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調歌頭教案合集五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調歌頭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水調歌頭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透過朗讀,瞭解詞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二、透過品味,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重點:
朗讀並學會透過想象感悟詞的意境。
難點:
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首先播放《花好月圓夜》MTV。
師:首先讓我們來聆聽一首優美的歌曲。(播放音樂)
同學們如果熟悉的話可以跟著哼唱。
師:優美的音樂能喚起人的情感,帶給人以美的感受,當我們沉浸在這優美的旋律中,你的頭腦中首先浮現出一個什麼形象呢?
生:月亮。
師: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花好月圓人團聚,月亮的圓缺,給了我們無限的思念。明月與詩詞好像天生就結緣,明月激發詩興,詩詞隨明月而發,相伴而留香千古,在眾多詠月的詩詞中,蘇軾的《水調歌頭》被公認為中秋詞中的絕唱,這節課我們就來鑑賞這首詞(板書課題)。
二、美讀意境
透過多次朗讀,讓學生熟悉文字,讀的琅琅上口,讀出情韻。
1、聽讀感受意境。
2、練讀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出你的體會、你的個性。
3、配樂讀在古韻悠揚的樂聲中,學生吟誦,讀出感情。
三、走近蘇軾
所謂知人論世,讀蘇軾的詩詞,一定要了解蘇軾其人,解讀他當時的背景。在學生先前預習、查詢的基礎上,透過投影打出蘇軾與本詞有關的經歷: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開豪放一派。書畫上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從21歲中進士到現在(1076年)已20年,其間,父母相繼過世,妻子早逝,與弟弟蘇轍6年未見,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貶官。
我們學過的蘇軾作品有: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記承天寺夜遊》庭下如積水空明。
《赤壁賦》(《核舟記》提到)。
四、質疑賞析
上片的學習主要質疑,下片的學習重在欣賞。
學貴有疑,善於提出問題是學習思考深入的結果。在賞析時,我先請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方面提出疑問。
學生圍繞作者的心理活動,抓住三個動詞進行提問。
問了什麼?幾時有?是何年?問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態。
欲:詩人想幹什麼?乘風歸去。詩人飛天的渴望是對天上的想象,是瓊樓玉宇的美好,是一個出世的夢,是一顆玉潔的心靈。
恐:因為天高而擔憂摔的重,因為擔憂高處不勝寒而鬱結。
學生的創造性質疑在於問了這樣一個不被人關注而又很有探索價值的問題:詞的首句為什麼把句式進行調換?
從做學生到做老師,我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確實是個有意思的問題。這就是學生的發人所未發,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按意思,句式確應為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問題不能不討論,於是討論熱烈展開,思路漸漸明確:句式調換,是為了強調詞人的疑問,渲洩詞人的感情,至於向誰發問,因為不需要回答,顯得不十分重要。問在開篇,給人以爆破般的感覺,充滿氣勢的力量。
學生還抓住字詞進行質疑,這種微觀的問題更能切入文章的精髓。如學生問:為什麼說歸去而不說去?
學生在討論中出現了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是偏義複詞,歸義已虛化。歸去就是去。
師:意思就是去,那乾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鈴》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第二種意見認為,歸可能是襯詞,湊足音節的。因為詞是按律而唱的。可以換為我欲乘風而去。
師: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歸去,是否另有含義呢?換個角度,從作者的心境考慮考慮。
第三種意見認為,歸涵義深厚。老師誘發到:蘊含著哪些深意呢,你們能否品味品味?
生1:詩人把月宮當自己家鄉,到月宮就像回家一樣,所以說歸去。
生2:說歸去,彷彿詩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3:說歸去,我感到了詩人在人世受壓抑,憂愁煩惱。
生4:天上瓊樓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僅美麗富饒,而且精神自由。
生5:我想到了騰格爾唱的《天堂》。(師:能唱兩句嗎?)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賓士的駿馬,潔白的羊群哎耶,還有你姑娘,這是我的家哎耶。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師:天堂就是我的家鄉,所有要歸去。)
生6:詩人所營造的月宮,不在建築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蘇軾理想的精神歸依之所。
另有學生質問:影子為什麼是清的,難道還有渾濁的影子?這什麼意思?
