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游泳》教案

《水調歌頭·游泳》教案

《水調歌頭·游泳》教案

  《水調歌頭·游泳》是毛澤東在1956年巡視南方,三次暢遊長江寫下的詞,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表達了毛澤東對中國人民建設祖國和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體現出來毛澤東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也表達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

  ,下面是詩的教案,供大家參考!

  【教學目標】

  1.結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詩詞的思想內容,並進而理解表現形式,特別是情景交融、聯想與想象、運用典故等方法。

  2.掌握詩歌中所涉及的語言知識,特別是一些詞語的準確含義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上節作業------背誦《沁園春•長沙》

  二、 匯入

  我們先來看一首小詩。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毛澤東)這是毛澤東16時的時候一次升學考試的作文,名人少年多立志,這首詩給我們的是一種感覺是:萬里江山我為主。這種立志扭轉乾坤的雄心壯志,可以說貫穿了毛的一生,在任何惡劣的歷史關頭都能坦然面對一切,指點江山,笑對風雨,就連他的愛好也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

  毛澤東一生酷愛游泳,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便是詩人青年時代奮勇進取、劈波斬浪的藝術寫照。毛澤東對長江也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長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暢遊長江。毛澤東幾次橫渡長江,雖然風高浪急,但在毛澤東眼裡,卻是小菜一

  碟,“長江橫渡只等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有關游泳的詞《水調歌頭·游泳》,本詞便是毛澤東1956年在武漢暢遊長江時的感興之作。再次來體味其不畏艱險,急流勇進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

  三、 學生聽範讀,整體感知課文。

  四、學生自讀,試用現代漢語說說本詞的意思。

  剛飲過長沙的水,

  現又吃了武昌魚。

  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

  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

  哪管得風吹浪湧,

  這一切猶如信步閒庭,

  今天我終可以盡情流連。

  孔子在岸邊嘆道:

  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

  龜蛇二山靜靜佇立,

  胸中宏圖升起。

  大橋飛跨溝通南北,

  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

  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

  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

  讓三峽出現平坦的水庫。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五、 分析詞句 理解內容。

  1、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寫作者的行蹤。

  提問:為什麼不說“才留長沙步,又到武昌行”?為什麼不說“才飲長沙酒,又食武昌豆”?

  明確:(詩要用形象思維,不宜直說,詩又要合乎邏輯的思路,題目是游泳,就要與“水”有關,因此“長沙水”“武昌魚”均入詩中)作者當年視察大江南北,興致很高,行跡匆匆,“才”、“又”兩個副詞說明了時間短暫。行程緊促。 這種樂觀開朗的心境是全詞之主調。 起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詩人將兩句古童謠信手拈來,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對仗工穩,含義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詩人的行蹤,也說明了游泳的地點。這裡,“才”“又”兩個副詞一氣連貫,不僅是時間的連貫和空間的轉換,也傳達出作者風塵僕僕巡視各地的興奮而又輕快的心情;“飲”“食”兩個生活細節相映成趣,顯得興致勃勃;“水”“魚”兩種富有特色的湘湖風物, 三國時民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反映了一種安土重遷的封建鄉土觀念和保守意識。毛澤東稍加改動,一反原意,讀來親切自然,意趣橫生,抒發了對社會主義祖國無限深厚的感情。

  2、“萬里長江橫渡„„今日得寬餘”正面描繪作者暢遊長江時的感受。

  提問:作者遊於長江時的感受如何?從哪些詞語表現出來?(心胸開闊、豪邁自信)

  明確:這兩句詩人便以雄健的筆勢,轉入寫游泳。 作者在繁忙的公務之餘,在開闊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歡快,十分愜意。一個“楚天舒”的“舒”,從側面寫出心中之舒暢開朗:“得寬餘”,則從正面寫出心中的舒展與自在。長江風大浪急,但卻“勝似閒庭信步”,多麼從容,多麼豪邁!這兩句詞,萬里江天,上下映襯,橫渡縱目,情景交融。越是寫出長江之大,就越是顯示出詞人藐視天塹的恢宏氣度。 從中透露出建國伊始,祖國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寫詩人之志。

