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關雎》何為《詩經》

《關雎》何為《詩經》

《關雎》何為《詩經》

  作為中國文化源頭的《詩經》,其地位是大家公認的。《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這首詩應當是人們所熟悉、所瞭解的。為什麼把《關雎》放在《詩經》的第一首?各有其說。

  《關雎》這首敘事抒情詩,主要描寫了一個青年小夥子,偷偷地愛上了一位姑娘那種單相思的動人情景。實際上,《關雎》表現的是古代先民的社會生活狀況。在古代先哲們的心中,家的觀念是社會的細胞,國家一詞,從順序看是國在前家在後,但是,古人的觀念是家在前國在後。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以及孟子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佐證。一個家庭是否幸福,其起點就是男女婚姻的美滿與否。有德有才的君子和溫柔賢淑的女子結合。從這些方面思考,我們古代的先哲在對社會、國家的發展上,把男女組合成美好社會細胞的追求看做最重要的,是令人欽佩的。

  另外,我們從歷史興衰的角度再看,殷紂之亡由妲己,周幽之亂起褒姒。其釁每起自閫闈。歷史的教訓,先賢不能不思考。因此《關雎》最為《詩經》第一首,是隱含著先賢治國以及民族優秀髮展的期望,其用意值得玩味。

  詩經開卷第一篇

  《關睢》今譯

  關關睢鳩, 水鳥睢鳩叫關關,

  在河之洲。 成雙成對在沙洲。

  窈窕淑女, 溫柔優雅的美女,

  君子好逑。 是我追求的伴侶。

  參差荇菜, 長短不齊水荇菜,

  左右流之。 左邊右邊忙摘採。

  窈窕淑女, 溫柔優雅的美女,

  寤寐求之。 做夢也在追求她。

  求之不得, 追求她卻不可得,

  寤寐思服。 日日夜夜思念她。

  悠哉悠哉, 想啊想啊心憂傷,

  輾轉反側。 翻來覆去難成眠。

  參差荇菜, 參差不齊水荇菜,

  左右采之。 左邊右邊忙摘採。

  窈窕淑女, 溫柔優雅的美女,

  琴瑟友之。 彈琴鼓瑟善待她。

  參差荇菜, 長短不一水荇菜,

  左右芼之, 左邊右邊忙拔採。

  窈窕淑女, 溫柔優雅的美女,

  鐘鼓樂之。 鳴鐘擊鼓取悅她。

  解讀賞析:

  《周南》是周朝時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在黃河流域,包括洛陽至江漢一帶的民歌。作者多半是婦女,內容大都抒寫生產勞動、婚姻戀愛和離情別恨等家庭生活和思想感情。這些民間歌謠,真切樸實,表達了勞動人民的心聲。

  《關睢》是《詩經》開卷首篇的一首情詩,也是廣為流傳至今的好詩。它細緻生動而坦誠直率地描述男主人公邂逅一位溫柔優雅的淑女之後的一見鍾情、暗戀、追求和設想如何共享歡樂等等複雜的戀愛心理。其真情流露的'抒寫,感人至深。

  詩的前三節,寫男主人公聽見有成雙成對的水鳥睢鳩在黃河的一塊小沙洲(水中陸地)關關地鳴叫,又看到一位窈窕亮麗的年青姑娘在河邊忙著採集如睡蓮般的水荇菜。他觸景生情,頓生愛意,認準這位美麗姑娘就是理想的配偶。此後,他日日夜夜、時時刻刻,甚至做夢都在相念她。這種抹不去的暗戀也是單相思的痛苦,使他心煩意亂,不能安睡。

  詩的後兩節,寫男主人公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設計,就是說他在恍惚的夢幻中,彷彿和心愛的淑女即將結為伴侶。因此,他準備以彈撥琴瑟來善待她,同時以鳴鐘擊鼓來取悅她,以此盡情地共同歡渡蜜月。

  《關睢》以第三人稱的抒情主體,採用虛實結合和虛實轉化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創作。前兩節是實寫,描繪出在黃河的小沙洲上有鳴叫的雌睢(動物)、河裡有水荇菜(植物)以及從事採集勞動的窈窕淑女,構成一幅人和自然的春意盎然的美麗圖景。後三節以“無”為“有”,從實寫轉為虛擬。此時主人公夢想的婚後歡樂生活是虛擬的,然而其感情卻是真實的。由於全詩只寫男方的主動行為和心態,沒有寫女方的回應,也沒有雙方的互動,因而給讀者留下一些懸念和美好想象的空間,令人回味無窮。

  宋代詩人歐陽修(1007-1072)對《詩經》的分析研究一向採取嚴謹治學的態度。他於1070年前後寫成《詩本義》一書,用以探求《詩經》詩篇的本義。他主張對《詩經》的研究和評判,首先要以本文為依據;其次要把握文學的特性——人情,即人之常情;第三要考察全詩的文理,文意並進行檢驗。他反對臆測、假設、牽強附會和曲解原意等不正的學風,曾舉出《詩序》、《毛傳》和《鄭箋》中的一些謬誤,例如硬說《關睢》寫的是“后妃之德”,是寫文王和太姒的故事。顯然,把在黃河之濱的荒野從事採集勞動的農村姑娘說成是王妃是多麼牽強附會!這種企圖將“窈窕淑女” 這頂桂冠戴在王妃頭上的說法未免太離譜了。

  對於《關睢》,孔子也作過評論。他在《論語》第三篇《八佾》裡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思是說:“《關睢》這首詩,顯示出歡樂但不至於放蕩,出現了哀思,但沒有悲傷。”(轉引自程昌明譯註《論語》第28頁,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文學欣賞需要百家爭鳴,不必要求千篇一律。孔子的評論也是一家之言,不應視為結論。