透過師生互動,這裡的清影,是寂寞孤獨的影子。因為,清還有寂靜的意思。作者遠離故鄉和親人,中秋團圓時節,孤身仰望明月,顧影自憐。所以清影是說自己孤獨寂寞的身影。同是見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飲了酒,李白是舉杯邀明月,蘇軾是起舞弄清影。
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滅,虛幻的美是不真實。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擊,心裡越孤單,越覺寒冷。大學士高高在上,終遭貶。想逃避,但終究回到人間,表現了詩人執著於人間,留戀人間的溫暖,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去也為月,留也為月,都是月亮惹的禍。
在下片的欣賞中,首先欣賞詞人對月移過程的描寫。
描寫人間的月色,透過三個動詞來展現:轉、低、照。
1、用最美的語言描述月移過程:月光慢慢轉過了翠閣紅樓,輕輕灑進了雕花的門窗,脈脈照著不眠的離人。
2、這句暗含的真實意思是什麼?
賦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說明望月時間之長,思念之深。與天上的瓊樓玉宇相比,人間也是朱閣綺窗,富貴華麗。暗含著還是人間好。
不應有恨,何事偏向月時圓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怎樣欣賞?我啟發學生憤悱:勸月不要有恨,實際月亮有恨,詩人也有恨,恨什麼呢?
月不懂人情,人離你卻圓。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無常。恨世事的難料。我與弟弟分別這麼久,卻不能像月亮一樣團聚,這讓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澆愁卻愁更愁,月亮卻又明又圓。這也是我無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禍,都是你的錯。詩人對月的怨恨越深,越說明他對弟弟的思念深切。
你還欣賞詞人曠達語嗎?請找出來體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有聚有散,有離也有合,就像天有陰有晴,月有圓有缺,這是人生無法擺脫的遺憾。與其煩惱,不如讓我們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 ,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學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賞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這是詞人的詩意想象,也是詞人的美好祝願,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親愛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雖然遠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輪明月嗎?我們同在一片明月下,平安長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分片賞析了詞後,總有散的感覺,這就要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統整全詞內容,我設計的是:假如你是蘇軾,你怎麼向我們說詞的內容。
我把酒對天發問:明月,你從何時就有了?在你美麗的宮殿裡,現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駕著風,像個仙人,飛到瓊樓玉宇的月宮中去。我又擔心月宮太孤寂清寒,於是我決定留在人間,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宮哪裡有人間這樣有樂趣。
月光慢慢轉過了翠閣紅樓,輕輕灑進了雕花的門窗,脈脈照著不眠的離人。月亮,你該不會故意跟我們過不去吧,為什麼偏偏在人們別離之時圓呢?這豈不是加深了人們離別的愁苦嗎?雖然你的陰晴圓缺總是與人世的悲歡離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陰晴圓缺是自然現象,我們的悲歡離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的。我想借你表達一個美好願望──祝每個人都平平安安、美美滿滿地生活,縱然遠隔千里,只要能共享這一輪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
五、聽唱會境
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調歌頭》flash,學生透過詩畫唱,再悟詞境。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有學生隨著跟唱。聽唱跟唱後,學生朗讀體會意境。
大家已經整體感知了詞的內容,同學們不妨暫時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設想自己就是蘇軾,仕途坎坷,被貶密州,思念親人,不能相見,中秋之夜,獨飲月下,此情此景,讓我們插上聯想與想象的翅膀,動情地朗誦《水調歌頭》。
六、述說感悟
學生學了這首詞後,有怎樣的收穫呢?我要求學生用這首詞裡,有一種 在裡面的句式說感悟。
有一種思念在裡面:看月圓,思念與弟弟團聚。
有一種苦悶在裡面:歡飲達旦,大醉,借酒澆愁;對人間不滿,想乘風歸去。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傷愁苦。
有一種豁達在裡面:在人間受排擠,但他還是覺得人間美好,天上瓊樓玉宇何似人間朱閣綺戶、平安生活。是他豁達的心化解了滿腹的苦悶。
有一種祝願在裡面:祝願每個人平平安安,長長久久地幸福生活。
有一種哲理在裡面:人生悲歡離合在所難免。
有一種浪漫在裡面:詩人端起酒杯問蒼天。在這裡作者把天想象成能與之對話的物件,他不把天看成是高於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聖,表現了蘇軾的豪放與浪漫。
有一種矛盾在裡面:他既嚮往月宮,又擔憂想那兒的寒冷;既想擺脫人世的煩惱,又不忍心離去。表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有一種線索在裡面:詞以月貫穿,句句寫月,創造出明月一般皎潔的意境。
有一種文采在裡面:擬人、反問、句式倒裝,抒情、議論、想像、美麗的傳說,共同成就了這首詠月絕唱。
有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裡面:詩人對無情的月亮寄寓了無限的深情,營造了悽清而優美的意境,既抒發了感慨,又思念了弟弟,更表達了人生哲理,還創造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使我們見月就產生這種情感體驗。
同學們已被蘇軾不凡的才氣與豁達的個性所感染,也讓我們更加喜歡蘇軾,更加喜歡他的詞,現在就讓我們飽含著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共同背誦這首詞。
七、借月許願
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古人望月產生了無限的遐想,表達了無限的情思,寄託了美好的願望。讓我們也來許個心願:
好花常開,幸福常在。
祝天下人團圓幸福。
祝每個家庭和和美美。
祝兩岸早日團圓。
你們的祝願是一瓣瓣的心香,美好而多情,願你們的祝福早日變成現實。讓我們在漫漫的人生長路上,笑對人生,做一個最好的你!
