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合集7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合集7篇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瞭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瞭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透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透過反覆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透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教法設計:

  透過反覆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詩中一些字詞的運用,學生可能在理解上產生問題,可採用討論、點撥、聯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決。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彷彿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二、 整體感知:

  1、 本詩屬於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 回顧關於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 正課:

  1、 師範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 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 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 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 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 分析其他三聯

  (1) 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麼?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裡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並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 頷聯中的“宦遊人”指的是什麼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 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後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後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遊,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

  9、 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 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後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 作業: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六、 板書:

  三秦(送別地點)

  望 並非遠別

  五津(上任地點)

  同 宦遊(身份)

  知己 豁達、樂觀、坦然

  意 心願

  比鄰

  無為 共沾巾

  七、 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樓送辛漸 別董大

  王維 王昌齡 高適

  渭城朝雨邑輕塵, 寒雨連江夜入吳, 千里黃雲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風吹雁雪紛紛。

  勸君更盡一杯酒, 洛陽親友如相問,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2

  一.《送別》引入

  一曲長亭外古道邊,將古道送別唱得悠揚婉轉,催人淚下,那離別之傷已然銘刻在心間。

  (此曲有學生會唱,一定強調只可輕聲跟唱,重在用心體會送別之情)

  二.由曲到詩

  說道唐人的送別詩,我們首先要說的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所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齊讀此詩。

  2.解讀此詩。

  詩的第一句:寫送別地點

  詩的第二句:寫朋友將要去的蜀州就在那風煙迷茫之中。表面寫的是兩個地方,但從時而回望長安和時而翹首蜀地中,表現難捨之情,沒有離別字樣,卻一開篇就讓人感受到濃濃的離情。

  詩的第三四句:寫你我都是為了仕宦離別家鄉、漂泊異鄉。境遇相似,由己及人,推心置腹,言外之意,我們都不必為了這個已定的分別而過多的傷感。

  詩的五六句:筆鋒一轉,寫下了開朗樂觀最為人稱道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時尚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麼,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勵,也如同近在咫尺。

  詩的七八句:委婉收結。

  3.簡析.

  空間上的離別:

  時間上的離別:

  結合生活經歷,各抒己見......

  小結:在遙遠的離別,也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再長久的離別,也割不斷真正的友情。只要彼此的感情金石般牢固,哪怕是遠在天涯,也猶如比鄰而居。這兩句是全詩的高潮,表現了詩人----

  (高遠的志趣,脫俗的情懷,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再次齊讀此詩,體會別樣的送別。

  四.完成課後練習,並背誦此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3

  教學設想:

  一、安排半個教時。

  二、這首詩語言比較淺顯,在講解過程中由教師先作示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問題。

  三、在詩句分析過程中,主要以教師和學生共同提出問題,同學間討論交流,教師總結歸納的方式展開。

  四、在學生理解了詩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朗讀全詩。朗讀要求語音準確,語調合適,讀出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進行詩歌賞析的訓練,學習寫簡單的賞析文章。

  過程和方法:體會詩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賞析名句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透過朗讀訓練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賞析名句

  教學方法:朗讀、賞析

  課時安排:半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同學們,老師手上拿的是什麼?(照片)準確來說,這是一張畢業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經常被引用到各種畢業照、留念冊上。那麼,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句詩出自何處呢?其實,它就出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簡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一生短暫坎坷。有《王子安集》傳世。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三、講析詩歌:

  (一)教師範讀,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麼?

  學生回答。明確:五言律詩。繼續問律詩的四聯分別稱什麼?(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詩歌中寫的是什麼事情?從哪裡看出?

  學生回答。明確:送別友人,從題目中看出。

  (二)題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動詞,到的意思。回憶《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字詞學習:以學生開火車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闕(què):皇宮前面的望樓。輔:護衛。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無為:不要,不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

  2.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過程:

  導語:應該說每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人們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離別時,心情總是難過的,免不了要講些祝福的話語,有的甚至做兒女態流下眼淚來。這當然時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詩作為藝術,如果把這些都寫進去的話,就會讓人覺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別詩到底給人以怎樣的意境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送別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學常識: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4歲,尚是一少年,但因才華外露,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詩8句分4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根據每一聯的作用,分別稱為“啟、承、轉、合。

  二、讀:語速,語調,節奏

  三、釋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賞析

  1.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起:首聯,破題,交待送別的地點和時間。

  ——起:就是開頭,首聯。首聯的作用在於破題,即交待題目當中的主要因素。

  輔:輔衛

  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一帶的地方(點出了送別地點。)

  風煙:風塵煙霧 (點出送別時間: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個渡口 (點出了行人將要去的地方)

  “遠遠望去但見四川省一帶風塵霧靄中蒼茫無際。”

  2.首聯描寫了那些景物?第一句與第二句描寫景物特點上有什麼不同?

