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讀後有感

題西林壁讀後有感

題西林壁讀後有感

  詩人告訴人們要跳出“圈子”看待事物和問題。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題西林壁讀後有感,希望大家喜歡,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他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江西九江,遊覽廬山時所作,可以說是一篇很好的觀後感。這首詩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在此,沒有必要作什麼解釋。不過,有人喜歡欣賞,鄙人側重感想。

  詩人全面的審美風格啟人心智。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從多角度多層次來認識和審美廬山。如“橫看”、“側看”、“遠觀”、“近看”、“高處”、“|低處”等六個不同角度和層次欣賞廬山這一名勝風景,透過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各不同”,這是對廬山美景客觀、真實、全面的評價!然而,這不禁使人想到,如果我們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或走馬觀花,不認真、全面、細緻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就會陷入片面的泥潭,做出錯誤的決策,給工作帶來損失。

  詩人從不同角度和層次觀看廬山,既是欣賞風景,又是總結。實踐證明,任何一個物體都有它的多面性,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問題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和層次來觀看和認識。如一個正方形的物體,有正面、底面、前面、後面和兩側面等多個方面,只有瞭解這些情況,才能說了解這一物體,否則就是零碎和片面的。看待事物和問題是這樣,看人也是如此。如傳言某人很好,不一定就是很好,有時甚至截然相反。這就要透過深入調查,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並進行綜合分析,才能認識一個人。當然,人是會變的,好的可以變壞,壞的也可以變好,而變化的'原因在於內因和條件。可見,這又使人想到觀察事物,分析問題,不但要全面,而且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明辨是非,減少失誤。

  詩人告訴人們要跳出“圈子”看待事物和問題。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是因為“身在此山中”。可見,當事者迷,旁觀者清。只有跳出“身在此山中”這個“圈子”,才能拔開迷霧,透過現象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對此,不禁又使人聯想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黨外有黨,黨內有派的情況,如果我們跳不出“思想禁錮”、“世俗偏見”、“小團體”和“恩怨”等“圈子”,“戴著有色眼鏡”看事看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像那“井底之蛙”,只知道天有個井大,只看到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長遠利益,那末,好些“當事者”就會像熱戀中的情人,懵懵懂懂,昏頭昏腦,自以為天生一對,地設一雙,既看不到事物的全部,又分不清人的好歹,缺點也成了優點,而“旁觀者”的一句話也聽不進去,於是,婚後各種惡習逐漸暴露出來,才大呼上當,已是遲了。可見,只有跳出“圈子”看待事物和問題,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抓住關鍵,做好工作。

  《題西林壁》這首詩主要是借景生情,告訴人們要學會觀察事物和分析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採取有效措施,搞好我們的學習工作,達到預期目的,這就像“授人以漁,終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