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蘇軾> 水調歌頭 蘇軾 賞析

水調歌頭 蘇軾 賞析

水調歌頭 蘇軾 賞析

  導語:這首詞《水調歌頭》是蘇軾創作進入全盛時期的代表作,是一首絕佳的賞月詞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水調歌頭》賞析,歡迎閱讀!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本篇為熙寧九年丙辰(1076)把酒賞月而作。時蘇軾出川宦遊,滯留密州,生活上與胞弟七年闊隔,政治上同變法派意見牴牾。中秋之夜,望月懷人,感慨身世,激盪出如許感喟遐思。詞由探詢月輪開始、開闕年代搖曳入題,足見對超塵表示興趣。繼而虛幻憧憬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間?現實眷戀終於戰勝了虛幻憧憬,歸結為人間即是仙境,識度何等明達。人間畢竟不無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轉過硃紅樓閣,低灑在綺窗前,照著床上惆悵無眠的人,懷人無寐,月圓人缺,倍添離索。其實人不長聚,月不長圓,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唯願順其定則,各保康泰,共沐明月清輝,襟懷何等曠達。本詞思路由虛而實,由實而虛,由天上折轉人間,由星體妙悟人生。“人有悲歡”三句,以宇宙意識觀照人生,涵蓋自然與人類共同律動,意象愈空靈,意境愈澄澈,意蘊愈玄奧,意念愈明達。

  此詞想象奇拔浪漫,筆勢矯健回折,形象灑脫生動,“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其清曠健朗之格調大異於花間、金奩之柔媚婉約,初露東坡豪放詞風範,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但更為啟人心智、雋永有味的還是蘇軾對人生、對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裡、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無數的缺憾。鮮花嬌美,芳草茂綠,但枯榮有時,美景不永;親情繫心,相依相戀,而悲歡離合,聚散無常;時光無限而人生短促;懷才有志而機緣難憑……大千世界竟是這樣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詩歌賦吟因此才有那麼多的惜春悲秋、傷離嘆老之作。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士哲人困於這種人生的缺憾而悲憤不平;有多少騷人墨客惑於這種人生的缺憾而頹唐憂傷。歲月悠悠,現在輪到東坡。他“奮勵有當世志”,但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只好自請外任,當有壯志難酬之恨。中秋佳節,兄弟同在齊魯,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親人不得團聚之苦。年屆不惑,人生入秋,漸知人生短暫之緊促。時值中秋,霜風漸緊,將近萬物蕭殺之蕭條。洞悉事理的東坡此時此刻對人生、物理的缺憾該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詞裡才有那麼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絕不淪於憂傷頹唐。他站高一層,放開視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鬱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雖因離別而苦,月也並非永遠團圓。萬事萬物之圓美、欠缺總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輪轉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於月圓人散呢?繼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超越了時空、地理的`侷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共賞明月意味著雙方健在並互相思念,這就足以令人慶幸和寬慰。

  [作者簡介]

  (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誌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蘇軾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他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