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花草情緣

《詩經》花草情緣

《詩經》花草情緣

  《國風》中許多花草意象,承擔著詩人表情達意的手段和工具之角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經》花草情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花草情緣 篇1

  我們總將花草與女子、愛情和生活聯絡在一起,如以桃之夭夭喻如花美眷,以草木凋零喻美人遲暮,以楊柳依依感嘆流年似水,韶光不再。《詩經》三百零五篇,文字素樸,意境悠遠,以一言蔽之則為思無邪:因無邪之思,故情感的表達能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樂而不淫;也因思之無邪,故構思手法的運用能由心而生,隨思而變,自由天然不著痕跡。先民“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主要憑藉感覺的敏銳和經驗的積澱”,以最單純的藝術形態和最直接的聯想方式創造出了獨具魅力而為後世模範的花草、蟲魚等典型意象,其中尤以花草意象所佔比重較大且多散見於《國風》,一百零五篇中涉及到花草、子實的詩篇共71篇,佔多於二分之一的篇目。據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所述“《詩經》中屬於植物的字辭共160類”,這些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美麗事物,不僅提供給我們生活食糧和寄託,也同時給予了我們對美、愛情、生活的認知和表達,周錫覆在《詩經選》中講:“《詩經》中數量最大、最為人稱道的,恐怕還是愛情詩”,許多愛情詩都透過花草這一信物媒介傳遞著普通下層民眾生活情態中對愛情理念的表達。

  在古代文明中,男女愛情之信物經歷了從花草、子實到玉佩、首飾以及隨身之物和書信之類的變遷,這一發展深深烙印著時代標記;詩經時代,是文化的發生期,也是思想的發生期,《國風》一百零五篇多以花草寄情,下文就從愛慕相思的情生――互贈信物的情贈――步入婚姻的情緣――分崩離析的情變,這一過程來分析初民的愛情觀。

  一、花草有心,相思難訴

  色彩繽紛的花草盛放在《國風》篇頁中,這與原始初民農耕生活生產的原生模型――採集活動有密切關聯,“當時植物作為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支柱,採集的活動關乎他們的生計,植物的生長狀況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對植物的重視也成了必然。古代的採集活動一般由女性承擔”,因而勞動過程中或是婦女把心中所思所想託詩而表,或是以女性的勞動畫面為物件,花草寄寓了青年男女的長相思。

  如《詩經》開篇之作《周南關雎》提到的“荇菜”:“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荇菜雖不是作為詩歌首節起興興象,但卻以普通鄰家女孩的日常勞作景象續接首節、重章復沓,索物以取情,體現了初民思維的延續性:想那河中小島上雎鳩鳥兒相互唱和,好不快樂,而“我”站的與採摘水草的美麗姑娘如此近卻沒得到姑娘青睞,“此窈窕之淑女,則當寤寐不忘以求之矣。蓋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則無以配君子而成其內治之美,故其憂思之深,不能自已,至於如此也。”姑娘採摘水草的畫面久久縈繞,只希望能與美麗的女子琴瑟相和,娶得美人在側。此篇又以喻忠貞之關雎起興,先人有以此篇喻后妃之德說,然,“聖人取之,以貫三百篇首”“可以風天下而厚人倫也”,此篇為誰作無甚重要,惟從《關雎》中感受到的:那青春少年大有瞥伊人一面,此生不負的深厚情感,其作為社會正能量的文化傳播,給了我們深深感動。

  關雎樣的相思是喜愁,如一訴女子相思的《邶風匏有苦葉》,心生愛慕的《邶風簡兮》,以荷花伴蒲草而開寄寓女子希望與男子結同心的《澤陂》,還有如大膽直白表露心跡的《召南坑忻貳貳坑忻罰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此詩前人認為是諷勸在位者勿有“遺珠之憾”而作,如果我們暫時拋卻詩人或許存有的時代之思的深層意蘊,《坑忻貳反笥小盎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希冀愛人的急切之感,似乎那詩中女子的情感隨梅子的成熟掉落而愈加強烈,此詩看後令人不禁莞爾一笑,大齡剩女的問題真是千古同音,在詩經的時代,竟有女子唱出了心中最深處的情思。

  還有《周南漢廣》《召南甘棠》《鄭風東門之》之類以花草寄寓了無盡的離情哀愁,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念行役而知婦情之篤,《周南卷耳》想君時君在天邊,女子望盡歸路不見君的愁思現於眼前;《衛風伯兮》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得忘憂草一解相思無心梳妝的思征夫女子等,思念的情感被詩人刻畫地如此形象,如臨眼前,讓人想要聽這些女子訴說心中之情。

