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邶風擊鼓全文

詩經邶風擊鼓全文

詩經邶風擊鼓全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詩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那麼都有哪些型別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詩經邶風擊鼓全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邶風擊鼓全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賞析:

  這首詩是指長年行役於外的將兵思念家鄉和妻子。

  孫子仲:當時衛國的元帥。 平:《集傳》:“平,和也。合二國之好也”。有說當時陳、宋二國作亂,孫子仲平之則“平”應為“平伏”,或不戰而使蕃國歸順,並不是兩個平等的國家締結和盟。孫子仲當時是“天子師”的出兵,不是衛國戰爭。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傳》:“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箋》:“不還,謂死也,傷也,病也。今於何居乎?於何處乎?於何喪其馬乎?”爰音yuan2,即哪裡。

  契闊:離合。馬瑞辰《通釋》:“契當讀如契合之契,闊當讀如疏闊之闊。……契闊與死生相對成文,猶雲合離聚散耳”。契即合,闊即離。

  成說:《通釋》:“成說即成言也。……《傳》訓說為數者,蓋為預有成計,猶言有成約也。”即已有約定。

  洵(音xun4):遠。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說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說極,信、極連讀,猶言終古。按通篇意旨,均不從)

  “喪其馬”與“不還”相對,馬應是比興,借指寧靜的田園生活

  【譯文】 敲鼓聲音響鏜鏜,鼓舞士兵上戰場。人留國內築漕城,唯獨我卻奔南方。 跟從將軍孫子仲,要去調停陳和宋。長期不許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營紮寨有了家,繫馬不牢走失馬。叫我何處去尋找?原來馬在樹林下。 “無論聚散與死活”,我曾發誓對你說。拉著你手緊緊握,“白頭到老與你過”。 嘆息與你久離別,再難與你來會面。嘆息相隔太遙遠,不能實現那誓約。

  註釋

  ⑴邶(bèi)風:《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代諸侯國名,地在今河南湯陰東南。

  ⑵其鏜(tāng):猶言“鏜鏜”,形容鼓聲。古代敲鼓以召集民眾。

  ⑶踴躍:猶言鼓舞。一說跳躍,奮起,此為喜好的意思,是窮兵黷武的瘋狂模樣。兵:武器,刀槍之類。

  ⑷土:挖土築城。國:城郭。城:修城。漕(cáo):城牆外的護城河。一說衛國城邑,在今河南滑縣境。

  ⑸南行:指出發到南方去打仗或服役。

  ⑹孫子仲:即公孫文仲,字子仲,出征的主將。

  ⑺平陳與宋:調停陳、宋兩國敵對關係,使之和好。平,和,講和。陳,春秋諸侯國,帝舜之後,都城在今河南淮陽。與,於。宋,春秋諸侯國,為殷商遺民國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⑻不我以歸:“不以我歸”的倒裝,有家不讓回。以,在此有讓、使、允許的意思;一說通“與”。

  ⑼有忡:猶言“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

  ⑽爰(yuán):發聲詞,猶言“於是”,在這裡。一說“於何”的合音,在哪裡。

  ⑾喪馬:丟失戰馬,意味著難以逃離戰場,有喪命之虞。喪,喪失,此處謂跑失。

  ⑿於以:於何,在哪裡。

  ⒀林之下:山麓樹林之下。

  ⒁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聚合。闊,離散。

  ⒂子:指其妻。成說(shuō):約定,發誓,訂立誓約。

  ⒃偕老:一起到老。

  ⒄于嗟:吁嗟,嘆詞。於,同“籲”。闊:指遠別。

  ⒅不我活:不和我相聚。活,通“佸”,相會,聚會。

  ⒆洵:遙遠,久遠。《韓詩》作“夐”,即迥遠之義。

  ⒇信:守信,守約。一說古“伸”字。

  白話譯文

  戰鼓擂得震天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

  跟隨將軍孫子仲,要去調停陳與宋。長期不讓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營紮寨有了家,繫馬不牢走失馬。叫我何處去尋找?原來馬入樹林下。

  一同生死不分離,咱們誓言立心裡。我曾緊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嘆息與你久離別,再難與你來會面。嘆息相隔太遙遠,難以實現我誓言。

  創作背景

  《邶風·擊鼓》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計程車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為它是“戍卒思歸不得之詩也”。關於此詩的時代背景有不同說法。《毛詩序》雲:“《擊鼓》,怨州籲也。”“衛州籲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鄭箋》以《左傳·隱公四年》州籲伐鄭之事實之。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衛聯合陳、宋、蔡共同伐鄭。許政伯認為是指同年秋,衛國再度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間有兵士在陳、宋戍守(《詩探》)。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則認為:“此乃衛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陳,為宋所伐,平陳宋之難,數興軍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詩也。”姚際恆以為《毛詩序》所說“與經不合者六”,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在衛穆公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