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中的數學道理

題西林壁中的數學道理

題西林壁中的數學道理

  引導語:《題西林壁》,作者蘇軾,是一首描寫廬山景色的詩,《題西林壁》中的數學道理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題西林壁》中的數學道理

  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它揭示了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問題,不要鑽牛角尖,在一棵樹上吊死,換句話說就是要建立發散思維的習慣 。

  應該與立體幾何的畫圖有關,從不同的角度看,得到的圖形都不一樣。

  解析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詞各體兼善,是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盟主,代表著北宋文壇的最高成就。

  廬山自古就是文人爭相遊覽、題詠之地。西林指西林寺,位於廬山西麓。蘇軾的這篇《題西林壁》,為詠廬山名作,題於西林寺的牆壁之上。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景,為實寫。隨著視角的變換——橫看、側看、遠看、近看、仰望、俯視,廬山的景色也表現出不同的形態與風采。

  橫看,就是觀察廬山的正面,如崇山峻嶺,連綿不絕;側看廬山,則是峰巒並立,巍然屹立。嶺,突出了廬山連綿起伏的氣勢;峰,則反映了廬山高聳入雲的氣魄。

  從正面和側面兩個角度,刻畫出廬山形態的特點。接著詩人又從遠、近、高、低四個角度多視覺描寫廬山,雖未直寫觀察的結果,卻說明無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欣賞,都能看到獨特的景觀。簡單的14個字,卻鮮明、生動將廬山千變萬化的山勢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後兩句寫理,詩人從各個角度觀察、欣賞廬山,都能得到不同的結果與審美感受。針對這種現象,詩人思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無法看清廬山整體真實“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之中。

  詩人將自己親遊廬山的經歷,與人生閱歷相結合,藉此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看問題應從整體全方位關照的道理。這一哲理,不是透過層層的推理或者是大段的議論分析得來,而是從自然景物、現實生活中悟得,深入淺出,因此更為生動、易懂。

  理從景出,理自現實生活中來,因此前兩句的寫景與後兩句的寫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寓意深刻,卻無絲毫突兀生硬之感,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這正是此詩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