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水調歌頭> 北宋詞人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北宋詞人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北宋詞人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引導語:北宋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主要寫了作者與其胞兄久別重逢繼而又要分別的難捨之情和詩人的內心世界,生動地表現出蘇軾和蘇轍兄弟的手足情深。

  作品原文/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水調歌頭1·徐州中秋

  離別2一何久,七度3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4,明月不勝5愁。豈意彭城6山下,同泛清河古汴7,船上載涼州8。鼓吹9助清賞,鴻雁10起汀洲11。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12。素娥13無賴14西去,曾不15為人留。今夜清尊16對客,明夜孤帆水驛17,依舊18照離憂。但恐19同王粲20,相對21永登樓。

  註釋譯文/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詞句註釋

  1.水調歌頭:詞牌名。唐朝大麴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麴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後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於句句用韻者。

  2.離別:比較長久地跟人或地方分開。

  3.七度:七次。

  4.今夕:今天。

  5.不勝:無法承擔;承受不了。

  6.彭城:彭城,鼓聲之城,即今江蘇徐州,是黃帝最初的都城。

  7.古汴(biàn):古汴河。

  8.涼州:曲名,唐開元中西涼州所獻。

  9.鼓吹:鼓吹樂。

  10.鴻雁:俗稱大雁。

  11.汀(tīng)州:水中小洲。

  12.翠羽帔(pèi),紫綺(qǐ)裘(qiú):指豪華衣飾。翠羽被:語出《左傳》,“王皮冠,秦復逃,翠被,豹,執鞭以出。”紫綺裘:語見李白詩《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

  13.素娥:即嫦娥,此處指月亮。

  14.無賴:無所倚靠;無可奈何。

  15.曾不:不曾。

  16.清尊:酒器。

  17.水驛:水路驛站。

  18.依舊:照舊。

  19.但恐:但害怕。

  20.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年輕時就懷有濟世志,曾躲避戰亂,來到荊州投奔劉表,然滯留荊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華,鬱悶中他登樓遠眺,北望家鄉,胸中翻滾著無限鄉思鄉愁,文思湧泉,一吐為快,便寫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樓賦》。

  21.相對:相望。

  白話譯文

  我們離別的太久了,已經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東武之地,我望著明月,愁緒萬千。沒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涼州。有鼓吹助興,驚起汀上的鴻雁。

  坐中的客人,穿著華麗。月亮無情,不肯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獨的的住在船上,離愁依舊。就怕像王粲那樣,不得返鄉,只能登樓相望。

  創作背景/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蘇軾離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與之偕行。到達後,蘇轍在徐州停留了百餘日,兄弟二人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中秋節時,二人一起泛舟賞月,終於得過一個團圓的佳節。然中秋過後,蘇轍又要轉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陽)留守籤判任,於是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作品鑑賞/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文學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出值得珍惜的短暫手足之情的相聚。“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作者一開始就點出與兄長分別時間之久,並用傳統的團圓佳節中秋來計算,其中包含著對兄弟聚少離多的深深怨艾和無奈。“同泛清河古汴”本來是歡樂的,然“船上載涼州”卻從聽覺裡顯露出悲涼;“鼓吹助清賞” 讓人高興不已,“鴻雁起汀洲”,又從視覺中引發了大雁南歸的惆悵。唐人王翰、王之渙都寫過著名的七絕《涼州詞》,多為樂府歌詞,悲涼曲調、慷慨決別的邊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處所用,意味深長。

  下片則直接展現詩人內心世界。前三句,只是從宴飲中主人、客人的穿戴裡,聊表人們的歡愉心情,可下面卻寫出了急轉之下詩人的內心感受。“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明月無情,不會為人而滯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直寫情事,明日即將分別;即便明月當頭,也是分明地傾瀉出兩地別愁,“依舊”二字非常好。最後兩句,用典卻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王粲滯留荊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華,鬱悶中他登樓遠眺,北望家鄉,胸中翻滾著無限鄉思鄉愁,寫出了《登樓賦》。後以“王粲登樓”作為懷念故國鄉土的典故。這裡,詞人以此句做結,傾訴出未來的日月:宦遊茫茫,前途未卜;親人相隔,幽幽愁緒的別樣的深沉。本來是百日逍遙堂歡樂的手足相聚,到頭來卻是迎來生離別的無奈,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必然。

  名家點評

  蘇軾:餘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雲。

  作者簡介/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自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水調歌頭》詞牌的由來以及背後的故事

