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的哲理
題西林壁的哲理1
這詩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據一端,所見不同,欲見真相,需要脫出自身的處境,從高遠處觀照;也可以理解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驚乍喜,忽憂忽樂,為生老病死、榮辱貴賤所困,如果上升到無限的時空觀反觀這一切,不過都是瞬間的變化。 宋詩好說理是普遍的現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變得乾硬枯燥,但蘇軾的詩較少給人以這樣的感覺;像上述一類優秀之作,則既有深厚的內涵,又不乏詩意情趣。這主要是因為蘇軾常常從一個具體環境、具體經歷、具體景物中觸發思考,善於把哲理與抒情寫景熔為一體,善於透過親切妥帖、富於才思的比喻表現哲理,使人讀起來饒有興味。在中國古代詩人中,能夠這樣寫哲理詩的人為數並不多。
題西林壁的哲理2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 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 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 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 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 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的哲理3
生活是多面鏡,每一個面裡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題西林壁》讓我如沐春雨,彷彿一下子懂得了許多。
話說宋朝年間,一日,大詩人蘇軾來到廬山。但見廬山起伏連綿,橫看是一片峻嶺,側面看則是高高的.山峰。不同的角度望去,廬山呈現出各異的姿態。蘇軾頓時詩興大發,連忙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千古絕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一首詩不僅僅寫到廬山的景色,還從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每一個事物都有多面性,我們看待問題時,要注意從多個方面去思考。生活中何嘗不是呢?
一位美術老師,有一天,他上課的時候,把一個楊桃放在講臺上,讓學生們觀察,畫出這個楊桃。班上同學畫好以後,發現有一個同學畫的是一個五角星。大家便紛紛嘲笑他:楊桃就是楊桃,怎麼會變成五角星呢?老師卻說:“你們都到他的座位上,看一看這個楊桃。”學生們照做了,他們驚奇地發現站在這個位置上看到的楊桃,的確像個五角星。
不可置否,楊桃有一個面和大多數學生想的一樣,但當你從另一個面看,你會發現,這一個面與另一個面並不相同,但並不分誰對誰錯。反觀我們的生活,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一個色子除了可以丟出“一”,還可以丟出“二”、“三”、“四”、“五”、“六”;
同樣對於小鳥的鳴唱,有的人覺得這是一種噪音。有的人覺得這只是普通的鳥鳴,沒什麼特別。有的人卻從中聽出了旋律,認為那是一種優美的音樂。
同樣的一張紙,有的隨手丟進垃圾桶裡。有的人將紙摺疊成一架紙飛機,還有的人拿起手中的筆,在紙上寫下一段優美的文字。
可是,無論你怎麼看這同一個事物,儘管它會有其它形狀,可它還是它自己本身,不會變成另一樣事物。像廬山一樣,不管是嶺是峰,它仍是山,不會變成天空!
那麼,在生活,如果我們和別人的意見不同,不要一味堅持自己的觀點,要多接受別人的意見,他之所以與你的觀點不同,是因為我們觀察的角度不同,這好比一個楊桃,你從前面看,他從側面看罷了!看來看去,還是一個楊桃。
記得四年級時,有一次,班上進行辯論。說的是一個同學值日時偷懶,用幾元錢“賄賂”另一個同學幫他掃地。結果那個同學幫他把任務完成了。偷懶的那個同學還得到老師的一朵小紅花。偷懶的同學做得對不對。大家各抒己見,縱論紛紜。有的說,那個同學是對的,有的卻不同意這個同學的做法。其實,事物都有兩面性,利弊同行,掌握了這個道理,什麼事都解決了。
啊,《題西林壁》,雖不過短短几行,卻已使我受到了精神的薰陶,令我感悟良多,這首詩所折射出來的人生哲理,將激勵我,陪伴我踏上漫漫人生旅途??
簡評:古詩《題西林壁》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多少人生哲理,為後世提供不少借鑑。小作者透過讀這首古詩,抓住了“每一個事物都有多面性,我們看待問題時,要注意多個方面去思考”這一要點,展開論述,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層層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