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稱“甘如飴” 勿謂是《詩經》
“誰謂荼苦,其甘如飴”。這句話是不是詩經裡的名句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詩經》裡沒有“其甘如飴”句
《詩經》原文並不是“誰謂荼苦,其甘如飴”,而是“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它出自《詩經·邶風·穀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餘冠英先生譯為:“誰說那苦菜味兒太苦,比起我的苦就是甜薺”(餘冠英註譯《詩經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33頁)。
用到田桂枝身上,意思“滿擰”了
《邶風·穀風》是一首棄婦訴苦的詩。高亨先生在《詩經今注》註釋說:“她和她丈夫起初家境很窮,後來稍微富裕。她的丈夫另娶了一個妻子,而把她趕走。通篇是她對丈夫訴苦、憤恨和責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8頁)“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其意思是說:荼(音徒)菜的味道,雖然很苦,但比起我內心的痛苦來來,就像薺菜那樣甜了。也就是通俗所說:“人人都道黃連苦,我比黃連苦十分”的意思,用的是一種反襯方法。
這篇報道的主人公則是不顧自己多種疾病,以苦為甜,心甘情願養育殘疾棄嬰。報道是在歌頌她的高尚品行,以詩經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飴)”來況比田桂花,可以說意思正好滿擰了。
“其甘如薺”是怎樣演變為“其甘如飴”的
其實,略作檢索,就會發現,出版物中把《詩經》這兩句詩引作“誰謂荼苦,其甘如飴”,而且意思弄擰的,大有人在。
為什麼會如此呢?
據粗略考察(其間請教過專家學者),大約是與《詩經》另一首詩《大雅·緜》的詩句“周原膴膴,菫荼如飴”相混搭而造成的。《緜》是敘述周文王的.祖父亶父,帶領周部族從原來的豳地遷移到岐山周原一事的。到了周原,他看到土地很肥美,就讚歎說“周原膴膴,菫荼如飴”。大意為:這個地方太好了,連地裡長的菫(水芹菜)、荼(苦菜),也都像飴糖一樣甘甜。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然而,《詩經》裡苦荼“甘如薺”和“荼如飴”兩個句子,在流傳中逐漸被人們混搭在一起了。比如,唐朝陸羽(733~804)在《茶經》(七)引《本草注》雲:“按,《詩》雲:‘誰謂荼苦’,又云:‘堇荼如飴’,皆苦菜也……”(金沛霖主編《四庫全書子部精要(中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491頁)把原來分屬兩首詩的詩句聯絡了起來;宋朝著名詩人楊萬里(1127~1206)在《頤庵詩藁序》裡提出了“荼甘飴苦”的詩味論,把“荼”和“飴”進一步結合起來:“嘗食夫飴與荼乎?人孰不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於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勝其甘。——詩亦如是而已矣。”(周汝昌《楊萬里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3頁)即好的詩要像“荼”一樣,剛吃的時候,是苦的,可是,過一會兒,竟然越品越有味道,苦去甘來。到詩人家鉉翁(1213~1297)的《謝劉仲寬惠茶》詩中,更直接把“誰謂荼苦”與“甘如飴”結合在一起了:“十年流落古瀛下,誰謂荼苦甘如飴”(趙方任輯注《唐宋茶詩輯注》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版,第913頁,或陳彬藩主編《中國茶文化經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第195頁),而且意思也變成了甘心忍受苦難、以苦為甜。
“其甘如飴”的引用
大概用“飴”字比“薺”字更形象、響亮,後來竟然以訛傳訛,漸漸流行了起來,在一些出版物,特別是新聞類、紀實類、時尚類文字中,許多人在引用《詩經·邶風·穀風》時不查原文,都當成“誰謂荼苦,其甘如飴”了,而嚴肅的學術著作則極少混淆。
筆者的意見是,“其甘如飴”的含意,比《詩經》中的本意已經發生了變化,不是不可以用,但用時莫說是《詩經》裡的句子;一旦明確說是引自《詩經》,則必須是“其甘如薺”,而且還要用得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