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人教版《桃花源記》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人教版《桃花源記》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桃花源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1

  文言教學的第一任務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字詞的含義,疏通文意。落實字詞和文意的理解是閱讀文言的基礎,否則文言的教學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我在第一課時中,主要就這點要求進行了落實。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有意識有方向地逐步積累文言字詞和句式,還能注意教給學生相關的方法技巧,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同時有效地降低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難度。

  第二課時採用了較有創意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完成較好。

  本課的不足之處,由於時間較緊內容較多及學生文言基礎較為薄弱等原因,造成了教學任務落實不夠充分的情況,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教改的同時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應該是研究的方向。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2

  《桃花源記》為傳世佳作。我非常喜歡作者描繪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會。對於這篇古文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道理的。那麼這篇課文究竟能給同學們哪些知識和能力呢?我認為,透過對課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學習:一、繼續鞏固同學們課外透過查資料預習的方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能力。透過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大意。結合課文註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透過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瞭解,對課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時能發現問題,那就是學有所獲的表現。三、對古文知識點的識與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習文言文,必須進行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而這篇課文的文言知識點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古今異義詞;其二,一詞多義;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現突出,要在翻譯時根據意譯的方式適當補出來。我認為透過對全文的背誦,是對文言知點識記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學我的設想是以學生朗讀與自學為主,教師點拔為輔。在教學中我先帶著學生疏通文中的字詞句,再把桃花源記的美景與文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探討本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這節課上有大多數學生能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本文比較感興趣。只有一些後進生還不能進入狀態。還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裕。如果學生能主動就課文思想內容作更進一步地探討,結合現實社會進行反思,那就錦上添花了。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應該有多大困難。但不管怎麼說,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須放在首位,怎樣讓學生在感受文章語言美意境美的同時又能識記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還是使用一貫用的方法:多讀。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常聽說熟能生巧。文章讀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來了,試想,一個同學文章都讀的不通順,想讓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於是我抓住早讀課時間,讓同學充分預習,反覆的讀,先把課文讀通順,然後找到自己感覺優美的句子,再反覆讀,能成誦最好。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疏通這篇課文文意時,我沒有采用串講的方式,因為我發現串講的效果不大好,班級除了幾個好學生能認真聽講記筆記,其他的同學堅持不了幾分鐘,也不能完全怪他們,因為串講確實比較枯燥乏味,一節課講下來,老師講的口乾舌燥,學生聽的昏昏欲睡,一節課基本就是填鴨式,效果甚微。於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一小節一小節疏通文意。先把這一小節的重點字詞劃給同學,因為理解文言句意時,關鍵字詞非常重要,關鍵字詞解決了,這個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後我再讓同學根據註釋,同桌或前後桌分組討論,實在討論不出來的字詞先放那兒,然後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加以指導。這樣,他們的積極性比較高,而且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甚至是成績很差的同學都能回答對問題,因為好多詞意註釋上都有,只要他們“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來。即便是如此,我在講到文句優美的地方,還是放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反覆讀,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

  第二課時,由於時間緊張,很多第一節課該有的環節到這節課上都沒有了,學生讀的不夠充分,自己展開也不多,因為緊張好多原來想好的過程都亂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夠,所以感覺不好。因為很多文言字詞,在已學過的多篇文言文中反覆出現過,幫助學生找規律,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增強他們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課時這方面我做的很不夠。好在由於文章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時,學生配合的比較好。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這點讓我感到比較欣慰。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要鍛鍊自己的心裡素質,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教學水平。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4

  《桃花源記》這篇課文已經教過很多次了,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收穫:

  在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時,我用幻燈片出示了與課文語句相符的彩色圖片,學生非常感興趣,都被那優美的桃源之景深深吸引了,就連那平常上課愛開小差的學生都大聲地朗讀起來。我趁機讓學生練習朗讀,誰讀得好,誰就有機會開啟下一頁的美景,結果學生非常踴躍。而在教學之前,我還擔心這一教學設計是否幼稚,會不會讓學生只注意圖片,而忽略了對課文的學習。這一出乎意料的結果啟發我深思究竟什麼才是以學生為主體?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想想學生希望以什麼樣的形式學習,教師如何設計才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方式,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在我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生命課堂教學改革,其目的和宗旨也是希望透過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益,朔造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而我認為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一個一直在提,但一直未解決的課題就是如何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上學期開始,我校在各班開展小組學習以來,應該說,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於教師加強了對小組的評價,各小組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操作,發現有些時候小組的發言成了預設的那麼幾個學生的事,甚至成了組長的任務了,一些學困生在歷經失敗後,又是興趣缺缺了。至此,小組學習已經陷入了流產的危機,該如何及時採取措施彌補、挽救?

