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4篇)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4篇)

  《水調歌頭》,這首詞表現了蘇軾對兄弟的思念,對世事的豁達,全詞心情從傷心抑鬱,心有鬱結到樂觀豁達。下面是水調歌頭教學反思,歡迎參考!

  篇一:水調歌頭教學反思

  (一)對於教學設計的反思

  回顧備課過程,我的根本立場是: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以自己研讀教材的體驗作為設計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而非一味地依賴教參、教案。教師在查閱、鑽研教學參考資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對文字的獨立鑽研,有了對文字獨立鑽研,才會知道教材最動人的是什麼,理解上最困難的是什麼,能夠開發進行的能力訓練是什麼。教師鑽研教材的過程,往往就是教學方案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在解讀文字時首先要求自己擷取該詞的精華,深刻透徹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實質及其表達形式,力求創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啟發學生,自己的收穫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我對於這節課的教學設想,更多地是關注了“學生可以學到什麼”,但忽視了“學生怎樣用自己的方式去學”以及教師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定位。學生活動應當成為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應注意學生的活動以及接受知識的過程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有位教育者參觀加州某中學時,在一間教室的牆上看到有這麼三句話:“Tell me, I forget;(如果講述給我聽,我會忘掉。)Show me, I remember;(如果分析給我看,我能記住。)Involve me,I understand.(只有讓我參與,我才理解。)”多有意思啊,簡簡單單的三個詞,從“Tell”(講述)到“Show”(分析)到“Involve”(參與),不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嗎?而 我的這堂課缺少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學生活動的質量取決於活動所圍繞的核心,但教師的思維畢竟取代不了學生的體驗。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老師的分析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新課標”希望教師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因為老師是站在教和學的邊緣,像交響樂中的指揮,不僅在指揮,自己還要參與其中。因此教師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 真正的讓學生參與進來,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導學生的思維自己走;它不僅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動心、動腦;它是在思維支配下的感官主體活動,是思維活動與感官活動的和諧統一。美國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絡。”

  (《現代中小學教育》1999、8、P7)讓學生參與進來的真正要義就是促成學生自己去思維、去實踐、去探索、去發現。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述,教師不能“把一篇文章裝進學生的腦子裡去”,而需要靠學生自己“動天君”、“用心力”,“靠學生自己去經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過程,從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語言規律,養成自己讀書作文的興趣和習慣。”(《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P67)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把握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活動也就必然成為一種載體,教師也因此必須承擔起學生活動設計者的重任。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對自己角色職責的認識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更多地還是關注到關注了“學生可以學到什麼”,但忽視了“學生怎樣用自己的方式去學”以及教師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定位。

  (二)對於學生課堂活動的反思

  1、從學生課堂活動的形式看,本節課學生的群體活動是朗讀與討論。由於我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合作(討論)的重視,相對來講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於是學生探究學習過程中的討論似乎更多地表現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活動不能說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問題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學問題的設計都是由教師確定的。依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幾乎認定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是有侷限的、是很困難的,所以就沒有從發揮學生自主性的角度來組織課堂教學。同時我對合作學習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缺乏深思熟慮,因此合作學習的預期效果沒有達到。

  2、從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我期待的效果還是侷限於學生對自己研讀教材的結論認同,而忽視了學生具備自主完成較高層次的研讀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學生的課堂活動基本上是圍繞我提出的問題展開思考和議論,發表見解等等。但由於我沒有讓學生在課前查尋有關資料,只是在課堂上介紹創作背景,因而導致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所以課堂活動受到了很大地侷限,討論似乎難以展開。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課後我想:教師是否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從創作背景、詩人創作風格、這首詞所表現的情懷等方面去查尋資料。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補充學習的機會,而且不同學生找到不同資料進行交流,能使大家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只要成為學生學習實踐的“助手”、促進者、激勵者,引導學生活動的方向——學習達到目標的路徑。至於路,還是要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走。

  篇二

  本篇教案,試圖突破傳統的以知識本位為主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語文素養”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把文字僅僅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一個載本。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注重學生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拓展學習空間,打通課內與課外的聯絡等方面努力作出嘗試。

  在課堂上首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聯想,仔細體會和揣摩每首詩的意蘊,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能在日後的詩詞閱讀和鑑賞中學會遷移,拓展他們的探究能力。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5篇水調歌頭教學反思5篇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展開聯想,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學中,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在課堂上,特別是詩歌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能力。

