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蒹葭全文帶拼音

詩經蒹葭全文帶拼音

詩經蒹葭全文帶拼音

  《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經蒹葭全文帶拼音,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蒹葭全文帶拼音

  jiān jiā

  蒹 葭

  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

  蒹 葭 蒼 蒼 ,白 露 為 霜。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yī fāng

  所 謂 伊 人,在 水 一 方。

  sù huí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cháng

  溯 洄 從 之, 道 阻 且 長;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溯 遊 從 之, 宛 在 水 中 央。

  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méi

  所 謂 伊 人, 在 水 之 湄。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jī

  溯 洄 從 之, 道 阻 且 躋;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chí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坻。

  jiān jiā cǎi cǎi bái lù wèi yǐ

  蒹 葭 採 採, 白 露 未 已,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sì

  所 謂 伊 人, 在 水 之 涘。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yòu

  溯 洄 從 之, 道 阻 且 右;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

  溯 遊 從 之, 宛 在 水 中 沚。

  蒹葭全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

  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 順著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註釋

  1.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蒼蒼:鮮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2.蒼蒼: 茂盛的樣子 3.為:凝結成。

  4.所謂:所說的,此指所懷念的。

  5.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物件。

  6.一方:那一邊。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一說“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8.從:追尋。

  9.阻:險阻,(道路)難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幹。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13.躋(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灘

  15.涘(sì):水邊。

  16.右:迂迴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灘。

  賞析

  如果把是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效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裡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範型。這裡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裡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裡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透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歎,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瞭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悽清氣氛,烘托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物件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雲:“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中闡(chǎn )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恆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徵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雲、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於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於此詩之本寫之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徵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裡,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蒹葭》屬於《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詩經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編成於春秋時代,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本只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起點,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50篇),頌(40篇),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於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分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崑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對中國兩千年來的文學史發展有深廣的影響,而且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蒹葭》讀後感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蒹葭中水霧朦朧,氤氳開來,秋風瑟瑟,時時刻刻牽動著我的心絃。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裡?該走向何處去追隨她呢?

  望著水面伊人若有若無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尋的理想,難以捉摸,空靈飄渺於遠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還有那執著堅守的夢,什麼時候能夠清清楚楚地看見伊人,觸手可得地抓住夢想呢?可正是因為伊人撲朔迷離若隱若現的美,和那夢的餘情不散與魂牽夢繞,才有了時刻奔赴夢想的堅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飄渺虛幻,夢想遙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夢難以逆向,路反轉嗎?想到這,又是多麼無可奈何與惆悵嘆息。

  眺望遠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與迷失中一定內心苦苦掙扎,猶豫不決過。到底伊人能否追尋到呢?夢中的世間是否能走進呢?最終如果還是求而不得是否會後悔不已呢?這個追夢過程中,正因為盡頭的未知與對結果的幻想,才願意去追尋即便得不得結果的結果吧。畢竟伊人正如世間美好,永遠驅動著我們逐夢的腳步。一切答案盡在作者的不語和追尋的腳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我想,這個過程中,大多是內心的掙扎糾結和苦悶抑鬱無法排解和真正訴說出心中的追求吧。儘管結果不盡人意,但不枉曾經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經努力過,認真過。

  想想年過半百、滿目瘡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時,回想起當年的山高水長,或許更加懂得追求的意義,也感想當年的努力追夢的自己。那些年輕時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夠以“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落潮起”地心態風輕雲淡地講述出來吧。也正是堅守夢想、執著尋求伊人的經歷,才能給主人公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和無窮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會是觸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靜候我們能去找到她,擁抱她啊。夢想也不會從天而落的,它儘管可能遙不可及,但值得我們拼盡全力追逐實現它。願我們都能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