  ——城闕 三秦 風煙 五津 。一近一遠,一明一暗,對比強烈,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

  3.詩的開頭明說離別了嗎?說了些什麼?

  ——沒有,描寫了這兩個地方的形式和風貌。

  現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詩人與好友杜少府站在長安城下,抬頭看看長安城,再張望一下蜀州的方向,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那送別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的問題,詩人站在長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嗎?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不能。 類似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裡詩人超常人視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開篇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壯闊的境界,這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於楊枝、淚痕、酒盞是不同的。

  5.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承:緊承上聯所描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

  離別意:離別的情意 ;與君離別意:我和你離別的情意

  宦遊人: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時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成為遊士或遊學,離開家鄉到異地做官稱遊宦或宦遊)

  作者意在告訴杜少府此時我和你一樣難過,但因為我們同是宦遊人,命運相同,這次分別是別中之別,這兩句詩很自然的把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寫出來了。

  6.“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名句)

  ——五六句筆鋒一轉,轉而去安慰即將遠行的友人。

  轉:頸聯,強調在內容上要改變描寫方向。(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內:四海之內,指全國

  比:靠近,挨著。

  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這既是對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對他的一種讚揚(點撥:知己)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摯的友情得到了昇華。

  7.“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合:尾聯,回應題目,回應標題。

  無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別得路口

  沾巾:揮淚告別(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淚,於是沾巾就可以用來代替哭泣。這種字眼叫做代詞或代語)

  8.回顧全詩:

  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為了勸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來就勸他不要過於傷感。而是先用環境描寫勾畫出一個真實的送別畫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樣都是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因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並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道最後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於悲傷。這樣委婉寫來,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9.小結

  這首詩樂觀開朗,沒有一般送別詩所有的纏綿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豔麗的詩風一直佔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的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

  五、課後作業

  1.課後蒐集有關初唐的詩歌加以分析比較

  2.背誦全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並背誦。

  2、瞭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透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透過反覆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透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

  二、 整體感知:

  1、 本詩屬於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 回顧關於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學習

  1、 師範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 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 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 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7、 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 分析其他三聯

  (1) 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麼?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裡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並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 頷聯中的“宦遊人”指的是什麼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 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後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後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遊,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

  9、 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 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後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 作業: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6

  教學內容:理解《渭城曲》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內容,比較、感悟、賞析兩首送別詩的風格。

  知識目標:理解詩句,瞭解古詩內容,有感情的朗讀古詩,並能背誦.

  能力目標:展開想象,培養合作研究、自學鑑賞古詩的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能查閱並初步使用有關資料.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

  2.透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展開想象;

  3.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情引趣

  1.讓我們先聽首歌,好嗎?

  (音樂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2.誰聽過這首優美動聽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嗎?對,叫《送別》

  4.師:在古代,長亭外,古道邊,往往是人們送行分手的地點場所。今天,讓我們一起賞析兩首送別詩,這兩首詩的題目

  分別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

  師:古詩所寫內容包羅永珍,像離人夢,相思愁,遊子吟,征夫苦,愛國情等等,非常豐富。其中,描寫送別的詩佔有一定的比重。《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詩都是送別詩中的名作,被人們傳誦到今。這麼好的詩真是不能不學,首先請同學把書翻到52、53頁讀一讀這兩首詩吧。

  1.生自由讀;

  2.師指名讀;

  3、教師範讀;聽老師讀讀這兩首詩。

  三、選讀其中一首深入學習

  1.師:同學們,我想問一下,你們比較喜歡哪一首呢?你認為哪首寫的好呢?我們分組搞一個辯論賽好不好。請選擇《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學座到這兩組,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學座到這兩組。同學們可以選取你們喜歡的方式學習你最喜歡的那一首送別詩,一定要用心呀,為一會兒辯論哪首寫的好座充分的準備工作。

  2.學生自學。

  3.小組交流。

  4.分別對兩首詩進行彙報,教師相應點撥。

  師:為什麼你更喜歡這首詩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別詩寫的更好呢?比賽正式開始,我當裁判。

  唐初期、盛唐時期的我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所以當時的人們豪氣沖天,充滿了建功立業的思想,所以,人們之間的分別也就成為常事。這兩首詩雖同為送別詩,但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點撥備案:首聯屬“工對”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氣勢雄偉,點臨別之地。第二句裡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於千里的秦蜀兩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遊他鄉,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如何感傷!接著作者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瞭解,心心相連,那麼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一般小兒女那樣。

  師:你們組說的可真好,看樣子對詩的理解很深刻嘛。看,我準備了這首詩的影音材料,看看裡面又是怎麼評價的?

  放多媒體

  由於聽你們這樣評說,再加上剛才那一段影音材料,連我都覺得這首送別詩寫的要比他們組選的好了。

  (哦,你們組為什麼不同意?好,我們公平競爭,請你們發言陳述,我們這幾組的同學也認真聽一聽,你們倒是說說看,你們選的這首詩哪裡寫的高明?精妙在哪裡?

