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學評析
《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題西林壁》教學評析,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一、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
於老師把《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教學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課題與作者、首聯和頷聯、頸聯和尾聯。在“課題與作者”部分,讀課題,解課題,加進作者和寫作背景介紹;在“首聯和頷聯”部分,出示幻燈片,要求看圖說話,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廬山各是怎麼樣的;在“頸聯和尾聯”部分,揭示主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二、教學重難點、關鍵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朗讀,透過學生自由朗讀,體會含義,再經由老師的引導,一步一步得出正確讀法。難點是要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廬山,廬山各有什麼特點。關鍵就是兩個部分:讀詩句和悟詩情。
三、課堂結構設計
本堂課的結構大致是三個部分:初探性自學、深究形自學、練習。
1.初探性自學:讀詩句。這一環節的要求是,讀出正確的字音、正確的停頓,讀出自己的感受。另外,教師以作者為一個點,引出以前學過的作者的其他古詩,聯絡了舊知。不僅如此,還以ppt形式簡要給出了本文的寫作背景這種方法是可取的,它有利於對下個環節“解詩意”對課文的更透徹的理解。但是,寫作背景這段話太空泛,缺乏教師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只不過是百科裡複製貼上的內容。對於學生真正瞭解背景基本不起作用。
2.深究形自學:解詩意。這一環節的問題設定是,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從六個角度看廬山,廬山各有什麼特點?這個過程中出示圖片,實質上是看圖說話。但是,也正是因為給出了圖片,學生只會說實話,看到什麼就說什麼,因此,說的內容大都千篇一律,很難再展開自己的想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個人認為,小學生“解詩意”不單是要說出字面意思,還要在說的時候運用詩化的語言,這裡主要是要靠教師的指導,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做足準備,深入挖掘,小學生的課可以不教得那麼深入,但是課一定要備的深,因為教師要有更高的眼界。
3.練習:悟詩情。這一環節設定的問題是,同學們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或感覺呢?我們看不清楚的僅僅是廬山嗎?這一環節進行的比較倉促,因為時間問題,這個環節只由老師一人自問自答了一番就結束了。而且,這首詩的主旨也不僅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對於主旨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大部分老師的焦點都在後半句,其實要是沒有渴求“廬山真面目”的求知態度,又何來“身在此山中”的原因揭秘。
四、教學方法的選擇
我國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的選擇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可以依據教學內容,還可以依據教學條件。這堂課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選擇了朗讀法、背誦法、問答法、講解法、練習法、反饋教學法等,根據教學條件選擇了幻燈片放映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基本功
1.備課基本功:能正確理解教學大綱,熟悉教材,抓住了重視學生的朗讀體驗這個重點;教學目的明確,要求恰當,要求朗讀正確,理解詩歌內容。但是,前面也講到,文字解讀得還不夠全面和深刻。
2.組織教學基本功:熟悉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從易到難;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教學結構合理,但是教學層次不夠清晰,比如當問出“認識蘇軾嗎,我們以前學過蘇軾的哪些詩?”這樣一個問題後,又是先背誦蘇軾的詩再介紹蘇軾,類似這樣的錯誤比較多;及時輔導,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反饋,並能給予一適當的指導。
3.板書基本功:板書佈局合理,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字跡工整規範
4.語言基本功:講普通話;能正確使用名詞和術語;但是,語言太累贅,不精要。這或許可以歸結到花在備課上的時間太少。平時經常聽老師們說起,亂七八糟的瑣事太多了,根本沒有時間備課,拿著一本書就進教室了。
六、教學建議
首先,“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三步驟教學結構是合理的,但是,之前、之間、之後的一些環節,或者說話語太冗贅了。比如,花了四分之一的時間才進入課題,可以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之後教師直接呈現方法,再解釋一遍各自的含義。又比如,看圖說話環節花的時間太多,教師先是讓學生看一幅圖說一句話,大家都說過之後,再讓學生連起來說說看。這兩個步驟是重複的浪費時間。可以縮減為只出示一張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了哪些畫面,並給畫命名。類似的。累贅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
其次,文字解讀不夠全面和深刻,就像前面所說的,關於本文主旨的把握,僅僅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八個字就能概括的.嗎?完全不是。這個可以延伸到作者的價值選擇,蘇軾為什麼要“識廬山的真面目”呢?引發學生的思考。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去搜集作者的相關資訊,以此做一次作者的專題研究。當然這個研究適合小學生那種程度就好。作者為什麼選擇去探究真理呢?如果是我們,我們又會怎麼選擇呢?其實,作者橫看、側看,遠看,近看,俯瞰、仰視,就已經透露出作者的選擇,他在看一座山時,又橫看、側看,又遠看,近看,又俯瞰、仰視,就是因為他追求真理。所以我們還知道了,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行為看出他的選擇,他的為人。
最後,說一說課文的教學資源。本堂課並沒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只是具備了古詩的一些基本元素:朗讀,字義,情感等基本知識。建議可以考慮提煉方法。比如古詩前兩句是寫景,教師就此啟發學生:狀物寫景的特點大家可以從寫景的角度方面去思考。什麼叫寫景角度呢?這裡的遠近高低就是角度。有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有視覺、聽覺結合,有遠近結合,還有上下結合、冷色調和暖色調結合等角度。另一方面,再啟發學生,一般而言,寫景的詩歌,景和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寫景都是為抒情服務,從之前對寫景的分析之中看作者寄託的感情。並在此過程中貫穿“知人論世”,使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不再是乾巴巴的文字,起到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