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唐詩> 唐詩中的那些秋色

唐詩中的那些秋色

唐詩中的那些秋色

  “天涼好個秋”是一種秋,“秋風蕭蕭愁煞人”又是一種秋。秋景無限好,表現在詩中,秋色、秋意、秋聲、秋景,餘味無窮,意蘊綿延。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中,有“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說秋風不停地吹,但吹不掉我心中的愁苦。我的一片相思情,總記掛著遠在玉門關的夫君。誠然,這還不是寫秋色,而是寫秋思。

  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你細看風、猿、鳥、樹、江、病、鬢、酒共扯一情,同關一愁。好一個“愁”字,上面是個“秋”,下面一顆“心”。詩人從心底發出秋愁,化為傳神之佳作。透過描寫秋色暗含光陰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也有秋色烘托的深刻意境。

  王維的《秋夜獨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倒也是秋色另一景,有聲有色。另一首《山居秋瞑》詩是寫初秋夜晚的情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的詩將夜、松、石、月……寫入詩中,寫得盎然生趣,閒靜幽美,恬美宜人。王維大都是讚美初秋的景色,詩風是繼承了陶淵明以來自然淡遠的傳統。

  杜牧的《山行》也是耳熟能詳:“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眼中的秋天,又是一派清新明豔、生機勃勃的景色,把秋色寫成了春光,真是神來之筆。《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中“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寫出了南方秋景。全詩讀來,感到南方的秋天,沒有秋氣蕭殺的感覺,倒是給人以寧靜。

  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高氣爽,江天遼闊,一隻白鶴凌空御風,翱翔在萬里晴空。這景象是多麼的雄渾壯美,格調是何等的昂揚激越。

  沈佺期的《獨不見》:“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戊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抒發了少婦淒涼獨處、臨秋思夫、感時傷懷的心情,此等痴心透骨,令人落淚,感懷稱頌。

  李商隱的秋景詩,寫得簡約而形象。在《宿駱民亭寄懷崔雍兗》中有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讀來使人感到是在蕭瑟的秋日裡,坐在池塘邊,聽著雨點打在殘謝荷葉上的聲音,別有一種清冷寒瑟的情景。

  唐人寫秋色,也十分注意到秋色的程度有不同,韓偓的詩中有“已涼天氣未寒時”和“惻惻清寒翦翦風”句,都是寫的初秋的輕寒,很有意境。

  唐代詩人有時能用秋色來形容其它事物的情境。李賀《李憑箜篌引》,是詩人聽箜篌之後,用“石破天驚逗秋雨”,形容樂器聲的昂然激越,使人始料不及。更多古詩詞內容請關注“”

  呂岩的《梧桐影》中的“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也是這樣,用秋夜的環境來襯托苦候情侶約會的心情。

  張繼的《楓橋夜泊》是有名的詩。秋景與旅人的悽苦,描寫得十分動人。全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深秋愁夜淒冷,而在淒冷中,別有一番秋夜的清麗、雅緻和蕭瑟之美。南方詩人,寫南方秋色給人帶來的愁思。而北方詩人也寫北方秋色也帶來秋思。

  蘇頲的《汾上驚秋》中有“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說的是,離家萬里,心緒愁苦悲涼;正要渡過汾河,正逢滿山飄落葉的蕭瑟之聲,實在令人不忍去聞。秋葉飄落,本是自然現象,而把這現象與人的心緒相溶,就產生了無限哀愁、傷感和愴然。這就是“境由心造”之說。唐·李頎的“鴻雁不堪愁裡聽”。

  張籍的《秋思》中“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寫信的人看到洛陽城裡的秋色,似乎在寫好的.信中有許多事沒寫上,只得將交給送信人的信又要了回來,開啟再看一番。這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馬戴的《灞上秋居》中的“落葉他鄉時,寒燈獨夜人。”很能勾起秋日身在異鄉人的共鳴。

  唐詩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山水;“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的秋月;更有那一派稻菽翻浪、金果壓枝的豐收景象和四溢飄香的桂花,傲立秋風中的菊花與山野間的紅楓組成的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讓我們徜徉於詠秋的經典詩章,感受秋天意境,品味秋天的情懷,澄澈心靈塵埃,體悟人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