站在這個角度,你看到的廬山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播放音樂,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閉眼想象,用筆畫下腦海中呈現的景象,然後再全班交流。(分別從橫、側、遠、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師引導理解說出:橫向看到的廬山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側面看到的卻是高聳的山峰;(橫看到的是廬山的“長”,側看到的是廬山的“高”。)無論是從遠處眺望、近處細看,還是從高處俯瞰,低處仰望,廬山都呈現出它變化多姿的面貌,讓人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產生共鳴,領悟道理。

  1、同是廬山,我們卻能看到那麼多千姿百態的景象,是因為我們“移步”,讓廬山“換形”。我們以前也學過一篇有“移步換形”效果的文章,是——《畫楊桃》。背誦“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我們這首《題西林壁》,也是要告訴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們只看到片面的時候,不要忙著下結論,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去發現,才能真正地認識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這也是詩人在遊廬山後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訴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傳誦的千古名句。我們平時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們要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你們覺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樣子呢?

  3、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帶領學生在校園內以不同的角度觀察校園,再站到樓頂看全貌,感知“不識學校真面目,只緣身在校園中”。然後再讓學生舉例,也可老師舉例引導。

  五、課後拓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另外還有四首,同學們可以在課後繼續瞭解學習,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詩裡,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廬山的美和詩人豐富的感情。

  材料補充:

  初入廬山國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無人識故侯。

  過廬山下過圓通詩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袖裡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關於《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裡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裡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回憶學法。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嗎?

  三、學習古詩。

  (一)知詩人。

  (二)解詩題。(並介紹“題壁詩”)

  (三)明詩意。

  1、請同學們反覆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收穫。

  3、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你能告訴我們橫著怎麼看嗎??那什麼是山嶺?什麼是山峰?

  同學們的描述不夠形象,有哪位同學能用簡筆畫表達出來?

  你能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嗎?

  4、蘇軾看過廬山不同的姿態後,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反過來說一說。

  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

  (四)悟詩情。

  廬山的確很美。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處俯視,深溝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巒疊障。可廬山究竟美在哪裡?是雄奇,是壯麗,還是險峻?正如蘇軾筆下的《題西林壁》。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讀一讀,請你閉上眼睛,讓我們隨蘇軾一起去遊廬山。

  剛才那一瞬間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當在詩人蘇軾面對如此美景時,內心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

  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嗎?

  (五)明哲理。

  你能想個辦法,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還記不記得學過的《畫楊桃》一課,揭示了什麼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嗎?

  其實它還可以用在學習上,與別人交往中。像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四、總結全文。

  1、想一想蘇軾怎樣才寫出這首古詩的?

  2、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