  《渭城曲》點撥備案: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

  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集中表現。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中波,備嘗獨行窮荒。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殷勤祝願。對於進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蘊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師:有道理,說的真好。我這裡也為你們準備了這首詩的影音材料,看看裡面又是怎麼評價的?

  到底那首詩寫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實平分秋色,難分仲伯高下。

  我宣佈,比賽結果:一比一平!

  哦,有的同學在噘嘴呢。其實,你們都是獲勝方呀。因為透過同學們談感想,說風格,在不知不覺中,你們對這兩首送別詩的理解、感悟已由膚淺變得深刻了。我們這節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對不對?對這兩首詩還有疑問嗎?

  四、賞讀古詩

  1.質疑並解疑

  2..師:同為送別詩,給人留下的感受卻不一樣,一首纏綿傷感,一首積極向上。讀的語氣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

  4.指導朗讀、背誦

  怎樣讀才能讀出作者那時的感受呢?(指導朗讀、試著背誦)選擇一首,給大家讀一讀?不錯,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頓、重音就更好了。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的飽滿一些,有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聽老師再讀一遍好嗎?看誰悟性最強,感覺最好。在下面試著練一練。誰願意讀?真不錯。

  5.教師小結

  五結束語:

  透過今天我們學習的兩首送別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的讀本中還有一些送別詩,課後請同學們找出來讀一讀,再與今天學的送別詩對照著的體會下,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更盡一杯酒

  海內存知己

  無故人

  天涯若比鄰

  傷感

  向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篇7

  [教學設想及依據]

  1、依據新課標要求,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儘量少講析。

  2、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講析代替實踐。

  3、教學採用四步法:聽讀、譯讀、說讀、背讀。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目標:1、初步瞭解一些詩歌的常識。

  2、瞭解詩歌朗讀的一些技巧,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透過品讀詩歌的語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情味,領悟其意境。

  4、啟發學生創新寫作,在領會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能力訓練目標:1、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透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情感訓練目標:透過朗讀、賞析、創新、寫作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竟境。

  2、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聯絡詩歌意境,進行創新寫作。

  [教學用具]錄音機

  [課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瞭解詩歌

  中國是詩的國度,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創世佳作,它們

  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學習一點古詩文,有利於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想象。大家從兒時起就開始接觸中國古詩,你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兒時的啟蒙詩,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詩》嗎,我建議全班一起背誦,來體會一下詩的情味美,感受詩的音樂美。(全班齊背《靜夜詩》)你們都喜歡詩嗎?為什麼?(歸納詩的特點)今天我們再來和大家一起學習二首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黃鶴樓》。這節課我們要完成四個任務:

  1、聽讀——劃分節奏

  2、譯讀——理解內容

  3、說讀——體味情感

  4、背讀——積累詞語

  二、第一個教學板塊,聽讀——劃分節奏學會朗讀

  1、聽讀詩文,劃分節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以上教學板塊讓學生掌握了詩歌朗讀方法,現學現用]

  三、第二個教學板塊譯讀——理解內容領會意境

  1、指導學生大聲讀課本下面的註釋,讀一句詩翻譯一句,允許學生進行討論。

  2、討論後可以互相譯讀。

  3、分別請幾位學生示範譯讀這兩首詩,教師更正,歸納總結。

  教師小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傑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離別之情,但由於詩人開闊的胸懷,完全沒有給人一種因離別而悲傷的情調。《黃鶴樓》則是攬勝懷古思鄉的名篇。它把神話與現實、古與今、情與景熔為一爐,創造了一個蒼茫開曠的詩歌境界。相傳李白在黃鶴樓想題詩,見了崔顥的作品後便感慨地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此板塊以學生譯讀為主,達到完成詩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個教學板塊,說讀——體味情感創新運用

  1、再讀詩文,讓學生在讀中領會詩人的情感。

  強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達詩人對友情的堅貞信念和對世事曠達的情懷。而《黃鶴樓》則表達了詩人懷古思鄉的情感。

  2、在品味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按以下要求寫作:

  假如時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顥,請你把他們的詩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別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塊以學生寫作為主,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並豐富了學生的想象]

  五、第四個教學板塊,背讀——積累詞語再悟美文

  教師要求學生採用正確的朗讀方法,分男女生再讀全詩文,然後合上書,當堂背誦,亦可請個人示範背讀。

  六、回味小結

  透過這兩首詩的朗讀、感悟與創新運用,讓每位同學都已掌握了正確的讀詩、賞詩的方法,並激發我們更加珍視朋友間的感情、熱愛家鄉,提高了同學們的審美能力。

  附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聽讀——劃分節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譯讀——理解內容送別思鄉

  說讀——體味情感豁達惆悵

  背讀——積累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