【教學點評】
楊先武老師執教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為安徽省新課程典型課例被拍成光碟,其教學的主要特色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創設情境,以情激情
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形成的關鍵因素。透過《花好月圓》MTV匯入,渲染情境;透過範讀,榜樣引路;透過音樂伴讀激發學生讀詩的慾望;透過古詞新唱,感悟詞的意境。學生陶醉其中,隨意跟唱,不經意地融入意境。教者以激情傳遞著作者之情,感染、喚起學生的激情。
二、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
聽讀、評讀、自由初讀、邊讀邊查、探討研讀、自練朗讀、教師範讀、學生範讀,最後的本課小結,也以師生齊誦全詞而代之。整個教學過程的起承轉合、思研議結,縱究橫拓,都始終扣在誦讀──理解這根主軸上。緣起於讀、發散於讀,領悟於讀,歸結於讀(情感體驗與體現)。為語文尤其是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讓讀走出峽谷,多層次、多種形式的靈活運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鑑的範例。
三、隨機點撥,相機誘導
討論到聯想和想像的時,聯絡到學生學過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講歸去時,引用騰格爾唱的《天堂》。為理解詩人對人世的熱愛引用《還珠格格》主題歌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引導多是隨學生之意的商量、探討,隨課文之意的設疑、設境。如即時引用都是月亮惹的禍,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詞,增添了趣味。
四、美文美教,注重學生的感悟
學生暢意的讀,詩意地說感悟,理解詞的內容時,問學生假如你是蘇軾,你會怎麼說?總結時,要學生用有一種( )在裡面的句式來說,富有創意。最後讓學生借月傳情達意,寄託美好心願,學生表達了強烈的真誠情感,又與詩人一起共鳴,從而陶冶了美好的情操。
水調歌頭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這首詞有著極其豐富深廣的意蘊,它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孤高曠達的境界氛圍,在月的陰明圓缺當中闡明人生哲理,貫穿著對於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獨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無窮的永恆魅力。
教學目的:
1,瞭解蘇軾的生平和文學成就;
2,指導學生了解本詞的創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詞的名句和哲理句;
3,背誦本詞,嘗試默寫有關月光與友情的古詩。
教學課型:
新授課。教學形式:講授、提問、練習、誦讀等
教學重點:
把握理解本詞所表達的哲理和美好感情。
教學難點:
作者現實人生態度的矛盾與所展示的曠達情懷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
一、 新課匯入:
各位同學,我們大家有誰聽說過享譽文壇有名的“三蘇”名?----對,他們就是北宋的著名文學家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他們併成為我國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蘇軾,今天我們學的《水調歌頭》就是蘇軾的一首著名的寫中秋的詞。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所以他的作品集叫什麼?---《東坡樂府》,他的詩詞文、書法繪畫樣樣精通,才比天高卻命運坎坷,常被貶謫異鄉。這首詞寫的是他41歲被貶謫到任山東諸城知州時在中秋之夜懷念弟弟蘇轍(字子由),詞中表達的美好情感的詞句既表現了他的曠達情懷也表達了人類共同的祝願,因此流傳千古。
二、 新課簡析講評:
1學生試讀,老師示讀,學生再朗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及詞義。
宮闕que:宮殿不勝shēng禁受不住綺qǐ戶:雕花的門窗嬋chán娟:指月亮
2邊講邊評新課
A,先看《水調歌頭》四字,它是?---詞牌名,它的作用是規定了一首詞的每句字數平仄等。接著讀序言,問:它有哪句話告訴了我們這首詩的題旨和資訊?-----對,“中秋”“兼懷子由”告訴了做詞的時間和目的。那麼農曆中秋大家吃什麼有什麼寓意呀?----團圓。提示:當時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約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七年沒有見面了。
B,閱讀講析詞上片,詞以拿酒問月開端:明月什麼時候就有了?天上的宮殿今晚是何年何月?——體現蘇軾屢受打擊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抉擇上的徘徊困惑心態;於是想到乘風飛往月宮去,可是又擔心在高寒的月宮自己難以承受,——借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相比,表達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宮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說明蘇軾願意在人間為國家出力,這顯現蘇軾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分析提問詞上片大意-----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C,閱讀講析詞下片,先是講自己徹夜難眠:月影移動,轉過紅色的樓閣穿過雕花的門窗。這樣寫的目的是?——承上啟下,自然轉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了。接著問月:為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時團圓呢?——1,什麼語氣----反詰埋怨;2,懷念誰?---弟弟子由。接著有己推人,人間有悲歡離合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沒有不可能完美無缺的。——什麼語氣、態度?------對離人的同情撫慰,更是賦予哲理,表現詩人曠達的心胸和情懷。最後用月光的普照表達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祝願:只希望人人歲歲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樣的名句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深摯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最後兩句是名句
下片大意: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D,本詞的特點:以月為中心貫穿,色彩絢麗,想象奔放,闡發哲理含蓄自然。
三,朗讀背誦課文,思考提問:
1,本詞哪一句最能體現對弟弟的思念?