  這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是否不要只盯著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能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學生的需求,然後著重思考採用什麼樣的形式去教學,才是學生所能接受的,所喜愛的。教師的教學不是隻要我的教學完美了就可以了,而是應該以學生學到了什麼,學會了什麼為標準。只要從這一目的出發,採用什麼教學方式都是可行的。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只依賴於小組學習,還應該採用形式豐富的教學模式,讓我們的課堂豐富起來。特別是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時時體會到語言的美,生活的美,要善於用美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樂於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5

  《桃花源記》一文已教了N次了,每次教時,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體驗,新有感悟:

  1、應該是一條曲折的小溪。教第一段時,課文對於發現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較多,也比較細緻,摻合著溪流,有小船,有兩岸,有桃花林,最後發現洞口.這個過程要如何再現,才更有說服力?

  於是,我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把發現桃花源這個過程中的景物,畫出來!一聽說語文課可以畫畫,久違了的學生,興致被調得老高。你一言我一語:這是兩岸,這是桃花林。這是小船,船不要畫出來,只要畫船盪漾開去的水圈,就能證明說是有小船,上次老師教我們深山藏古寺就是這樣畫的??最後,由美術功底較好的燕南同學上臺一展畫技:平整的兩岸,整齊的桃花林,小船在溪的中間,一位漁人在划槳?

  當包含我在內的所有人沉浸在這幅圖畫的構思中時超勁同學代表另一部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小河不應是平行的整齊劃一的,而應是曲線的,由小到大,彎曲而來,從美術的角度講,更富有直觀感,更富有曲線美。

  是啊,我恍然大悟,彎曲的小河才更有說服力。

  2、結合語境理解翻譯。文字第四段中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翻譯。“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對於這句話,很多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朝代更替的順序,先有漢朝,才有魏晉,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漢朝和魏晉,很正常,但他們之間構不成遞進關係啊!課堂一度停留。這句翻譯是不是錯了啊!

  其實,學生的這個發現,作為老師,如果沒有認真思考,也會走入這樣的死衚衕的。我讓學生思考之後,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桃花源的人,來想這個問題,這不會錯了!學生三五個討論起來,才理解到:按我們現在的角度,是錯的。但是按桃花源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不知道漢朝,不知道魏晉。這當中漢朝離他們近,魏晉離他們遠。而我們學生,我們的理解剛好相反。魏晉離我們近,而漢朝離我們遠。理解了這一點,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3、應該是時間順序。《桃花源記》進行課堂小結時,關於這篇課文的順序,稍有波瀾,討論有致,分析有理,可謂恰到好處:我提問學生,本文的順序,蘇璇香同學立即反映:時間、空間、邏輯等三種順序。但是本文是什麼順序呢?璇香同學認為是“空間順序”?

  旁邊的劉釗同學站起來說:“時間順序”!“理由呢”我順勢追問,劉釗同學理由充分:

  本文是按“發現桃花林”(第1段)--“進入桃花林”(第2段)“做客桃花源”(第3段)“離開桃花源”(第4段)),“再尋桃花林”(5段)的順序來寫,所以是時間順序。

  那什麼樣的寫法順序才是空間順序呢?空間順序一般有這些特徵:從遠到近,從小到大,由物及人等較為明顯的空間概念. 完全正確,我心裡只有折服。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6

  我這堂課是《桃花源記》的第二課時。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複習舊知和理解主旨。古文的字詞解釋比較枯燥,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兩個檢查的環節:“大家來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讓學生找錯糾錯,辨析古今詞義,學生髮言踴躍,達到了複習的效果。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研讀課文,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六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我把問題彙總後,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分類、組合、提煉,排列,整理出六個探究題。為了使自主探究順利展開,我又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設計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在課上,我把學生的問題和提問者的名單一起出示,提高了學生研究的熱情。我以小組討論作為探究的形式,各小組選擇兩到三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並指定一名成員代表小組在全班交流中發言。教師在小組討論時巡視,瞭解各小組的選題及進展。最後交流時,各小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或各抒己見,或達成共識,相互質疑,相互補充,完善了自己的研究結論。總結我的這堂課,教學目標明確,流程清晰,教師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學生平等對話,突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雖因時間關係未能完成所有的探究題,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對主旨的理解也更進了一步。

  反思這堂課,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結合我研究的課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我在教師的評價語言上還應作以下的探索和改進:1評價語言的激勵性還要強化。我在本課教學中對學生的激勵性的評價多為“好”“很好”,比較單一,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2評價語言的分析性還要細化。當學生答不到點時,教師不應只做簡單的否定,要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分析,3留白還要藝術化。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後,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錘鍊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7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並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設計有許多可取之處: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讀數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辯論、訪談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在急於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注重教學細節。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

  3、從長遠看,我要繼續向名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綜合素質。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8

  本週二至週四,我校所有高階教師和省、市骨教師每人上一堂公開課。於是,我按照教務科貼出的時間表,根據本班學生的教學進度,在本週二上午第三節順其自然地上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千古傳誦的文言文。