  二、離草悠悠,聊贈歡情

  除了以花草寄託相思,《國風》中有許多滿溢著自由天性、大膽而可愛的男女都以大自然給予我們最好的賞賜――鮮花這種最樸素的方式最極致的美來約定愛情。

  其中《鄭風溱洧》中的“芍藥”就是一例,“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於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芍藥,花開五月(農曆三月)正妖嬈,正如恰值青春芳華的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想往;其喜溫耐寒的品性,象徵著熱戀開始時的熱情和熱情褪去華裳後的忠貞持久。《詩經集傳》言“贈之以勺藥”為鄭國男女遊會之俗,《本草綱目》記載其又名“離草、將離”,故將別贈之。在物質文明尚待發展的詩經時期,短暫的溱水洧畔相會,以鮮花定情,與現代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對情感的猜疑、不確定,需要無節制的金錢、車房、鑽戒來加固相比,《溱洧》中的愛情是再浪漫美好不過了。拋去“淫奔者自敘”[5]73的帽子,或是獨標孔子刪詩卻存之以刺世之目的,在未進入封建專制統治的時代,禮教未成為束縛人性、麻痺思想的繩索之先秦,男女情感的表達大膽而熱烈,約定真摯美好,以小一株離草表白心跡,一幅“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圖景不禁躍然眼前。

  此類詩歌還有如《邶風靜女》的白茅之贈,《衛風木瓜》的木石之贈等,其中最能見出先民淳樸之情的《召南野有死》中小夥兒以自己的孔武之力獵得小鹿,並以柔軟潔白的白茅小心包好,送給心愛的女子,一片赤誠真心乾淨而明豔,可以想見女子見到青年親手獵獲並贈予的禮物時或是芳心暗許了。 兩情相悅總希望永結好合,然而在《國風》中也有展現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那樣表現女子對心儀之人的'難捨之情,令聽聞者不禁憾而潸然的蕩氣迴腸,如《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裡,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勿逾”“豈敢愛”“人言可畏”直白表達了相戀兩人因父母、兄長等家庭的關係以及社會輿論等等外界因素造成的戀情悲劇,千百年來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莎翁筆下的羅、朱悽戀,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愛情,也是以花作比,詩中女子經歷了糾結的心理過程,莫傷花草,莫來找我,莫要讓“我”受人指責。“《將仲子》諷世以禮自持也”,正是禮教鉗制人性,束縛婚姻自由,女性的生存困境明白表露。相較於現代社會男女更加自由的戀愛婚姻環境,更能反襯當時思想環境下女性所處家庭、社會地位的不公,正因如此,《詩經》中那些敢於大膽追求幸福的女子就顯得更加可愛,更加值得欽佩。

  三、春花秋實,宜室宜家

  趁年華還未老去,相思莫相負,結婚是對愛情最好的肯定。《國風》中有一些賀新娘、賀新郎的篇章,以春華秋實為媒介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片段,體現了先秦時期普通民眾的婚姻觀念。

  最著名的當屬《周南桃夭》中的桃花及其果實,詩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孔疏講: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華之盛;,實之盛也;蓁,葉之盛也。以妖冶的桃花言新婚婦豔若桃花、面容姣好;以葉茂實盛言夫妻相宜、子嗣綿延、家人和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喜氣洋洋的新生家庭圖景。“先民把婚姻看作是愛情的桃花源,愛情不僅是桃花盛開時的絢爛和浪漫,更有桃花凋謝後的茂盛和果實。春華秋實,一個多麼樸素的自然現象,在先民的眼裡竟然是這樣如火如荼、浪漫至極”40,這一方面展現的是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對婚姻的美好和功能價值最原始的表達;另一方面《詩經》的時代是原始農耕文明與以血緣為依據的宗法制下的禮文化相互碰撞與更迭的時期,原始的婚姻觀念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對婦女的道德規範,並透過儒家的“禮教”思想潤色改造,這也促成了從一個女人到一個家庭再到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數千年來的傳統婚姻觀念以及對婦德的要求。這樣的作品還有如《周南葛覃》“是刈是C”是對女性勤儉持家之德的說明;《周南湍盡芬願鷀攀附湍咀T阜蚱尷嘁老嗔擔古人將解為喻后妃,也無不可,只有關係融洽,相濡以沫,才是婚姻的真諦和國泰民安的保障;《周南]q》對採車前子的歌唱以及《唐風椒聊》同樣折射出先民對於婦女孕育子嗣的看重。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詩經》中那些直接以花喻美人的詩句中,花的意象有一定的概括性與指向性,除《桃夭》外,如《鄭風有女同車》“顏如舜華”的“舜華”,《本草綱目》載,實為木槿,音舜,朝開暮落花,猶如蜉蝣,朝生暮死,絢爛之極而消散,是形容女子傾城之貌的慣用“花意象”。按古人解,此詩喻文姜,文姜就如舜華,美極一時卻為了愛情粉骨碎身,將自己推向歷史的評判臺前,傾城不再,因而又被引申成喻年華易老,流光易逝。愛情如花草,來亦美好、去亦匆匆,所以婚姻的維繫更多要依靠子嗣的傳承、家庭的責任與擔當。《詩經》中春花秋實給我們上了一堂婚姻教育課。