  《水調歌頭》詞牌來源於《水調》。《水調》曲跟隋煬帝和那條大運河有關,這幾乎是詞牌中最早的來源。隋煬帝上臺時,天下統一已有十二個年頭。這是一個短暫的太平盛世,倉庫裡存放著堆積如山的糧食、布帛,人口大量激增,是後來盛唐的'預演和鋪墊。很難理解隋煬帝為什麼要把本應由幾代人分擔的重任擔在自己身上,以至於幹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同時揹負了千載罵名。大運河開鑿的一期工程從洛陽西苑到淮水南岸的山陽,就是今天的淮安,又從淮安打通到江都,就是今天的揚州。

  這麼巨大的工程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而且達到質量要求,監工對百姓極其嚴酷。工地上曾用一丈長鐵腳的木鵝檢查河床深度,木鵝順流而下時若停止不前,就表示深度沒有達標,施工的人全部被處死。官府確實殘暴,可那麼大的工程要保證不成為豆腐渣,沒有嚴厲的制度恐怕也不行。運河開通後,隋煬帝立刻從洛陽登上龍舟,帶著后妃、王公、百官,浩浩蕩蕩幾千艘船,南巡江都。楊廣對揚州確實也情有所鍾,在被立為皇太子之前,他在揚州任總管有十年時間,對這個富庶繁華城市的春江花月記憶深刻。開河的勞工們在那可怖的一百七十天裡一定做過無數噩夢,就像孟姜女哭長城一樣,開鑿運河的過程中也出現過許多悲慼的傳說。

  《水調》這樣的曲調就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為隋煬帝親制。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好大喜功的皇帝會創作一首這樣樂曲,唐人的《隋唐嘉話》上說,這首樂曲“聲韻悲切,帝喜之”。他不會不知道在兩千多里的運河兩岸曾有多少屍骨,一定也聽說過那些諸如“呼麻胡”的故事,為什麼在他興致勃勃下揚州的旅途上創作一首曲調那麼憂傷悲慼的《水調》呢?他的心裡會有怎樣的感觸,後人已經難以猜想。

  到了唐代,《水調》成為傳唱不衰的名曲。《水調》可以單獨作為樂曲演奏,也可以填上詞來演唱,唐朝許多詩人都為這一曲調填寫過或五言或七言的歌詞,可以說這幾乎是最早的按譜填詞的曲調之一。在唐代,《水調》有大麴、小曲之分。大麴有十一疊,前五疊多填入五言詞,聲韻幽怨。後幾疊入破後多填七言。白居易說:“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不會當時翻曲意,詞聲斷腸為何人?”可見這一曲調是真的傷感。《水調歌頭》就是擷取大麴《水調》的第一遍而成。可惜古曲不復聞。直到五代北宋,《水調》仍傳唱不已,但在歷史的流變中,漸漸地,《水調》的曲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最初的淒涼怨慕漸變為昂揚酣暢,極瀟灑而豪放,這中間的漸變過程融注了無數宮廷樂師和民間歌者的創意,更有蘇舜欽和蘇東坡等詞人的開創之功。《水調歌頭》作詞牌最早見於北宋蘇舜欽: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

  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

  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

  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閒。

  壯年何事憔悴,華髮改朱顏。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鷗鳥相猜,不肯傍青綸。

  蘇舜欽也是蘇學士,性格豪放張揚,自視很高,在政治上傾向於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後因政見不同,受排擠乃至遭誣陷,年紀不大罷居蘇州,建了後來那個著名的滄浪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能以這樣的名字為自己的宅院命名就可看出他的志趣與理想。一個慷慨、豪邁、積極要求改變現實的人,即使寄情山水,表露微婉古淡、含蓄深遠的意境也總是帶了憂憤和不甘。他和另一個蘇學士相比境界自是差了一截: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蘇軾被“烏臺詩案”弄得不敢輕意作詩,而在詞中他的心情要放鬆許多。同樣是為一座亭子命名,他在被貶黃州的時候為友人的亭子取名“快哉亭”,並填《水調歌頭》紀念,可見東坡真是善於自解之人,他化沉鬱不平為奔放灑脫。“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們現在讀來彷彿這是自古以來就與日月一樣存在著的詞句,已溶化在血脈中與生俱來一般。那個在唐詩中一直憂鬱悲傷的秋天在東坡筆下終於清奇闊大起來。

  《水調歌頭》的詞作數不勝數,這個詞牌的使用頻率僅次於小令《浣溪沙》,佳作疊出。但自從兩位蘇學士開創了這一詞牌或沉鬱憂憤或曠達超邁的風格之後,大多都延用這一風格,直至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