  對於九年級的聽障學生,採用降一級人教版語文教材學習古文是很有挑戰性的。好在《桃花源記》是以記事為主,藉助情節曲折的故事來為讀者展現一個環境優美、生活富足、民風淳樸的美好世界,寄託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沒有多大難度,難的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上這節公開課前,我們師生已用幾個課時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學習了生字詞,重點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識,基本掌握了課文內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背誦課文。在此基礎上,我把這節公開課的重點設為“感受桃花源的美”,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確定好重難點後,在實施教學時,我分五個環節進行,首先是“問題匯入”,我設的問題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裡?想想它寄託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兩個問題實際就是本課時的重點和難點。接著就是第二個環節“整體感知”,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後用“桃花源”為中心詞,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梳理文章順序,再請一位學生簡單複述課文,這其實也是溫故知新,為學習下文做鋪墊。然後就利用圖文並茂的課件,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學習重點句、段,透過“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來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點。然而,由於沒有把握好時間,後面的環節有點倉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難點,最後一個“讀後感悟”的環節也沒時間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後來,我又聽了好幾位老師的公開課,感覺受益不少。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鑑同事,這幾天來,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後,無論上公開課還是平常課,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現,但求學生在我的課堂上能專心地看,投入地讀、大膽地說,盡情地寫,從中獲得一點知識,得到一點鍛鍊,受到一點啟發。這,我就滿足了。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9

  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覺很美,美得搖頭晃腦,佩服的五體投地;教《桃花源記》感到很爽,無論是通篇縱覽還是咬文嚼字,無處不感到其美美不勝收。

  一、語言美,如歌

  1、敘事簡約,給讀者留下更多回味的餘地。例如: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要回答的內容本來應該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話三個字“具答之。”作為回答,簡約至極。類似的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詣太守,說如此。”

  2、長短句相間。課文中長句、短句交替出現,錯落有致,形成一種節奏美。例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桃花源記》讀來琅琅上口,富有音樂的律律美。

  二、景色美,如畫

  在作者筆下,由於詩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麗如畫,課文中的兩處景物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潺潺的小溪流水,兩岸滿山遍野的燦爛的桃花是何等的如畫美景。再看文中的另一幅畫面,我們不妨把他們看著一副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畫面由山水畫漸漸變成了風俗畫。

  三、意境美,如詩

  無論是桃花林景色還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風光無限,美麗如畫,一派迷人的自然風光。如畫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讀者的想象,讀者的藝術再創造。經過讀者的藝術再創造,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一幅幅美麗的自然風光畫卷,有著詩歌般的意境。更何況《桃花源記》本身就是《桃花源詩》的序呢?

  四、人文美,如甘醇

  桃花源作為一個理想世界充滿了人文之美。在這個理想世界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過著自由、快樂、祥和、安寧的生活。“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完全是一箇中國的烏托邦。這兒的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對漁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五、結構美,如美玉

  1、層層設疑,引人入勝。(詳見教參)桃花源如夢似幻,飄渺若無,若幻似真,撲朔迷離,充滿神秘色彩;

  2、結構自然,脈絡清晰。按照漁人的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重訪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除了上述眾“美”之外,如果我們用心去仔細分析品味肯定將會有更多的收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桃花源記》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義的力作。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篇10

  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傳授方法,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的探索。下面我把《桃花源記》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學習文言文要激發學生興趣。文言文是我國古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一點很重要。我在課前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有關桃花源的圖片,在學生的腦海裡,在觀看圖片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入神,效果不錯。

  第二、在檢查預習的環節中,我讓學生查詢作者的相關資料,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加強文言文學習的語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的示範朗讀、學生自己的大聲朗讀、學生的示範讀教師加以指導,這些環節我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第一課時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於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重要。若老師指定學生翻譯,要麼啞口無言,要麼不動腦筋拿著參考書照念;若以老師串講為主,學生便無所事事,亦不願主動記筆記。對於這一問題,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第1、2段,然後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定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效果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學生活動還不夠積極。

  第五、本文的重點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環境美、生活美,體會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我先讓學生感悟桃林美景,出示了桃林的圖片,同學都踴躍舉手回答,說出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時,我認為這是較難的,並且是教學的重點,就設定了合作探究的環節。但學生的掌握情況看,桃花源的美這個問題可以不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個問題偏難,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為了進一步的啟發引導,我也出示了相關的圖片,但這些圖片所起到作用不大。同學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我啟發引導她們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去分析理解,學生就很順利的回答出來。

  第六、在拓展遷移的環節我讓學生暢談現在美好的生活,但由於講課剩下的時間已經很短,只讓一個學生來回答,這裡缺少過渡語,"我們已經過上了桃源般和平寧靜幸福美滿的生活。"

  第七、由於課堂時間後半節課比較緊張,學生配合又不是很好,複習鞏固的環節丟掉了,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總之,本節課突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但由於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顯得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師各環節的銜接語言、啟發引導還不夠到位、教師基本功還不夠紮實。

  "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調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