  然而,愛情婚姻並不總是美好的,《圍城》有言“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當生活中的磕磕絆絆黯淡了初戀時的光澤,磨平了對婚姻的願景時,不免也鑄造出了傷人的利刃”,如《王風中谷有》以益母草自比的慘遭遺棄的悲情女子;《邶風穀風》《衛風氓》中被遺棄的女子對負心漢的控訴,觀之令人想起《有所思》中“嫌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那烈性女子對不幸的反抗,就表現了幾千年男性主宰社會下被棄女性作為愛情中的弱勢群體之不幸遭遇與對不幸的控訴。

  《國風》中以花草喻被拋棄女子身世的詩篇完整詮釋了一段美好愛情的開始到結束,可謂:那年山盟海誓仍縈耳,如今風景依舊人已變。女子固然色衰而愛馳,但男性的始亂終棄,從來都傷人不淺。婚姻是愛,是忠誠,是信任,如《鄭風出其東門》中那一心念著家婦的丈夫,就體現了初民對婚姻愛情的正確態度。然,當信任的平衡被打破後的猜疑與憂心,如《秦風晨風》中“未見君子”,“怕忘我實多”的婦人形象,今人看來大概仍有一大批女子會深有感觸。當《唐風葛生》唱出了一首煙飛草長,思人不再的悽婉離歌時,這何嘗不是我們人生的寫照,我們總在愛人離去後才幡然,可惜當初應該更加認真、努力的對待人生。

  小結

  從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國風》中花草的意象並沒有固定,從以花草表傾慕、訴相思、定盟誓到祝姻緣,甚至是以花草喻分崩離析的情變,一種植物在表達不同的內容時有不同的指向意義,這也許也正是詩可以興、觀、群、怨,意隨情思而動,情隨情思而流轉自如,無跡可求之法門。因而意蘊深厚能夠給古往今來研究它的人帶來無限樂趣,《詩經》裡的情感內涵,千古可同感,因而無數傷春悲秋的多情人如此深愛。

  不懂愛恨風月的花草帶領我們,領略《詩經》展開的一幅上古初民的生產生活畫卷,體味那即使橫越千年依然動人心魄的情之語,給了我們《詩經》時代對愛情婚姻最初的審觀:沒有物質主義的評判標準,只有純真大膽的內心剖白、樂觀向上而自由的愛情追求。初民以赤誠之心對待愛情和家庭,忠貞與責任是他們的度量衡。我們從中能夠窺探到那個時代的普通民眾對情感、婚姻及其價值的理解,這也為我們增添了一份對真與美的追求以及對自我愛情困境和社會現狀的反思。

  《詩經》花草情緣 篇2

  不去吟“桃之夭夭”,怕被那灼灼的桃花兒晃亂我雙眼;不去細讀采采卷耳,擔心被那總不盈筐的怨灼傷我的心。

  只想撐一葉小舟,最好頂著濛濛細雨,靜靜的划進那厚重詩篇最美的一章裡尋覓,覓出婉約清新章節裡我早在千年前的一往情深。

  娉婷的嬌立在水湄之上,不打傘也不塗抹胭粉,素面如出水芙蓉。懷一份清素靜雅的情懷,捻一瓣不染塵埃的愛戀,還有痴愛你的心兒。輕輕的分開水岸邊的青翠,伸開素手纖纖,採一葦詩經裡最美的一葦草——蒹葭,送給你。

  此刻,也許你在遠方,也許你在身旁,咫尺不近,天涯亦不遠;只因你始終如一的在我心底裡。此刻,無論你在白雲藍天之下,也無論你在燦爛星月之處,你始終不移的將我心房最柔軟處統領著。

  因此無論你在做著什麼,無論你在何方。只要你思念起我,思念起有一個愛著你的我,你就會滿心歡喜。就如同我在思你念著你等同。

  思念起那個我,你就會移步邁進美麗的水域,那是你我共同的家園,是我們的家呀,在那一片水域裡,你我快樂似一尾魚,潛游在碧清水裡,自遊自在,相愛相隨的在一起。

  哦,劃開春天的柔波綠水,你望我也如一隻燕子嗎?歡快的影子映在春天的一池春水上,灑下的春泥點點,似一行行詩句: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清麗感動人間,我是你最美的倩影,一直相印在心底裡。你是我最堅定的等待,一直等你在長滿蒹葭的水岸。