  篇三

  我在七年級113班講授《水調歌頭》一詞。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名篇,而且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這次執教就是希望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昨天在兩個班上這個課,上午在4班,感覺學生理解和感悟都可以;下午在3班,有很多同行聽課,感覺學生沒有放開,理解和感悟情況反而不如4班。我近幾年上公開課,存在一個問題,在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方面有欠缺,沒有年輕時的親和力了,這是我以後上課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上網查閱有關的資料,並且在網上先找王菲的《水調歌頭》這首歌曲聽。課上,我按我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欣賞歌曲——引出詞作者蘇軾——匯入新課《水調歌頭》——理解詞牌——介紹寫作背景——預習檢測——朗讀課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組研討、理解內容、體會感情——背誦課文——課堂檢測。由於預習比較充分,學生髮言介紹作者、朗讀、理解詞義等方面都表現比較好。不出我的預料,在小組討論環節中,我輕鬆應對,圓滿回答了學生提出的問題。不過,當問學生“綺戶”的“戶”如何理解時,學生都按課下注釋理解,並沒有人提出異議。

  這節課總的來說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讀書、回答問題、背書都比較大膽。但透過檢測,我發現學生會說並不代表會寫。比如:有的學生把“矛盾”的“矛”寫成了“予”,把“嬋娟”的“嬋”寫成了“蟬”,把“古難全”中的“古”寫成了“故”等等。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得到的啟示是:一、教師備課必須充分。教師備課不僅要熟悉新課標的要求,更要鑽研教材,多翻閱資料。因為,教師所備的內容不完全是為了讓學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師對教材內容要吃透、吃準,這樣,教師自己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得心應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輕鬆應對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二、多給學生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去發現、解決教材或資料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因為現在的資料,包括教材和教參,只要我們認真閱讀,就不難發現,問題相當多。教師鼓勵學生用懷疑的精神去閱讀資料,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處。三、要重視學生的默寫。現在的學生,你讓他說,他會說的頭頭是道;你讓他讀,這也不是多麼難的事。但是,如果你讓他默寫,那就說不準了。因此,對學生加強默寫訓練很有必要。只有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

  篇四

  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我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教這首詞的。講完這首詞感覺收穫、失誤都不少。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思考。

  首先,關於蘇軾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的處理。我們以前對蘇軾介紹較多,這裡不必說的太多,所以一提帶過。關於詞的背景則需重點說明,這是深刻理解詞的內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礎。對此,我對詞的寫作背景做了如下介紹: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任太守。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守外郡已經歷時五載,和弟弟蘇轍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見。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寫下這首詞!

  其次,讀懂小序,明白小序的作用。寫作時間及寫作情形很容易看出來,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兼懷子由”上,“兼”字說明作者寫這首詞除了“懷子由”外,還有其他的目的,並且是超過“懷子由”的更重要的目的。小序的作用就是告訴了我們這首詞寫作的時間、情形及主旨之一。

  第三,疏通全詞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感情。學生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詞的上闕寫詞人問月,表達詞人開始想上天,後來還是覺得人間好這麼一個感情變化的過程。詞的下闕很明顯寫詞人對弟弟的懷念以及美好的祝願,照應小序中的“兼懷子由”。

  很明顯,學生們對詞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我試圖開啟學生們的思路,以言語誘導:“詞的下闕是“懷子由”,那麼上闕應該表達的應該是作者的另一個寫作目的,並且是主要的目的,這個目的難道就是作者發起痴來的問天和渴望上天最後又不想上天嗎?難道這種近乎無病呻吟的感情能超過對弟弟的思念嗎?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那麼請大家結合詞的寫作背景重讀詞的上闕,認真思考上闕的主旨。

  幾分鐘後,有同學舉起了手,用不太肯定的語氣回答道:“老師,蘇軾由京城到地方,由大官到小官,是不是心有不甘,想重新回到京城並且官復原職呢?”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看到我的微笑點頭,大家一下子把思路都拉回到了這方面,幾經回答與完善,答案出來了。原來在這裡“天上宮闕”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貶時間長,不知朝廷內的情況,“高處不勝寒”暗指朝廷內複雜的派系爭鬥,而“人間”則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這幾個句子的含義,詞的上闕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原來上闕表達的是詞人對政治的感慨啊。難點至此得以解決。

  第四,對重點考點的解決。因這首詞的重點、考點都在下闕,我於是對下闕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下闕首句因省略主語“月亮”,導致一部分學生理解困難,一個理解能力較高的同學給大家解釋出來以後,其他學生頓時豁然開朗,這句詞不但描寫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動還表現出了時間的變化。另外,根據以往的經驗,“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中的“事”和“長”很容易誤寫成“時”和“常”,我也在大家理解意思的基礎上進行了強調。對重點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理解,我則不願意浪費時間,直接在大螢幕上出示了答案讓學生做筆記,前一句既表現了作者豁達開闊的心胸,又蘊含哲理,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正如明月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律。後一句話則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既美好的祝願,那就是惟願(兄弟)彼此珍重,在遠別的時光中共享中秋美好的月色。表達了對人生的美好祝願。整首詞表達了作者由憂鬱苦悶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情懷。

  從以上幾點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我對本節課重點考點的講解是填鴨式的,是沒有循循善誘的,是以有效的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另外,詩詞教學應該是以讀為主的,而我這節課讓學生讀的不多,這也是一個大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