  提問:孔子的語錄流傳後世很多,為什麼作者偏偏想到這句話呢? 講解:(題目既是“游泳”,必須與“水”相關才可入詩。孔子面對江水一去不復返而生感嘆,正好與眼下滔滔而而去的長江之水相貼近)作者聯想到孔子面對河水而發浩嘆是十分自然的,這中間的媒介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卻又有新的內容。孔子在發感慨,時間一去不返,作者在這裡進一步表明,正因為時間寶貴,所以應該抓緊大好時機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是無可奈何的嘆息,而是隻爭朝夕的激勵。同時,這個典故亦為過渡到下闕做了準備。 毛澤東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根底,因此他能夠非常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古典詩詞的多種表現手法進行寫作。他不僅能將古人詩詞或其它韻文成句入詩

  詞,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便是毛澤東遊泳之際見長江逝水,聯想而及孔子之語,乃一字不改地截取了《論語·子罕》篇中的成句,賦予嶄新的意義,直接把中流搏擊風浪同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聯絡起來。這裡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又有對崢嶸歲月的懷念;既有對歷史的追溯,又有對自然規律的探究;既有對生命的感悟,又有對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隻爭朝夕、催人奮進的號角。總之,作者對這兩句古語的妙用,妥貼自然,不著斧鑿痕跡,不僅加深了詞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雋永,這在古人詩詞裡也是十分罕見的。

  4、“風檣動„„天塹變通途”寫出長江大橋的建設,氣勢宏偉,速度驚人。

  講解:這是寫正在建設中的長江大橋圖景,“動”“靜”“起”“飛”“變”一連串的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不但寫出遊於長江之所見,而且展現了祖國建設的巨大變化與建設的迅速。這正是建國伊始,整個經濟建設大好形勢的縮影。“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開頭三句,以“風”字起,緊接著上闕內容,矚目兩岸景色:江上是風吹千帆齊飛動,兩岸是龜蛇二山靜相望,進而轉寫中國人民在風浪滾滾的'大江上,開始了實施全面改造長江的宏偉計劃。一“動”一“靜”,相映成趣,一“起”則聳然挺拔,發起新意,充分表現了今天中國人民建設祖國、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5、“更立西江石壁„„當驚世界殊”展望長江開發建設的美好前

  景,充滿自豪之情。

  提問:詞中說要進一步開發改造長江之水,那是怎樣的一個規劃?有什麼特點?(大壩十分堅固——石壁,將上游的水蓄積起來——截斷巫山雲雨,水庫的位置很高——高峽出平湖)

  講解:“更立”三句,思緒遙遠,神遊三峽,一幅壯麗神奇的理想圖景在詞中展現出來。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橋建設展開,寫正在付諸實施的部分宏圖。“飛”和“變”是寫實,也是預期。寥寥兩筆,不僅寫出了大橋興建的飛快速度,和即將見到的大橋凌空的雄偉形象,而且寫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這是寫設想中的全面建設開發長江資源的藍圖。開發長江,利用水資源是幾代人的夢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手中,這一夢想才有可能實現。作者對詞語頗有推敲,使之富有詩味兒,不說大壩而說“石壁”;不說上游流水,而說“巫山雲雨”;不說高山水庫,而說“高峽出平湖”。用語典雅得體,更富有藝術美感。這裡又有一個神話聯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為巫山在長江上游,由武漢沿長江上溯,自然可達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稱來歷。因此,詞的最後一句便巧借神女之傳說,設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該驚歎於世間的巨大變化。可以說是自然貼切,意味深長。這首詞無疑抒發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願望和對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讚美。

  六、總結藝術特色:

  本詞運用了豐富奇特的聯想和想象。

  發揮驚人的藝術想象力,運用豐富奇特的聯想,是本詞較為突出的手法。 詞的上闕描繪了祖國江山雄偉瑰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暢遊長江的豪情逸興。 詞的下闋展示了一幅社會主義建設的瑰麗圖景,描寫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長江的偉大變革。

  七、作業: 背誦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