  只要思念起你,於是那些日子就會走出來,從遠古的江岸,從我心海底裡走出來,一下就鮮活在日子裡,看呢:

  春天的葦草,綠意盈滿水岸,在春天的風裡柔情似水,她日漸蔥蘢,隔著那一叢青菁,在水岸我目睹你的第一眼,眸光閃爍著愛戀的光芒。

  就是這春天裡的蘆葦呀,在春花盛開的晨光裡,她搖搖曳曳,深深淺淺的苦飲蒼桑千年萬年,在我遇你的那一瞬間,我的一滴珠淚,可否就是蘆葦滴落下來的青春序曲,一下敲開了春天的門扉,連同你的心扉也就此開啟。

  也許她的豐盈,此時正溫暖在肩,滿滿擔負起蒼生濃郁的希望?也許她的水域,此時正風華正茂,熠熠承載起生靈棲息的港灣?也許她就如你的情竇,在萬丈紅塵的岸邊漫溯豐盈。

  我與你的相遇,可否是上天按排?可否又是今生的註定,此時此刻已取次春叢懶回顧,只想與你靜靜的相守,靜靜的相戀相愛一場,不惹起塵埃,不與世俗有任何之爭。

  風兒輕輕的吹,在耳邊,在雲端,在水岸,將一叢叢蘆葦吹的腰枝不再嫩柔,由嫩綠到青翠,雖然姿態依然漫妙,但夏天的水岸已將一葦情愛回溯到了我眉頭心上。

  不會總是立在水岸等待,不會總是立在岸邊痴等,這一季的夏風將蘆葦吹的似笛一樣悠然。我會勇敢如一尾愛你的魚,遊向深深的海江,一無返顧的追隨著你。

  在生滿蘆葦岸邊的水裡,順流而下,逆流而上,追尋著你,我的愛人,我不會再有什麼猶疑,不會再懼怕風吹雨打,不會恐懼惡浪濤天,更不會拒絕千難萬險。

  經過一個夏季的烈日爆烤,經過一個夏季的風雨飄搖,再次來到水岸,我伸開我如蓮的纖美手兒,再次撥開秋日的蘆葦,採起一朵濃縮秋日的蘆花,可也零落了多少相思?

  蒹葭蒼芒,白露迷離,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是我嗎?你呢?我等了你好久好久嗎?還是你一直就在我身旁?

  秋風將那一葦葦蘆葦吹白,閃亮的羽白在秋陽裡熠熠閃耀,似你我的白首不相離的誓言,在秋風蘆白的水岸,又一次踐行著愛情的山盟海誓。

  立在秋水岸邊的你我,此刻才知我們其實愛了一世又一世,思念了一季又一季。其實我們的愛始終不渝的真實的存在人間,早已將愛過進了平白日子裡。

  今夜月光真好,似你眸裡的約期,我想掬一捧硯磨,我想繪一繪你的容顏。許是我繪畫太用心,許是我繪工欠火候,在那紙箋上兀自生出了一片片蒹葭,在秋風裡有水鳥聲聲,有你的雙眼迷離。

  愛情也許真的想不起來,何時誤入水塘深處。珍藏進了詩經裡,這一誤入這一珍藏就是幾生幾世,再也難走出。讓人們想起愛情總是深情的想起你——美麗的兼葭,一葦詩經裡的草,採給你,我最愛的人兒呀。

  好似沒有留神,天氣就轉冷,秋天也已遠了,在雪花飄飄的水岸邊,我與你再次看那一葦葦的蘆葦,在雪壓蘆葦的岸邊,一蕭聲響起,那是為你我奏響的古老悠遠的愛情吧。

  其實愛情很近,近的就似我身邊的蘆葦,其實愛情又很遠,遠的就似天邊的蕭聲;又其時愛情很平白,平白的就似一葦草,一直生長在你我身邊,在日子裡,在最美麗的《詩經》裡。我只想去《詩經》裡採一葦草,贈給你,親愛,我要你記牢,你我的愛情永不會老,不信你就再次讀一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每一次詠讀,每一次的愛就在遞近,每一次歌詠,每一次的情就在濃厚;你我的愛情早早播進了詩行,早在詩經裡繁植,幾千幾萬年,那愛情就似的一葦葦蘆葦,根深蒂固,遍佈大江南北,綿延無絕期。

  你我的愛亦如那一葦蘆葦,不斷在生活裡吟詠著愛情的地久天長。願我為你採起的一葦葦蘆葦伴陪著你我到天老地荒,給愛情獻上你我最美的一章,就如那《蒹葭》,讓世人千萬年詠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