2,哪一句最富有哲理?
3,哪一句是名句?
4,你還知道哪一些描寫月亮或者友情的古代詩句?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詩》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情—《贈汪倫》李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四,作業
1,基礎題;
2,寫出描寫月亮或友情的三句詩,默寫本詞;
本文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詞牌名
蘇軾北宋文學家
上片: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下片: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水調歌頭教案 篇3
教學重點:
懂、背誦這首詞。
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傳統意識中,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不知道同學們在往年看中秋圓月時有何感受?今天,我們不妨來欣賞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賞《水調歌頭》
1、 對照小序部分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學生讀書下注釋。
(2)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後,教師.總結點評)
(4)全班齊讀
3、疏通全文
(1)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並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打出全文註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問:對照註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麼?兩者聯絡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6)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訓練
(1)什麼是聯想?什麼是想象?
(2)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3)看圖一,發揮聯想,你能聯想到什麼?
(4)看圖二,發揮想象,你能想象到什麼?
5、 問: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6、音樂欣賞
(1)播放王菲的 《水調歌頭》
(2)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7、學生總結
(1)一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穫
三、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
根據下文開頭,發揮豐富想象和聯想,續寫文章。
金秋十月,夕陽西下。一老農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邊抽著煙,一邊浮想聯翩……
水調歌頭教案 篇4
一、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二、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導語: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集》裡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看,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二)預習檢查。
1、給紅色的字注音。
宮闕(què)玉宇(yǔ)
朱閣(gé)綺戶(qǐ)
無眠(mián)嬋娟(chán juān)
2、範讀。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透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四)詩詞賞析。
1、根據註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看螢幕,並對照課本的註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硃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6)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嬋娟,即嫦娥,這裡指月光。
2、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兩者的聯絡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後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麼?寫了什麼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絡何在?
明確:這首詞上片寫景,執著人生,下片抒情,善處人生,上下片內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板書: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明確: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透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裡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1)講解“聯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提問: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
明確:明亮。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提問:人們由“天河現水牛”圖藝術地創造出“牛郎織女”圖以及由此聯絡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中間是透過什麼來實現的?它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透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猴子撈月亮、孫悟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天空——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遨遊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總結: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髮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六)音樂欣賞。
聯想力和想象力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便是背誦這首詞,讓我們透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1、播放鄧麗君的MTV“但願人長久”。
2、第二次播放,讓學生輕聲跟唱。(提醒:歌詞的“何事長向別時圓“有別於課本的“何事偏向別時圓”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
(七)歸納小結。(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八)作業佈置。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調歌頭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學會透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透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二.教學重點:
學會透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四、教學工具:
課前把課文內容製成幻燈片、影片等多媒體。
五、教學設想:
