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的孤獨

陶淵明的孤獨

陶淵明的孤獨

  導語:陶淵明是中國詩人裡邊最有思想性的詩人。有思想,就註定要孤獨。最有思想,就註定要最孤獨。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陶淵明的孤獨,歡迎閱讀!

  如果只讀陶淵明的田園詩,會被那平易自然的文字騙過去,好似他歸園田居的生活詩意無限。讀他的《乞食》、《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方體味其歸隱後的躬耕日子是那般的艱辛與沉重。而讀他的《與子儼等疏》,更是為他堅守內心志意的選擇而不被人理解感到難過。相比陶淵明的悠閒、任真,他的孤獨更是深深的打動了我。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做過長沙公,外祖父孟嘉是當時大將軍桓溫手下的名士。他本是出身於仕宦之家,卻選擇了辭官去種田,無疑背離了他所屬的那個群體。

  在官本位思想向來嚴重的中國,連送酒給陶淵明喝的田父都說“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在一般人看來,有官不做就是傻逼了。世人只知道做官的'種種好處,卻不知道做官對於一個崇尚自由、獨立的人,是一種痛苦。

  陶淵明是有濟世之志的,這從他五次出仕(除去第一次與第五次是為“親老家貧”而做官外,中間三次都是為自己的理想抱負而做官的)可以看得出來。但每次做官的時間都很短暫,終於“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從此再不出仕。

  他這樣做,實屬無奈。孔子也說了,邦有道則仕,無道則隱。陶淵明之所以辭官,就因為天下無道。而在古代,除了做官便無建功立業的機會,辭官便註定了人生只能以壯志未酬來告終——事實也確實如此。

  對於一個讀書人,回家種田無疑是最壞的選擇。如果歸隱的生活真的永遠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麼悠閒愜意,那也就值了。然而,更多的時候,是家裡窮得沒有米下鍋,以至於不得不厚著臉皮去別人家乞食——“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除了飢餓,還要忍受寒冷的痛苦:“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如果飢寒交迫的日子,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承受,那也就算了。他的妻子與兒女,還得一塊跟他忍飢挨餓。

  艱難的日子,如果有妻子的體諒,那多少也有點溫暖。然而陶淵明沒有萊婦那樣的妻子,也沒有二仲那樣的鄰居。他能感受到的只有孤獨,徹底的孤獨,所以他說:

  “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飢寒。餘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

  他很無奈,他也不想讓家人跟著忍飢挨餓。但如果違背自己的志意去做官,自己無疑更痛苦——“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在自己的志意與家人的溫飽之間,他選擇了前者——這個選擇無疑讓他很痛苦,所以他說“良獨內愧”。然而對於一個“任真”的人,要想滿足人生最高的需求——“自我實現”(馬斯洛語),他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陶淵明內心的痛苦與煎熬,他的妻子與兒女大概是不能理解的。在他所處的時代,也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他說“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他說“何所悲”,似乎是不在乎,其實從反面道出了沒人理解的孤獨,及由此而帶來的悲傷。

  我讀陶詩,為一個天才式的思想家的孤獨而感同身受。我知道在官本位的社會,拒絕做官太難,太不為人理解——別人都趨之若鶩呢。我也知道,當家人都不理解你的時候,尤其是家人因為你的選擇而跟著你吃苦卻不能理解你時,那種孤獨是多麼的痛徹心扉。

  大詩人李白早就說過了:古來聖賢皆寂寞。陶淵明就是因為太“聖”太“賢”,遠遠把時代甩在身後,所以才會註定如此孤獨。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最孤獨的人。千載之下,孤獨的陶淵明,在我心中,最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