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度天山有懷京邑》賞析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這首詩是駱賓王從軍西域時所作。詩中想象奇麗,用典巧妙,表達了詩人遠戍塞外,對久別的京都的深切懷念之情。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晚度天山有懷京邑》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
朝代:唐代
作者:駱賓王
原文: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雲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鑑賞
首聯“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意為:忽然登上了天山,向南遠眺,心緒愁悶,不由想起京城中那美麗的自然景色。“忽”字形象、生動,由於天山高峻,往上攀爬時感到遙如登天,到達山頂時,眼前景色一下子開闊起來,有豁然開朗之感。可惜瞬間的驚異、喜悅之餘,詩人又陷入了對京城的思念。開宗明義,直指題目。
次聯“雲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意為:天山上雲層舒展,讓人疑心是上林苑中濃密的樹葉,那飄揚的雪花恰似長安護城河中隨波盪漾的落花。此二句緊扣“想物華”三字,馳騁想象,筆墨跌宕。
三聯“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意為:行軍途中常常慨嘆軍營離京城十分遙遠,因為嘆息、憂慮,我的衣帶都變得鬆弛不少。行軍辛苦,憂思邊人,以致形容枯槁。
四聯“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意為:交河水流向遠處,消失在荒僻的塞外,弱水裡浸著流動的細沙。如此悲壯、淒涼的絕域景象與詩人記憶中京城的車水馬龍、花團錦簇之景差別巨大,難怪詩人又“嘆”又“憐”,以致“衣帶賒”了。
五聯“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意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樣漂泊不定,遙想離任滿交接回歸的日子還長著呢。這是詩人對從戎在外,生活起伏,不知何時可以結束的憂傷、惆悵,用典巧妙,讓人覺得漂泊之人的淒涼境遇古今都是一樣的。
末聯“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意為:這種生活令人心思斷絕,每當夜裡聽到那悲涼的胡笳之音,禁不住潸然淚下。詩人在歷數自己一路轉徙的生活之後,悲哀、傷感之情終於不可抑制,隨著淚水噴湧而出。那般痛徹心扉的悲愴之情隨著胡笳之音縈繞在讀者心頭,餘韻悠遠。
詩人對懷想中的京城的描寫僅是浮光掠影似的凌空一筆,而且還是由眼前冷漠、淒寒之景聯想而生,其他的筆墨都重重塗抹在對絕域之地的迷茫、蒼涼之景的描繪上。這凌空一筆恰如黑暗中的一道閃電,令人更加感到黑暗的恐怖,但正是這一閃給人無窮的希望和勇氣,也正是這一點光亮激勵著詩人繼續努力向前,立功異域,榮歸故里。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敗,亡命不知所之,或雲被殺,或云為僧。
生平
駱賓王之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
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 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臺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
678年(儀鳳三年),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
680年(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遊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
684年(嗣聖元年),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另有一說表示駱賓王跳水逃生,亡命於“邗自白水蕩”(今啟東呂四一帶);而追兵將領怕承擔對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殺了與他們相貌似的兩個人交差,駱賓王遂得以隱名活了下來。死後葬於南通。而據《中國名勝詞典》記載:“駱賓王墓:在浙江義烏縣城東15公里楓塘。墓前石碑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建。”也有學者表示南通和義烏兩地的駱賓王墓都是衣冠冢。
成就
駱賓王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詩,“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籤》)。
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豔情代郭氏贈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 □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豔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駱賓王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以及盛唐的李頎、王維、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獄詠蟬》,託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絕句小詩,如《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盪著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並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豔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駱賓王《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其詩,最早為中宗時郗雲卿所輯10卷,今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後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註》後出,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事蹟見新、舊《唐書》。
介紹
駱賓王:漢族,字觀光,生於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唐朝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他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