1、本教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以情景教學作為指導的思想,透過善設、再現詩的意境來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和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把課堂延伸至課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詩詞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本課的關鍵。設計了幾種新的朗誦方法和教學方法,體現了詩詞教學的特點。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如:音樂烘托法、繪畫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透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能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課安排一課時完成:
①學習生字詞,查作者相關資料等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學完成。
六、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活動
(由一學生講述童年趣事)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讀書報告。
(二)、匯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歷來被列為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同學們,你們家過中秋有什麼習俗嗎?古人過中秋喜歡吟詩賦文來抒發自己當時的感受,為我們後人留下許多優美詩篇。
2、媒體呈現課題:
找學生講講課前查詢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多媒體展示簡介作者生平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傳誦甚廣。
(三)全班自由朗誦一遍.注意字詞的準確讀音,劃分朗讀節奏。
1、多媒體展示以下生字:
1.闕(què)
2.瓊(qióng)
3.綺(qǐ)
4.勝(shēng)
2、投影內容,反覆朗讀體會情感。(選配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
3、聽配樂範讀,學生小聲跟讀。
4、展示朗讀技巧,全班模仿配樂範讀有感情大聲跟讀,注意語速、重音。
5、學生單人配樂朗讀,教師點拔。
6、男生配樂朗讀上闕,女生配樂朗讀下闕。
(四)瞭解寫作此詞的背景幫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蘇軾因烏臺詩案倍受折磨,被貶黃州。寫此詞時,作者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蘇軾兄弟情誼深厚,他與蘇轍在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但無緣相會。時值中秋,蘇軾賦詞懷之。
(五)品味、賞析詞的內容.(重點)
整體感悟:
1、展示思考題:筆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詩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麼?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2、聽鄧麗君演譯這首詞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現畫面,感染學生,引發無窮的想象。
3、學生初步談感想,鼓勵個人獨到的見解。
重點賞析
1、學生說說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發揮想象描繪詞的意境。(由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教師點撥難解的字詞或投影出來。)
2、學生思考、討論、質疑以下問題:
A)這首詞中你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的?
B)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心中的天宮是怎樣的?他嚮往那美好的天宮嗎?你認為作者是怎樣想的,覺得天上好還是人間好?如果真有天宮的話,你願乘風而去嗎?為什麼?
C)這首詞你最喜歡哪幾句?為什麼?
(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但原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這樣,惟望各自珍重,希望從共賞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釋卻離怨。
(六)歸納小結,投影板書主題:
這首詞中飽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透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實現,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織著詩人對人生不如意的慨嘆和如何擺脫情感困擾的理智的矛盾,最終是理智擺脫情感困擾,表現出詩人那熱愛生活、執著人生的情感。
(活動形式:小組討論,選派代表回答,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的答案)
(七)(每個人對詩詞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創造。
美好的詩詞意境引發人們無窮創造。有的用繪畫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來表達。)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製成配圖卡片或寫下來。投影一副《蘇軾對月飲酒圖》,(事先佈置預習作業)
(教師配樂示範朗讀自己改寫的範文,以引起學生想創作的心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範讀)(選配古箏曲目《西廂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改寫
中秋之夜,皎潔的月亮緩緩地升起來了。庭院裡顯得特別幽靜,詩人蘇軾獨自在涼亭下自斟自飲,面對如此優美的月色,詩人浮想連篇,在這本應家人團聚的佳節,只有月亮在我身邊陪伴,舉起一杯酒面對天上的月色,想邀請月娥一起來歡飲,這美好的月亮在什麼時候才出現呢?請問你居住天宮,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為什麼不回答?哦!那我就飛到月宮上問個明白,那裡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許會比人間潔淨吧?可是聽說月亮雖有美玉砌成的樓閣,卻是水氣結成的寒宮,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處的寒氣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獨舞自娛,與那舞動的影子歡愉吧,畢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宮又怎麼比得上在人間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轉過紅色樓閣,又低低地照進美麗的窗閣裡,復照著深夜不能入眠的詩人,是什麼原因使詩人無法入睡呢?是思念,是離愁,思念遠在他方的弟弟,詩人不由埋怨起月亮來了:你為何總在人們離別時這樣圓滿呢?哦,月亮,這不是你的錯,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時盛時衰,既然人間自古以來就有悲歡離合,月亮當然也會有陰晴圓缺了,又怎能強求?只要彼此永遠健康,能在千里之遙共賞明月,有了這份心願也就足夠了,祝福天下的離人總有團圓的一天。)
(八)能力遷移。
你試發揮想象說說下列詩句的意境,理解詩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九).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改寫這首詞或繪成圖畫。
2、背誦整首詩,直到會準確默寫
3、課後繼續收集中秋詠月詩詞,準備朗誦會。
板書: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上闋:飲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闋:難眠懷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題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襟和對親人的思念。
(以上教學過程是初步構想,上課時可靈活處理。)
20xx年11月5日
教學後記: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體現新課程標準教學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重視字詞句的理解的同時,善於啟發學生思維,發展想象的創新能力,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課堂氣氛活躍、由於教學內容較充實,學生由於個別分析能力侷限,討論時間在保證充足情況下,後面教學環節較緊湊,結尾匆促,日後注意培養學生討論問題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